与其说鲁迅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还不如说,在和鲁迅包办的婚姻里,真正受害的人是她。她就是鲁迅的妻子朱安。鲁迅说,他被包办的婚姻是他的母亲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他收下了它,只能好好地供养它,而爱情是他所不知道的。她,就这样被鲁迅“礼物”一样“供养”了起来,但她的爱情鲁迅应该是知道的——泪水在心里默默地流淌成了一个悲剧。
01.一时不小心,在婚礼上掉下一只鞋1906年7月6日,鲁迅结婚了。他穿着礼服,却给自己做了一条假辫子戴在头上。他是被母亲骗回老家的,在此之前,母亲写了好几封信给他,说是自己身体不好,希望他能回来看看。他答应了,但回来却发现母亲的身体没什么不好,进而被母亲逼着结婚。
鲁迅没有多说话,表现很好,别人说什么,他就干什么,很配合。这让人们感到多少有些不适应。俗话说,沉默意味着爆发,人们怕他爆发出来,把婚礼给弄砸了。尤其是新娘家的人,请了好些人来,对可能爆发的鲁迅随时准备劝诫。然而,一切都很正常,并没有发生人们预料中的事情。
朱安(右一)
新娘很快被轿子抬进门,人们欢天喜地。但就在这个时候,没有料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轿帘下方露出了新娘的一只脚,这只脚不大也不小,试探着踩向地面,却由于轿子有些高,一时没有踩着,绣花鞋掉了。为什么会掉呢?是因为新娘的脚太小了。正是这只小脚伤透了鲁迅的心。
新娘叫朱安,1878年出生在绍兴城一户姓朱的商人家中。家人给她取这个名字,一心希望她能和当时所有的女孩一样,听父母的话,脾气和顺,安安静静。也和当时所有的女孩一样,朱安四五岁时,被母亲和另外两个女人一起按着缠了足。朱安的哭声撕心裂肺,但没有人在乎,因为当时所有好人家的女孩子,都得需要一双被称为“三寸金莲”的小脚,朱安不可能是一个例外。
1901年4月,鲁迅的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结果在鲁迅和朱安两人根本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朱安一生的命运。当时,鲁迅的母亲觉得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而鲁迅是家里的长子,自从鲁迅的父亲去世以后,她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而且,朱安要比鲁迅大三岁,按照当地的风俗,是再好不过的匹配了。同样,朱家人认为,鲁迅在新派学堂上学,周家虽然中落,经济上有些拮据,但终归是体面人,把自家的姑娘嫁给这样的人家,也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本来,双方家庭打算让鲁迅和朱安在当年底结婚,但很不凑巧的是,那一年,鲁迅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要出国学习,让双方家庭的希望落空了。这时,朱安已经23岁,不结婚已经很是稀罕了,但想到自家的女婿是个留洋的学生,朱家人觉得很是光荣。那么,就为了这份光荣再等几年吧,也便让23岁的朱安苦苦地等了下去。
这期间,鲁迅曾经通过母亲向朱家人转达了自己对于朱安的希望:要朱安放脚,然后进学堂读书。但是,朱家人并没有让朱安这样做。婚礼上之所以掉下鞋子,是因为朱安听说鲁迅不喜欢小脚的女人,于是把鞋穿得大了一些,但没想到鞋子却落到了鲁迅的伤心处。
朱安
02.结婚只有3天,鲁迅就又去日本了婚礼按照南方旧俗进行,很热闹,但鲁迅的脸色一直很阴沉。直到揭开新婚盖头的那一刻,鲁迅才有机会第一次打量朱安:脸色不好,下巴有些尖,额头突出,嘴唇很薄,在瘦脸上让嘴巴显得有些大。另外,朱安的个头很小,仿佛营养不良,瘦得厉害。
木偶一般的鲁迅走完了婚礼的繁琐程序,自己到书房去了,不与朱安同房。有人认为,鲁迅看一阵子书,就会回到新房,深夜前去听床,但里面根本没有动静。第二天,有个佣人发现鲁迅哭了,原因是婚姻的日子是在夏天,在绍兴根本不用盖被子,但佣人却看到鲁迅的脸上有一块他盖着的印花被的靛青颜色,佣人认为那是鲁迅蒙头痛苦的结果。同样是第二天,鲁迅没有按照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依然独自睡进了书房。这让人们感到了事情的不妙。
第三天回门,鲁迅陪朱安一起去了,却引来了一群看热闹的人,原因是他们听说朱家的女婿剪去了辫子,都很好奇。在这好奇之后,鲁迅在婚后的第四天,带着自己的弟弟又去日本了,也由此将婚后独守空房的漫漫长夜留给了朱安。
默默地陪伴着婆婆,朱安已经知道鲁迅不喜欢自己,但她依然梦幻般地渴望着鲁迅喜欢自己的那一天的来临。在这种苦苦的等待中,她听到的是各种不利于自己的流言,有的说鲁迅在日本找到了自己的所爱,还与所爱生下了孩子;还有的说,亲眼看到鲁迅带着一个日本女孩在街头散步,两人打算结婚了等等。朱安起初不信,但后来这种传言多了,就不能不信了。于是,她和婆婆一起商议,要婆婆写信给鲁迅,让鲁迅尽早回来。
婆婆的信一封接一封,说是自己不行了,要鲁迅回家来看看,但鲁迅回来却发现这一切不过和原来一样,是个骗局。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朱安根本不识字,也不懂得什么叫爱。但他又不忍让母亲伤心,迟迟不与朱安离婚。同时,在他看来,那时的妇女一旦离婚,就会被人嫌弃和冷落,甚至认为是不吉利的,而这都不是他想要看到的结果。
1919年,鲁迅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一处院子,全家人北上,和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住在一起。1923年,鲁迅和周作人反目,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准备搬到那里去住。这时,鲁迅试探着问了问朱安愿不愿和自己一起搬家,朱安坚定地表示,无论如何,自己这辈子都愿意跟着鲁迅。很显然地,在这种时候,她已经将自己的婚姻完完全全地送入了不毛之地的荒漠。在跟随鲁迅的日子里,她只能和鲁迅有一日三餐见面后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候。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朱安依然想着鲁迅能够“回头”,她爱鲁迅,忠诚于鲁迅,把一切寄托于鲁迅身上,但她不懂得鲁迅的心,更不懂得鲁迅的事业,渴盼的“回头”也只能是一个梦。在尽心竭力照顾好鲁迅的起居生活的同时,她一直说鲁迅待自己很好,甚至,在鲁迅的生活里出现了许广平,对许广平毫无怨恨之意。
03.鲁迅去世,总是请人给许广平写信1925年3月,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身份,第一次给教过她两年书的老师鲁迅写信,当即收到鲁迅热情的回信。1927年10月,许广平和鲁迅在上海开始共同生活,并1929年9月生下周海婴。
据说,在周海婴出生的时候,朱安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鲁迅带了一个孩子回来,这让她感到很不快。因为,她连和鲁迅相互交流都很少有,那会怀上鲁迅的孩子呢?很快,她便得到了消息,即:许广平怀孕了。她很绝望,把消息告诉了婆婆,但婆婆却很高兴,反倒希望鲁迅和许广平能为周家延续香火。她绝望透顶,觉得一切也都无所谓了,甚至在许广平生下周海婴后,还对人说许广平生下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虽然没有孩子,但因为许广平的孩子,在自己去世后就不会成为孤魂野鬼的。
没有人在乎朱安的心情,她也便只能以此为籍口安慰自己孤独的内心。1936年10月,鲁迅与世长辞后,朱安曾收拾出房间,邀请许广平前来居住,并说:“许妹及海婴为堂上所钟爱,倘肯朝夕随侍,可上慰慈怀,亦即下安逝者。”还称愿意与许广平同甘共苦,教养海婴,“倘许妹尚有踌躇,尽请提示条件”,她“无不接受”。但这一切对她来说依然是一个梦,是她在鲁迅去世后惦念海婴的梦——她说,海婴就是鲁迅“身上掉下来的骨肉”,是周家和自己的香火继承人。
作为长嫂,鲁迅去世后,朱安的生活来源主要由许广平和周作人供给,他们每月都会定期为她寄来一些钱。婆婆去世后,朱安拒绝了周作人的供给,这是因为,一方面朱安觉得自己作为嫂子,没了婆婆,再靠小叔子的钱过日子不合适;另一方面由于抗战的原因,物价飞涨,她知道周作人也并不宽裕。
如此,朱安的生活变得非常清苦,常以窝头、菜汤以及自制的腌菜打发日子,但就在这个时候,她仍然没有忘记许广平和周海婴母子俩儿,在邀请他们来北京的同时,甚至请人写信给周海婴,希望能得到周海婴和许广平照片。好心人见她生活困难,提出向她捐款,但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一次,有个报馆的人愿赠她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同时也拒绝提供鲁迅先生的任何遗作,在清苦的日子里活出了自己的骨气。
大约是在1944年,日子有些过不下去了,周作人向朱安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即将鲁迅的藏书出售,换得一些生活的费用。消息传出,许广平立即写信加以阻止,鲁迅生前的友人内山完造也出面劝阻,请朱安不要出售鲁迅的藏书。朱安写信给内山完造说:
“我侍候婆婆三十八年,送老归山,我今年也已经六十六岁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饭饱,一点不敢有其他的奢望,就是到了日暮途穷的现在,我也仍旧知道名誉和信用是很可宝贵的,无奈一天一天的生活压迫,比信用名誉更要严重,迫不得已,才急其所急,卖书还债,维持生命,倘有一筹可展,自然是求之不得,又何苦出这种下策呢!”
见朱安执意要出售鲁迅的藏书,许广平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在写信劝说的同时,决定派人前去北京解释劝阻。来人匆匆忙忙地赶到朱安的家里,说明来意,朱安激动了起来:“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但当来人说到周海婴时,朱安的激动不再,变成了绵长的深情:“大先生(鲁迅)就这块肉了,为什么不将海婴带到北平,让我看看……”随后,出售鲁迅藏书的事,也便没了下文。来人看到朱安吃的晚饭餐桌上只有稀饭和咸萝卜。
鲁迅、许广平、周海婴
结语:述说她们的时候,人们看到今天阳光灿烂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在与鲁迅结婚后,她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有人说,这四十多年里,她就像一只蜗牛,慢慢地爬、慢慢地熬,也不知道哪一天是个头。她去世前曾写信给许广平,希望自己去世后能与鲁迅埋葬在一起,但由于种种原因,她的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她的遗体被埋葬在西直门外保福寺附近的一块墓地,没有墓碑。
若干年后,从来也没有见过她的周海婴在谈及她时说,从周海婴十五六岁时起,她就一直写信给周海婴,对周海婴充满了关爱与牵挂。又说,因为她不肯接受别人的捐助,也并没有卖掉鲁迅的藏书,对她怀有一份“尊重之情”,称她“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也许,这就是一生走过幽暗的她,最终在幽暗之中迎来的一点微弱的光芒了,也能算做这个世界给她的一份公正的评价——在过去包办的婚姻里,男人们都可以另寻出路,而女人们似乎一直不能,微光缥缈,她行走于其间,近于虚幻,或者可有可无,也是她一生的悲剧。
有人说,如果当初鲁迅能够有所作为,放弃懦弱、愚孝,能够否决母亲的决定,也许她会有另外的生活。然而,生活哪会是假设的说辞,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里,有着和她一样的千千万万个她,不是她们辜负了那个时代,而是那个时代辜负了她们。尽管她们一个个都是典型的善良朴实的中国古代劳动妇女,身上也都集中了古代妇女的很多优良品质,但她们依然抗争不过命运的羁绊,因而,让幸运成为了不可能。好在述说她们的时候,人们看到今天阳光灿烂。
晚年朱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可怜的朱安守一辈子活寡,丈夫和小三同居生子,丈夫死了小三还霸占了全部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