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人的奇闻轶事——章太炎登报征婚遭人戏弄令人捧腹

凡旋聊历史 2023-09-27 04:19:05

杭州诂经精舍

光绪十六年(1890年),章太炎料理完父亲丧事后,离开故乡到杭州诂经精舍求学。诂经精舍的主持人俞樾师从清代著名朴学大师顾炎武,与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校正群经,诸子句读,审定文义,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治学方法缜密。章太炎受其影响,埋头研究学问,收获颇大。因仰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其学术专著《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是他在诂经精舍时期的读书札记,是章太炎早期的代表著作。

章太炎像

光绪十八年(1892年),25岁的章太炎纳婢女王氏为妾,并为其生育三个女儿。章太炎特立独行,正室虚位以待,未娶妻而先纳妾。他认为王氏非“明媒正娶”,不是他的正室,始终对王氏有轻贱之意。1903年,妾王氏殁,章太炎便在北京《顺天时报》上赫然刊登《征婚告白》寻觅续偶。章太炎在《征婚告白》中,明确提出了他续娶的五条标准: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尊重;夫死可嫁,亦可离婚。章太炎的这一壮举,开创了中国近代文人公开征婚的先例,在当时无异于振聋发聩,充分反映出他痛恨封建礼教,提倡女权的战斗精神。在晚清的遗老逸少眼中,章太炎的《征婚告白》是“越轨”行为,从而引起了许多人讥笑。很多名门闺秀望而却步,缺乏应征的勇气,以致拖延了10年之久。

奴为妾身,逆来顺受

1913年,太炎先生四十六岁,这时已进入民国,袁世凯当了大总统,他委任章太炎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兼东三省筹边使,并发令"章炳麟授以勋二位","冀以歆动"。在接见太炎先生时,袁世凯劝他说,革命已经成功,当年参加革命而识时务的人大多已居显要,住洋房,子女玉帛,如愿以偿,就是你老兄还孑然一身。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功臣和元老,虽然革命未必是为了升官发财,但依您的功劳和声望,怎么也得在胜利的果实中分一杯羹,岂能再光棍一个,游荡江湖?当时太炎先生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他将"厉精法治","以厝中夏于泰山磐石之安"。面对袁世凯的笼络,章太炎感恩戴德。

袁世凯像

他回家后沉思:当年胡虏未灭,何以为家?现岁月静好,理应乐享天伦。不久,太炎先生又在报上登了一则“征婚启示”,其文云——敝人近感鳏况岑寂,欲获一白头伴侣,劻我家室,然必具有以下三者,方为合选。(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者。(二)系出名家闺秀,举止大方者。(三)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者。太炎先生行事,向来我行我素,是不会顾忌别人怎么看的。当时男女婚嫁之事,尚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则征婚启示对于封闭的中国即便不是第一,也属罕见。所以,立刻引动围观,成为舆论热点之一。有人在报上刊登一则“应婚启示”戏弄太炎。其文云——

色虽黄而有光,面虽麻而疏朗

“太炎先生伟席,阅先生求婚广告,人多难之,妾独不揣,敢效毛遂之自荐。先生其纳我乎?妾本大家闺秀,先君为前清嘉庆朝文华殿大学士。妾幼处深闺,习知古训,内则之篇,列女之传,皆能背诵如流。间或提笔为文,辄洋洋千万言,熔经铸史,博奥渊衍,时下名士读之,皆惊而却走。妾私愿,得当世大文豪而事之,虽死无憾,然以择婿苛,至今犹未字也。乡人之忌妾者,从而造作蜚语,谓妾貌奇丑。妾尝引镜自照,觉色虽黄而有光,面虽麻而疏朗,皮虽皱而纹不长,唇虽阙而露口香,体虽矮而如美人之产东洋,足虽跛而犹能勉强以登床,龋齿一笑,百态千腔,虽古之无盐(古时所云丑女——引者注),不能比其美。即以先生之丰仪,并坐而比照之,恐亦未易分优劣也。

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像

先生文名满天下,妾久作侍奉箕帚之想,今何幸得好机会,从容自荐于先生。古人云:修到今生才子妇,不嫌消瘦似梅花。妾苟得侍君子,敢不服劳尽瘁,举凡烧饭、缝衣、扫地、拂桌、铺床、叠被、洗痰盂、倒夜壶诸事,皆为妾应尽之职务,其他劳役,亦无不奉命惟谨,先生于是,勿忧乾纲之不振也。至时下习气,妾实未尝沾染丝毫,迩来时髦女子,动辄为骇人听闻之事,妾实非之。彼以为男女宜平权,妾以为夫犹天也,彼方要求参政,妾以为外言不入于阃。妾行年八十余,誓不再染习气,嫁先生后,当谨守深闺,除事夫服役外,以看经念佛为功课。先生夙精佛学,且必有以教我也。纸短情长,欲言不尽,附呈小影一桢,惟爱我者珍而玩之。妾张别古裣衽上言”。

修到今生才子妇,不嫌消瘦似梅花

这则以八十老妪张别古之名发出的“应婚启示”固然是恶搞太炎先生,通篇读来,令人捧腹,忍俊不禁,几欲喷饭。但实在也含对先生讥讽之意。先生征婚条件,第一是要求今之所谓文艺女青年或曰文学爱好者,第二还要名门闺秀,第三要谨守夫为妻纲,服从夫命,不能是沾染时髦风气,要求妇女解放的女权主义者。先生生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以国学自命而又旧习未除,在后之青年看来,当然有顽固可笑甚至迂腐的一面。但先生毕竟学问满腹,名满天下,又是革命元勋,东北筹边使,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名副其实的“高干”,正当盛年,何愁无紫燕来归。

长春文庙

时有老同盟会员张伯纯和太炎先生相熟。其女张默君闻听太炎先生有意择偶,看了他的《征婚启事》,其闺蜜汤小姐条件均合,就从中作伐,牵线搭桥。汤小姐者,淑女兼才女汤国梨也。此女系浙江乌镇人,曾在上海务本女校读书。能上这样学校接受系统教育,绝非寻常人家。汤女时年三十,小先生十五岁,十足的大龄女。何以芳龄渐迟,方想嫁人?而且嫁的还是曾有家室,膝下有三个女儿的老男人?皆因之前择婿太苛,错过姻缘。恰此时,奔波于民国政坛的太炎先生正在武昌和黎元洪商议二次革命事宜,但仍不忘绮丽之思,亲笔致信汤女求婚。俗话云:挑水回头,过井(景)了。再不嫁人,岂非老于闺中?汤小姐欣然同意。两人婚事水到渠成。

章太炎与汤国梨及家人合影

太炎先生的婚礼在上海著名的私家园林哈同花园举行,男女来宾近两千人,多为社会名流,极一时之盛况。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皆前往致贺,蔡元培先生为证婚人。其证婚词乃太炎先生自撰,引喻古人,陈举旧典,四六骈俪,词采丰茂,蔡元培先生在来宾前铿锵一读,益增喜兴庄严,但想来大多数人听不懂。当晚,太炎先生与汤国梨伉俪在一品香酒店宴客。喜筵之上,汤女闺密张默君等女士提议,新郎新娘即席赋诗以助兴。太炎先生吟诗云:“吾生虽稊米,亦知天地宽。振衣涉高冈,招君云之端。”轮到新娘赋诗,汤小姐云:“生来淡泊习蓬门,书剑携将隐小村。留有形骸随遇适,更无怀抱向人喧。消磨壮志余肝胆,谢绝尘缘慰梦魂。回首旧游烦恼地,可怜几辈尚生存”。表达了隐微的心绪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上海哈同花园旧影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