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火神庙会:上演700年历史的民间狂欢节

鸿HUNG 2018-04-02 09:29:43

“三里一集,五里一会”,老百姓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河南庙会之多。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以庙会来娱神祈福的传统,它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开展,并不断完善。人们用高香、唱戏和各种节目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祈求神灵满足自己的愿望。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产物,它们从不曾被人淡忘,反而因为时间的积淀成为传统被沿袭下来。

拥挤狭小的房间里,有经验的长辈们忙着往孩子们脸上,扑上一层薄薄的粉底,旁边聚集着十几个年龄相仿的孩童,正好奇专注地看着。化妆,是演员们表演活动的前奏,描色、上胭脂,演员们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化好了妆,成年演员们开始往头上插珠花、绒球、丝绦,把头冠装饰的富丽堂皇。再配上相称的服饰,一个个戏曲人物就活灵活现了。他们宛若跨越时空蹁跹而至,静候着一场华美的绽放。

这是农历二十七,此后至二十九这三日,恰好是正月里的最后一个庙会——滑县火神庙会。元宵节刚过,道口人便开始着手准备庙会活动了,从服装道具到筛选演员,每一个环节都极其认真地进行着。农历二十六当日,乡亲们已经准备好打锣敲鼓去请火神爷,上供敬拜,献上真诚的祈祷。正会期间,人们纷纷献上准备好的节目,方圆几百里的人也会慕名而来,这可是滑县最热闹的几日了,到了三十的中午,道口人再把火神爷敬俸到神庙,年复一年,道口人都在极其虔诚地进行着“请、敬、送”的活动。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火神

庙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它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话说滑县道口镇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古渡口,运河是道口镇的母亲河,也催生了道口镇的繁华。水路畅通,农耕文明的发达,使道口成为商贾云集、人烟辐辏之地,被誉为“小天津卫”,又有“豫北粮仓”之称。古时人们为了保护粮仓,避免火灾,便以庙会的形式祭祀火神,以求辟邪除灾,期盼来年有一个好收成。数百年过去了,“火神庙会”依然作为老百姓的精神寄托被沿袭了下来,火神爷也深深扎根在人们的信奉之中。

有句老话说的好:“看了道口庙会,不用再去其他庙会”,就是在传颂道口庙会节目之丰富,形式之多样。道口有“三关六铺”九大会社,分文会和武会两种。每年庙会期间,各个会社的人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上街表演。你看扭秧歌的阿姨们动作灵活轻盈,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惹得两腮的胭脂红也多了几分动人,其中也不乏颇受人们欢迎的“高跷表演 ” 了,据历史学家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最先是在祭礼中踩着高跷拟鹤跳舞,后来高跷渐渐成为民间社火活动中一种常见的表演形式,中国人民就是善于把古代的智慧总结运用,并且最后化作熟识的东西表现出来。作为古代繁华之地的道口,高跷传至今天,一套套动作行云流水,形式完整,是每年庙会必不可少的节目。

       春雨淅沥,为庙会活动增添了气氛与难度,却也没有阻挡住人们的热情。街头随处可见化好妆的人,或是三三两两的整理服装,或是站在一角聊天,稍作歇息;街边的房屋是地道的北方特色,沿街排列,中间留出一条胡同,表演人员的名单张贴在墙上,顺着小路寻着声音的方向走出去,大街上吆喝声、欢笑声甚至乐器的鸣响,交织在一起好不喜庆。看热闹的人们紧跟着表演的会社前行,不放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每个表演的队伍都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

不过,道口庙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还属背阁了。据说,背阁是从山西的阁芯发展而来,经道口各路铁匠的临摹制作,逐渐演变成今日庙会上所看到的表演形式,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背阁表演由上、中、下三部分相互配合:上层表演者称为“上装”,人物造型多来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一般都是由化着穆桂英、白娘子等戏曲妆容的孩子们来表演。道口人认为被挑选上的孩子是幸运儿,所以尽管很辛苦,父母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被选上,祈求他们在此后的一年里可以顺顺当当,无病无灾。下部分也叫“下装”,多由青壮年担当,他们不仅要有力气,还要有技巧,要全靠腰部把孩子举起来。上下两部分由中间的一个铁制背架连接,也叫“中节”。表演中,下装跳跃舞动,上装的孩子也舞出相应的动作,其动作的惊险引得游人一路跟看。

听当地人讲,每年来道口庙会参加表演的人多达六七百,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也会专程赶回来,从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道口人不会错过这难得的团聚与狂欢。庙会上踩高跷的年轻人和表演背阁的孩子们打小受这种环境熏陶,在火神庙的注视下长大,听父母讲着火神爷的故事,这些早已成为他们记忆里的习惯,纵是背井离乡,也不会改变融入生活里的传统。

对于热闹的道口庙会,每个人也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各自的敬意。当表演者上街演出之时,院子里做饭师傅也要张罗着一桌大锅饭,砧板上的肉和豆腐早已准备好,硕大的铁锅冒出热气,一个个缺口的瓷碗被端上桌......这样不同的分工是为了及时犒劳一下卖力者,补充体力,因为人们始终都相信,只有确保了庙会的顺利开展,才会为来年顺心的生活赢得一个好兆头。

中国人素来喜爱这股热闹的氛围,祈求祥和、喜庆欢乐,也是日子美满的象征。白天里表演的会社,会相互递交邀汉贴。邀汉贴,是道口庙会特有的一个形式,接了邀汉贴的会社晚上要到邀请会社的火神庙前进行表演。华灯初上,热闹的社火表演又开始了,舞狮、高跷、火龙、花船等,光影迷离,人影穿梭,每个火神庙前又是一番喜气洋洋的景象。衣服那艳丽的色彩在今日看来或许还夹杂着一些土气庸俗,但它却是老百姓对于生活最传统、最朴实的表达,日子能够过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求的也不过是一个安稳祥和。

道口庙会结束的时候,正月也就结束了。庙会上祈祷过祥和平安,让道口人在此后的一年,心里都有了底气。屋檐下的灯笼在风里摇曳出温暖的光,像是灿烂的中原文化一样让人踏实。那些熠熠生光的传统扎根在人们心里,朴实的人们不擅于用激烈华丽的言辞来表述,而是选择把它们刻进生活来铭记。护城河绵延而去,中原的庙会文化逐渐累积,它们会在漫长的时间里变的璀璨,穿山过水,由一代代人传承下去。

  

3 阅读:6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