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纪云妻子李英华:曾大着肚子工作一线,4个子女却都是普通工人

文山聊武器 2024-12-07 06:23:04

战勤总指挥部与九专署的岁月

1947年春天的一天,田纪云和李英华进行冀鲁豫会计学校学习。七个月的学习生活很快过去,田纪云和李英华都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所有课程。毕业后,田纪云被分配到战勤总指挥部供给部工作,而李英华则进入了冀鲁豫九专署办公室。

田纪云接到分配通知时,正值战局紧张的时期。他背起简单的行囊,带着刚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前往战勤总指挥部供给部报到。这里是冀鲁豫军区的重要后勤枢纽,各种物资的分配和调度都集中在这里。田纪云的任务是负责账目清算、物资分配和预算编制,这些看似枯燥的工作却是支撑前线作战的重要环节。

初到岗位时,供给部里人来人往,战士们大多衣着朴素,神情专注。田纪云很快熟悉了环境。他每天清晨就开始整理前一天的账目,核对每一项物资的出入库记录,确保没有一丝纰漏。供给部的库房常常堆满了粮食、弹药和药品,他会亲自查看这些物资的储存情况,和仓库管理员核对数量,再根据军区的需求迅速安排发放。

与此同时,李英华也在冀鲁豫九专署办公室开始了她的工作。她的日常任务包括整理文件、记录会议纪要以及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办公环境虽然简陋,但工作节奏异常紧张。她经常加班到深夜,手抄文件已经成为习惯。后来,她被调往财政科,开始接触具体的财务工作,这与她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更为契合。

财政科的工作要求细致入微,李英华每天需要审核大量的账目,还要为各个部门的预算编制提供数据支持。

1948年,战局进入了关键阶段。田纪云接到命令,负责组织担架营支援淮海战役前线。他带领担架队伍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将伤员迅速转移到后方医院。这不仅需要严格的后勤调度,更需要对战场形势的敏锐判断。在一次运送途中,敌军的火力封锁导致道路受阻,田纪云果断调整路线,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结婚与参战的艰难岁月

1949年初,冬雪尚未完全消融,田纪云和李英华在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中结为了夫妻。没有华丽的场地,也没有铺张的宴席,几位同事和战友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那一天,田纪云穿着笔挺的军装,而李英华则穿了一件干净的蓝色布裙,两人站在一张桌子前,交换了简朴却真挚的誓言。礼成后,他们一起回到住处,那里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和一张小床。

婚后不久,李英华怀孕了。这本是值得欢喜的消息,但战局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享受这份喜悦。李英华并没有因为身体的变化选择留在后方,她依然坚持跟随丈夫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

渡江战役前夕,田纪云接到了组织的指令,负责协调战勤物资的运输和分发。这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他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后勤保障方案,同时还要指挥部队跨江作战。李英华则分配在后方物资调配组,主要负责记录和核对物资清单。她挺着越来越显怀的肚子,日夜奔波在仓库和临时办公地点之间,清点弹药、分配军粮,丝毫没有放慢脚步。

渡江的那一天,天刚蒙蒙亮,大队人马已经集结在江边。江风刺骨,船只在激流中摇晃得厉害,但没有人退缩。田纪云站在一艘木船上,指挥渡江部队的部署,而李英华则和其他后勤人员一起,用简陋的设备将补给品装上船。船行至江心时,敌人的炮火开始袭来,水面上溅起无数浪花,李英华用身体护住身旁的一箱药品,船员们也加快了划桨的速度。

战斗打响后,李英华与后勤组成员迅速搭建临时补给站,确保前线部队随时能得到弹药和粮草。尽管身怀六甲,她依然忙碌地记录和分发物资,丝毫不让自己成为团队的负担。一次敌机轰炸,她和同事们迅速撤到掩体,炸弹在不远处炸开,泥土和碎片四处飞溅,但她很快又回到岗位继续工作。

几周后,在连绵的炮火声中,李英华突然感到阵阵剧烈的腹痛。战地条件极为简陋,连一个像样的医疗设备都没有。同事们迅速将她送到后方的简易医疗点,几名军医在微弱的灯光下接生。孩子是早产,体重不足,但他顽强地发出了嘹亮的哭声。

孩子的出生成为了战地一件难得的喜讯,许多战友都来看望这个在战争中降生的“小英雄”。田纪云和李英华没有太多时间休息,很快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孩子被交给一名护士照顾,临时搭建的帐篷成了他的第一个“家”。

平稳岁月中的职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田纪云满怀对国家建设的热情,开始了他在贵州省财政厅的工作。1953年,他被任命为秘书科副科长,负责财政文件的起草与审核。刚到任时,他仔细翻阅了过往的文件,梳理出了地方财政体系中的问题。每天早上,他准时到办公室,与同事讨论文件内容,处理积压的事务。

随着工作的深入,他逐渐被提拔为科长,又升任办公室副主任。作为办公室的负责人,他要协调各部门的沟通工作,确保财政厅的运行高效。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预算表和统计数据,每一个数字都关乎地方经济的发展。

后来,他被调任计划科科长,这一岗位更加考验他的管理能力和经济规划能力。他深入贵州的各个乡镇,实地调研经济发展现状。他走过泥泞的山路,查看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也走进工厂车间,与工人交谈,了解生产中的困难。在他的推动下,多个地方经济项目顺利上马,为贵州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到1969年,田纪云已经成为贵州省财政厅副厅长,负责全省的财政统筹工作。他不仅要管理庞大的财政团队,还需要应对国家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在一次全省财政会议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优化预算分配、加强资金监管的措施。

在家庭中,田纪云和李英华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李英华作为高官的妻子,从未因为丈夫的职位向他人谋求任何便利。她教育子女要独立自强,不能依赖父母的地位。

他们的四个孩子成长在这样一个注重原则的家庭中。大女儿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成为了一名知青,在农村与农民一起劳动,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二女儿进入了一家工厂,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大儿子则参军服役,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退役后选择到地方工厂工作,小儿子学成后成为一名技术员,专注于机械设备的研发。

1983年,田纪云被提拔为副总理,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他负责分管农业、财税等领域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每次重要会议后,他总是第一时间召集团队落实具体的执行计划,确保中央政策能够快速传达到地方。尽管田纪云在国家经济管理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李英华依旧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低调。

妻子的离世

2014年3月的一个清晨,北京的春风还带着些许寒意,田纪云和家人带着李英华赶往北京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几天前,她开始感到胸口隐隐不适,家里人以为是普通的疲劳,但医院的初步诊断让他们不得不提高警惕。在专家会诊后,医生确认她患有心脏动脉瘤,病情发展得很快。

医生在办公室耐心地解释了病情的复杂性。由于李英华年事已高,手术的风险极大,而特效药物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同时让她保持稳定的生活作息和情绪,以延长她的生命。听完医生的建议,田纪云和孩子们当即决定,把她接回家中疗养。

尽管身体渐渐虚弱,李英华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好。她喜欢坐在窗边晒太阳,和田纪云聊聊过去的事情。到了5月初,李英华的状态开始明显下滑。她变得更加容易疲倦,有时甚至需要长时间躺在床上休息。5月2日这天,田纪云像往常一样陪着她入睡。他们早早地关了灯,屋子里只有床头小灯散发出柔和的光。

深夜里,李英华突然伸出手,轻轻触碰田纪云的手背。他醒过来,看见她的眼神安详,似乎有话要说。他握紧她的手,什么也没有说,安静地陪着她。到了凌晨五点二十五分,田纪云察觉到她的呼吸渐渐平缓下来。他摸了摸她的额头,已经冰凉,而身体还带着一丝温热。

李英华的离去是平静的,没有太多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温柔的。田纪云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时,总会提到他们全家共同陪伴的那些时光。他说,英华这一生走得安详,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忆和他们共同度过的美好岁月。

参考资料:[1]田纪云谈“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11(2):48-48

0 阅读:3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