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耀的经济蓝图
1965年,新加坡在脱离马来西亚后,面临的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而是前途未卜的困窘局面。这座仅有714平方公里的小岛国缺乏自然资源,经济基础薄弱,被迫依赖转口贸易。而当时的局势也不容乐观,新加坡面临着失业率高企、种族矛盾潜伏、民生困苦的多重危机。
新加坡不具备内需市场,而资源匮乏的问题短期内无解,李光耀要想带领国家摆脱危机,必须充分利用仅有的优势——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东端,这条航道是连接东亚与南亚、中东甚至欧洲的重要运输通道。李光耀决定以马六甲海峡为跳板,将新加坡打造为连接东西方的国际航运和商业枢纽。

李光耀向日本和西方国家伸出合作的橄榄枝,在经济政策上倾向亲日亲美,主动承接来自这些国家的产业转移。为打消外资的疑虑,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建立了一整套以市场化为核心的经济体制,包括推出资本保护政策、降低税率、提供免税优惠,并设立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他严格整顿国内秩序,实行高效的执法,确保治安稳定,为外商营造了一个可预见的商业环境。
李光耀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打造了世界一流的港口和机场,使新加坡迅速成为国际航运的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还制定了详尽的产业升级计划。他们先以廉价劳动力吸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例如纺织品和电子装配线,而后逐步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从炼油业、石化工业,到电子和半导体工业,新加坡实现了工业化飞跃。李光耀甚至邀请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来为新加坡设计经济发展蓝图,并设立多家政府控股公司,例如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有效控制和管理国家战略资源及资产。

到了20世纪末,全球制造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产业链重组,许多日本和西方国家的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李光耀果断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更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更完善的制度和更高效的港口服务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地新加坡。
在李光耀的精细筹划和强势领导下,新加坡不仅摆脱了经济困境,还实现了年均GDP增长速度高达7%的成绩,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与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齐名。
李显龙时代
随着李光耀年纪的增长,国家政权的平稳交接问题逐渐提上议事日程。为了确保政治延续性,李光耀早早为接班人铺平道路,而他的长子李显龙成为了最佳人选。李显龙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毕业后便迅速被列入政治培养计划,先后历任金融部和国防部要职。

2004年,李显龙正式接任总理职务,成为李家政治影响的第二代继承人。在李光耀构建的强大经济框架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李显龙选择了延续父亲的外交政策,继续维持亲美亲日的路线,同时对全球新兴大国中国保持谨慎的经济接触。与父亲相比,李显龙面临的国际局势更加复杂。21世纪初,全球权力格局正在逐步变化,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战略调整,不断挑战新加坡在亚太地区的外交策略。
李显龙当政后,尽管多次声称实行“均势外交”,但实际上他的政策往往偏向于维护与美国、日本等传统盟友的密切关系。这种趋向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围绕南海航行自由和领土争端的问题中,李显龙试图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但实际上更倾向于支持美国的立场。

这一“骑墙”策略虽然帮助新加坡在短期内避免了强国间的直接冲突,却也引发了国内外的一些质疑。许多新加坡人认为,这种模棱两可的做法可能会在长期内损害新加坡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而中国作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对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显龙应对这些复杂外交局面的同时,国内对他的领导风格的批评也逐渐浮现。一方面,他延续了李光耀时代的高效治理模式,这在经济管理和社会控制层面表现突出,保证了新加坡的持续繁荣;但另一方面,他过于依赖家族政治影响力,且滥用强硬手段打击反对声音的指控屡见报道。
父亲遗愿的阴影
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这位将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带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父,于医院病逝,享年91岁。他享有的高尚声望使他的去世成为新加坡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就在国人无比悲痛的情绪中,李光耀的遗嘱却悄然埋下了属于李氏家族的争端伏笔。这份遗嘱的核心之一,就是他希望自己位于欧思礼路38号的故居在他去世后尽快拆除。

这座故居不同寻常,它是李光耀从政早期的居所,也是许多新加坡历史性重大决策的发源地。这也正是李光耀希望拆除它的原因。李光耀在遗嘱中明确写道,他不希望这座房子被当作一种政治遗产的象征,也反对将其变成供公众瞻仰的纪念馆。对李光耀而言,拆除故居是他一贯理念的延续。仅仅三个月后,拆除故居的问题就引起了家庭内部的分歧,尤其是李光耀的大儿子、现任总理李显龙的立场,引发了争端。
2017年,矛盾公开化。李显扬——李光耀的次子以及李显龙的弟弟,与妹妹李玮玲联合发表了一篇长达六页的公开信。这封引发轰动的文章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措辞严厉,直接点名指责李显龙违反父亲遗愿,阻碍故居拆除,还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利用故居增强自己的政治资本。公开信控诉李显龙企图将父亲的遗产转化为巩固李家政治地位的工具,甚至暗指他可能想让儿子李鸿毅“继承”总理职位,延续家族在新加坡的政治统治。

他们甚至宣称,为了躲避李显龙的“威权控制”,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生长的家乡。 而李显扬和李玮玲的指控中,最具争议的是对李显龙试图让长子李鸿毅接班的质疑。尽管李显龙与李鸿毅都对此予以否认,但言论的广泛传播和李显扬夫妇提供的“证据”却在公众中引发疑问,人们开始讨论家族政治在一个民主国家中的合法性问题。
李绳武的流亡与成就
在李光耀遗嘱引发的家族斗争初期,矛盾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李显龙和他的长子李鸿毅身上。李显扬的儿子李绳武的加入使这场家族内斗增添了更多火药味。作为李光耀的孙辈,李绳武本与李家的政治和舆论争议关系不大。

最初,面对李显扬和李玮玲针对李显龙发起的强烈控诉,李显龙试图以理性和克制的方式拆解危机。他的长子李鸿毅也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公开表示,自己完全无意涉足政治。这时李绳武却站出来,带着激烈而明确的立场,将矛头指向了李显龙。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文,直言“李显龙也曾在年轻时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后来却走上了总理之路”。
李绳武直言:“如果李家第三代再次执掌这个国家,将会是一场悲剧。”李绳武指出,国家应该超越家族利益,避免让任何单一家庭成为权力的象征,他认为家族影响延续可能让国家治理偏离理性路线。

除了对家族的批评,他的言辞很快扩展到对新加坡整个社会政治体制的质疑。他通过转发国际媒体的批评文章,包括《纽约时报》有关新加坡新闻审查的内容,对政府管制的透明性和司法独立性提出尖锐批评。他甚至提到,新加坡的司法系统倾向于通过法律手段打击异见者,这让外界对政府的公正性产生疑问。
李绳武的言行使他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但也招致了新加坡检察机构的注意。新加坡政府宣布针对他言论中可能存在的“诬蔑”成分启动司法程序,试图将这位“挑战者”拉入法律的框架。然而,李绳武并未妥协,而是毅然选择返回美国,继续担任学术研究员。在谈及自己的决定时,他明确表示:“我不会为没有犯下的罪行道歉,也没有计划回到新加坡。”

离开新加坡后,李绳武定居于美国,专注于自己的学术事业。在新加坡的家族纷争和政治动荡中,他显然感受到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但他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他在美国一流的科研机构担任研究员,潜心从事数学与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2023年2月15日,李绳武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被授予了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研究奖。这一奖项被视为表彰年轻科学家的重要里程碑,其得奖者通常被认为是未来科学领域的潜在领军者。李绳武所从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顶尖几何学和理论物理之间的交叉领域,他的工作被科学界评价为具有开创性,为许多相关学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斯隆基金会的颁奖词中提到,他的科学潜力无可限量,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
参考资料:李光耀孙子加入家族论战:李显龙滥用权力,亲属想逃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