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文化自制纪录片《汴绣》

鸿HUNG 2018-05-14 09:24:54

女红之巧,十指春风。

引针度线,点布成金。

那是宋时繁华景象的遗存,

那是文化传承人的默默坚守。

弄彩丝不求浮华,是由技入化的锤炼。

施丹青只求静心,是心性修养的通达。

都说北宋是一个儒雅的时代,从皇帝到文臣到平民,人们似乎都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里。如今,开封城不如往昔那般繁华了,但人们仍然能够从古都人世代相传的汴绣手艺里窥探出那个时代的风雅和韵致。

汴河水滋养着开封的文化传承,作为“书画绣”的继承者魏然,35年由技入道,在岁月静好中与历史对话,修炼心性,如流水般圆韧。穿针引线如瑜伽般律动,把时光柔软成了绣缎,积蓄着美好。

魏然于1985年在开封汴绣厂与第三职业高中联办的汴绣班学习汴绣技艺,在改革浪潮席卷各行业的年代,她既从老一辈汴绣艺人那里继承了传统的技艺,同时也追求着技艺上的创新。繁琐的刺绣技艺和对于创新求知的渴望,应该是魏然这一代手艺人最为矛盾的困惑。

曾经出走的游历,并不是心理上的自我放逐,而是在困顿中找寻突破。遍览江南风情,眼界更为开阔。她从精细雅洁的苏绣、色彩富丽的粤绣、平滑光亮的蜀绣、生动逼真的湘绣等绣种中汲取营养,倾注自己的理解。

回归之后,她懂得了传统工艺中不可抛弃的就是自己绣种的特色。这是精神气质内化在手艺里的东西,无法复制,与历史文化、地域人文有关。这些体现在作品的技法、色彩、题材等方方面面。魏然也懂得了,从自己的绣种里绣出自己手艺的“味儿”来,才能活态地去传承汴绣这门传统手艺。

绣娘是份美丽而寂寞的职业,习得皮毛就要三年,研习技艺精湛至少需要十年。一幅绣品,单打独斗少说几个月,多则需要联合作战才能完成,体力与耐力正是考验绣娘们过关斩将的砝码。但正如魏然所说,刺绣就像自己的初恋,在最好的芳华相遇,纯真而美好的感情,可伴随一生。

作为地道的开封人,选择汴绣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在魏然的摸索前进中越来越明晰了。追求技艺的精湛与传神,在沉稳典雅中,融入多元素的风格,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汴绣作品,是魏然的目标。坚持“手不离针”的探索,魏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针法灵动活泼,作品细腻脱俗,多种绣法交叉融合而具有的多维空间感,呈现出自然唯美的特色。

偶然与观复猫相遇,促使魏然用灵动的针法逼真地绣出了马未都先生的首席猫宠花肥肥,神态高贵威严,色线自然洒脱,花肥肥仿佛于某个暖洋洋的午后回到观复博物馆的紫檀宝座上,行使着馆长的职责。

技术活是个窗户纸,但不点透不行。在魏然成长的道路上,很幸运地遇到了像程曼平这样的汴绣艺术大师,毫不保留地从穿针到训练粉丝,再到研习各种针法,都认真地教。

如今的魏然也像昔日的授业恩师般在工作室带徒刺绣,完成很多高难度的作品,积极开发汴绣文化产品和汴绣衍生品,并且推广汴绣技艺,使它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承载的不仅仅是刺绣技艺领先的优势,更是一代一代汴绣艺人对于故土历史人文的情怀和敢担当的文化自信!

刺绣是一种慢生活,更能在这种慢的节奏中品味人生。指尖日复一日的锤炼,是心与艺相通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血脉传承的润泽。

进步文化追寻传统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一次,我们走进古城开封,与汴绣艺人魏然对话,感受她心底的匠心传承。5月4日,“大匠之门”系列纪录片《汴绣》在人文地理纪录频道首播推出,欢迎锁定收看!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