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人的那些奇闻轶事——“癞蛤蟆”沈从文终于吃到"天鹅肉"了

凡旋聊历史 2023-08-03 13:18:01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沈从文像

一、文艺青年,漂泊京城,

1902年,湖南湘西凤凰县诞生了一位闻名世界的文豪——沈从文。沈从文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15岁时,他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次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19岁时,开始学作五律七律等格律体诗及写小楷、草字和刻章。同年8月,他正式参军,投靠湘西军阀陈渠珍,为书记官。“湘西王”陈渠珍喜爱读书,他对沈从文颇为照顾,时常将自己珍藏的各类书籍供他自选自读。沈从文读了林纾翻译的狄更斯小说《冰雪因缘》《滑稽外史》《贼史》以及《史记》《汉书》《大陆月刊》《天方夜谭》等,让他开阔了眼界,敏锐地感觉到小说这种形式和他性情相近,使其对自己的人生蓝图有了构想。

沈从文故居

1923年8月,厌倦了军旅生涯的沈从文决定离开老家赴京求学,想以“半工半读”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学历。他找到在前门外杨梅斜竹街61号酉西会馆管事的远房表哥张世準,免费为他提供了住宿。酉西会馆是清代湘西人出钱修建的,取“酉水之西”之意,专为当时湘西十三县读书人入京应试或候补知县落脚准备的。沈从文住在会馆一间小屋,自取名“窄而霉小斋”,每天就吃两三个馒头配咸菜,奔波于会馆和宣武京师图书馆之间,埋头读书,刮风下雨从未停歇。1924年,在北京农大念书的表弟黄村生的帮助下,他认识了许多北大、燕大的学生,并经常去北大旁听课程。在与“新青年”的交往中受到了启迪,沈从文开始尝试写作,冀望挣点稿费以糊口。他玩命似的写,四处投稿。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小学毕业又缺少经验的沈从文屡屡碰壁。

北京大学

《晨报副刊》著名编辑孙伏园,曾当众拿出他投稿的作品,开玩笑道:这是某某大作家的作品!说罢,即扭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生活对于这名“北漂”的文艺青年而言,并不算友好。1924年11月10日,苦闷中的沈从文给任教于北京大学的郁达夫写信寻求帮助。第三天后,从未谋面的郁达夫走进杨梅斜街不足十平方米、没有暖气的“窄而霉小斋”。他看到沈从文穿着一件单衣、裹着一条被子缩在角落里写作,双手冻得又红又肿。郁达夫连忙解下自己的围巾给沈从文披上。此刻的沈从文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他没有钱买饭也没有钱买棉衣。郁达夫连忙请他出去吃饭,让他点最好的菜。郁达夫没动几下筷子,沈从文吃得狼吞虎咽。这顿饭花费了1元七角,郁达夫拿出一张5元的票子付款,最后倒回来的钱都塞给了沈从文并鼓励道:"我看过你写的文章,写的很好,好好写下去!"

郁达夫像

二、锲而不舍,跻身文坛

当晚,郁达夫带着愤慨和不平,写了一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在11月16日的《晨报副刊》上。文中没有写出沈从文的名字,却可以看见一个找不到出路的年轻人。多亏了郁达夫的指点和资助,一个月后,沈从文署名为休芸芸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得到发表。1925年5月,沈从文认识了北大教授林宰平。林宰平赏识他的散文,沈从文对林宰平终生以师相称。这年9月,经郁达夫介绍,沈从文又结识徐志摩,得到徐志摩的赏识和大力推举,这为沈从文走上文学坦途奠定了重要基础。当时在诗坛上已有相当名气的徐志摩从欧洲留学归国,出任《晨报副刊》主编。不久,《晨报副刊》发表沈从文第一篇小说《公寓中》、第一首诗作《春月》、第一个短剧本《卖糖复卖蔗》。几篇作品刊登了,小有名气的沈从文结识了胡也频和他的女友丁玲并成为好友。

徐志摩像

11月,沈从文的远房亲戚、凤凰老乡熊希龄指派沈从文去北大图书馆进修,师从袁同礼学习图书编目方面的知识。熊希龄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是民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和慈善家。1926年3月,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正式聘任沈从文为图书馆编辑。4、5月间,《现代评论》连载了沈从文第一个中篇小说《在别一个国度里——关于八蛮山落草的大王娶讨太太与宋家来往的一束信件》。9月20日,一心求学的沈从文参加燕京大学两年制国文版入学考试,结果“一问三不知,得个零分,连两元报名费也退还”。11月,他辞去香山慈幼院工作,租住在北大附近的汉园公寓专事写作。他的第一本书《鸭子》由北新书局出版,收戏剧、小说、散文、诗各类文体作品30篇。沈从文从一个衣衫褴褛的湘西小子,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阴差阳错变成了大家熟知的职业作家。

熊希龄像

1928年3月徐志摩《新月》创刊,连载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8月《小说月报》发表他的短篇《柏子》,这是沈从文渐趋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历经苦难的煎熬,他已在文坛站稳了脚跟。1929年1月10日,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合作编辑的《红黑》杂志创刊,胡也频任主编,但第8期后即停刊。10天后,《人间》杂志又创刊,沈从文自任主编,而第4期后又停刊。沈从文本来就不高的稿酬和版税常常被拖欠,加上创办杂志社倒闭的亏损,他背着一身债务。且他生病的母亲和九妹为躲避战乱来了北京,一家人的生活度日维艰。1929年6月,徐志摩到北平再次与沈从文相见并一起去西山看望林徽因。林徽因与沈从文一见如故。从此,沈从文成为“太太客厅”的常客。不久,徐志摩向胡适举荐沈从文到吴淞中国公学讲课,8月,中国公学正式聘任沈从文为讲师。

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公学大门留影

三、遇见女神,甜酒醉人

在吴淞中国公学这所学校里,沈从文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女神——当时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张兆和。那一年,张兆和18岁,沈从文26岁。一个是美艳孤傲且有许多追求者的女生;一个是才华横溢却略显木讷的老师。在第一次授课时,由于过度紧张,沈从文在台上站了足足十分钟才开始讲课。开始讲课后,又只花了十几分钟就把原本预计要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说完了。窘迫之下,他只得硬着头皮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此事后来传到校长胡适的耳中,胡适笑言:“沈先生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因为这件事,沈从文在学生面前出尽了洋相,而在台下目睹他窘状的,就有他后来的妻子张兆和。或许也正因如此,在张兆和的第一印象中,他并不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

胡适像

沈从文第一次见到张兆和是在胡适的办公室。张兆和的美丽大方,让他惊为天人,暗恋不已。与沈从文的清贫家世相比,张兆和过的完全是大小姐的生活。她出生于苏州一个拥有万亩良田的富商家庭,父亲张吉友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18岁的张兆和聪明可爱,单纯任性,皮肤黑,婴儿肥,曾夺得中国公学女子全能第一名,男生们为她取名“黑牡丹”。1930年春,二年级的女学生张兆和收到老师沈从文的表白信。“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张兆和似乎没有惊慌,这种场面她见多了。她应对的方式就是沉默。

张家的兄弟姐妹们

二九年华的张兆和,在沈从文眼中仿佛瑶台仙子、月宫神女,完美无瑕,高不可攀。因而在这个自己心爱的女孩面前,他总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他曾在给张兆和的情书中写道:把你当作我的神/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张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等等。在这些追求者里,沈从文无论是相貌还是家世都不算突出,他被张兆和姐妹调侃成“癞蛤蟆十三号”。可见在诸多追求者中,他的希望有多渺茫。然而,作为一个浪漫柔情的文人,是不会轻易放弃对爱的诉求的。沈从文继续给张兆和写信,甚至引起了学校的风言风语。

沈从文像

张兆和一气之下,拿着所有的情书去找胡适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适当时是有意撮合这对佳人的,他对张兆和说:"他非常顽固地爱着你"。可张兆和也固执地回了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不管沈从文写了多少封信,张兆和全都不予理会。多次失败之后,沈从文心灰意冷。5月,胡适辞去中国公学校长的职务,沈从文也决定辞职。临走前,他还是给张兆和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这封信深深感动了张兆和,她平静的内心泛起了涟漪。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已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决定亲自来苏州看望张兆和,并向张家提亲。他买了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苏州九如巷张家的大门。

苏州虎丘

二姐张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她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美丽笑容。张兆和回来后,允和拿出“来而不往非礼也”把她骂了一顿。 “老师远道来看学生,学生不去回访,这不对”。张兆和问:那见了他该怎么说?允和教她:“就说家里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张兆和终于放低身段到旅馆请了老师,沈从文开心赴约。在苏州停留一周的时间里,他每天一早就来到张家,直到深夜才离开。在沈从文长久又猛烈的追求下,情窦初开的张兆和终于沦陷了。

沈从文书法

心满意足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父开明地答道:儿女婚事,他们自理。张家给沈从文发电报,只用了一个字“允”,即表示婚事“允”了。张兆和却有些不放心,万一沈从文看不明白呢?她一个人坐人力车到电报局,递上自己的电报稿,“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当年寒假,两人在苏州订了婚。第二年春天,张兆和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找了一份工作。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胡适主婚,张兆和三叔张禹龄证婚。周作人写喜联:倾取真奇境,会同爱丽丝。林徽因夫妇送一锦缎百子图的罩单。“乡下人”沈从文终于喝到渴望已久的"甜酒"了。

沈从文与张兆和合影

古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沈从文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实现了从一个衣衫褴褛的“北漂青年”向闻名京城的职业作家的华丽转身。在文坛站稳脚跟后,他又不顾自己出身的低微和对方身世的显赫,耗尽心力,委曲求全,疯狂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女神,终于抱得美人归,实现自己从“癞蛤蟆”十三号向“青蛙”一号的跨越。应该说,这一阶段的沈从文,其人生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当上帝打开一扇门,必然会关闭一扇窗。结婚是恋爱的终点,却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生活的起点。步入婚姻围城的二人,迎接他们的将有许多令人苦恼的问题。

双鸟争鸣

2 阅读:181
评论列表
  • 2023-08-06 08:10

    好文,最后点精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