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拾遗•物》第三辑俯拾历史:河南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点滴

鸿HUNG 2018-04-17 09:42:46

器物如人,常有灵性。尤其那些曾经伴随人们走过艰难岁月的器物,仿佛生命的一部分,透过时光的河流,渐渐成为骨中之肉、肉中之骨……

活在当下的年轻人,总是有些慨惋。

遗憾没有看到半个世纪前豫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繁荣盛景。时光匆匆流逝,多元化的文化冲击和西方价值的渗入让我们古老的戏曲有些无所适从,在日新月异的新社会不断冲突奋搏,寻找历史的突破点。在这样惊慌失措的时代,也许,回眸凝视下当年的盛景,深思其背后的原因,也许能为我们找到一丝睿智的启示……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方针,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具体地说,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中国的文艺事业,一度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

正本清源,空前盛典

62年前的冬天,河南省文化局下发了《关于举行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通知》(<56>文艺字第224号)文件,要求于1956年12月10日至12月30日举行全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为期20天,展览河南省几年来戏曲工作成绩,交流艺术创造与艺术改革的经验,以推动河南省各个剧种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以及剧本创作,丰富与扩大上演剧目,提高演出质量。促进我省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实际上,这次盛会的开幕时间为1956年12月18日,一直到1957年1月15日才胜利闭幕,共演出了28天。参与演出工作的代表共1116人,包括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二夹弦、五调腔、乐腔、怀梆、京梆、大弦戏、百调、道情班、卷戏、南阳梆子、坠子戏、四平调、花鼓戏、柳琴戏、汗剧、蒲剧、郿鄠、京剧、越剧、等23个剧种。在准备展演的过程中,挖掘和整理上演的传统剧目达156个,实际参加展演的有93个剧目。可谓硕果累累、蔚为大观。

虚怀若谷,艰苦朴素

除展演剧目外,大会还特别设立了【展览节目】的环节,由各地文化科、局推荐当地剧团在艺术创造方面水平较高的剧目及名演员、老艺人的拿手戏展览演出。另外还设立了“观摩团”,邀请没有参加的老艺人、名演员、音乐舞美工作人员以及戏曲工作干部现场观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会依然贯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为节约国家资金,大会经费除了国家拨付的一部分之外,其他全依靠会演的营业收入。而且参加大会的演出代表,不属国家供给者,车旅膳食等费用由大会负责,工资由大会给予适当补助;国家供给的在职干部,则按大会规定缴纳参会费用。大会为外地代表提供住宿,郑州地区的代表则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大会还规定,“各专区(市)举行会演选拔节目所需之经费,应由营业收入中解决,省里不拨款。”

越艰苦的地方,开出的花朵越美丽鲜艳。

因为心无旁骛,不计身外之物,才能浇灌得了艺术这朵纯粹的花儿。

活泉取水,谦虚博收

无论是从方针思想的指导还是实地落实来看,这次盛会是踏踏实实地为繁荣河南戏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数百年来的河南戏曲历史与成绩做了梳理、抢救和归纳。新、老戏曲工作者踊跃积极、想尽一切办法往历史深处寻找营养,奉献出新的花朵。

翻开眼前这本《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册》,历史的尘烟扑面而来,河南省几乎所有剧种的优秀艺术家们全都来了,他们齐聚一堂,争相绽放香蕊,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们以河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完成了政府、各界以及民众对河南戏曲的大检阅。可以说,大会涌现的优秀演员、剧目、导演、乐手、舞美等奠定形成了此后半个世纪河南戏曲的人才基础、物质基础,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河南戏曲的全部家底。

通过这次盛会,评选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仅得奖的就有《穆桂英挂帅》、《司马茅告状》、《王金豆借粮》、《小二姐做梦》、《哭殿》、《赶脚》、《阎家滩》、《下陈州》、《胭脂》、《白莲花》、《假报喜》、《战洛阳》、《花庭会》、《反五关》、《收姜维》、《麒麟烛》等三十多个剧目;大会上涌现出的中、青优秀演员286人,其中,荣誉奖4人,一等奖60人,二等奖95人,得奖的老艺人16人,青年艺人40人,他们的成绩,代表了河南23个剧种的艺术成就。通过这次盛会,不仅让人们从舞台上看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通过各种座谈会、报告会等讨论、交流了艺术经验,是全省规模的一次诚恳的经验分享活动。通过这次大会,依靠每个剧种的老艺人,初步收集了河南原有的15个剧种的有关资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河南戏创造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回望历史,反思当下

60多年前,我们如今的老艺术家们正值青春少年,他(她)们能够从上一辈手中接过艺术接力棒,并诚恳地消化吸收,把她推向又一个高峰,老艺术家们对事业、对观众的感情,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学习。他(她)们的执着、奋斗,也是对眼下这个浮躁的社会的一针清凉剂。

当前,戏曲低迷,需要国家大力扶持才能传承的年代,面对社会大环境的浮躁氛围,人们对传统的敬畏之心越来越缺少足够的诚恳与踏实,如果对传统肆意践踏,则必将对气若游丝的戏曲艺术以致命打击。青年演员们确实也挺努力,总想突破前辈,一炮窜红;戏迷们对老艺术家的影碟、唱段追捧不已,对所谓的新戏却反映平平。为什么呢???我们的传统丰富、家底殷实,但舞台上演的剧目却少得可怜,即便这仅有的几出,还不被戏迷们接受,多方苛责,认为远不如老艺术家。建国以来直至文化大革命前,河南戏声名远播,艺术水平很高的盛况,仿佛一去不复返了……

当今社会,戏曲,该如何突出重围,杀出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浮躁年代,戏曲,该如何洁身自好,保持一身清劲重现当日社会教育之功?

读史,可以鉴当下。史,即是一面过往的镜子。所以,我们有必要摒去杂念,沉下心来,认真回顾60多年前那场空前的活动。那历历的笑脸,那挥洒的汗水,那无邪的笑意,那纯诚的呐喊,光复一种久已陌生的正能量,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才知道当下的路该怎么走。

只有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才能明白我们去往何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