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位,那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富弼。他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是北宋硬核外交的天花板。范仲淹夸他有“王佐之才”,晏殊还把女儿嫁给了他。他两次出使辽国,靠着一张嘴,就让辽兴宗打消了打仗的念头,达成了“庆历增币”,让南北的老百姓几十年都没打仗。他还安置了几十万灾民,救活了五十多万人,还招募了一万多青壮年当兵。这富弼,真可谓是北宋第一外交家啊!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公元 1004 年,他出生在洛阳。洛阳可是北宋的西京,文化氛围那叫一个浓厚。富弼从小就在这熏陶下,爱学习,有气度。范仲淹见到他,都惊叹他的才华和气度,夸他是“王佐才也”,还把他的文章推荐给王曾、晏殊这些重臣。晏殊也看好富弼,不光欣赏他的才华,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公元 1030 年,富弼听了范仲淹的建议,参加了制科考试。这场考试可不一般,是选拔特殊人才的。富弼凭借着出众的学识和见解,被推举为茂才异等,考上了第四等,登科及第,授官将作监丞,去河南府长水县当县令了。一个月后,又去河阳军当节度判官厅公事了。
刚入仕途的富弼,那可是满怀热忱,想干一番大事业。可命运这玩意儿,总是爱开玩笑。第二年,他父亲富言去世了,他毅然辞官,回乡守孝三年,尽显孝道。
公元 1033 年,孝期已满的富弼回到朝堂,正赶上范仲淹因为抗议郭皇后不当废黜而被贬谪。富弼秉持正义,上书朝廷,说这是“一举二失”,皇后不该被废,范仲淹作为忠臣谏诤也不该被贬。他这直言不讳,可把权贵给惹毛了,被贬到绛州当通判。
不过,富弼可没被打倒。在绛州任职期间,他依然尽职尽责,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当地百姓谋福祉。
公元 1037 年,富弼被召试馆职,凭借自身才华擢升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后来又被沂国公王曾辟为郓州通判,跟着他去郓州任职。这期间,富弼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民生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日后在朝堂上大展身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富弼回到朝堂后,北宋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公元 1038 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公然跟北宋叫板,让北宋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北宋朝廷对此反应不一,有人主和,有人主战,议论纷纷,就是没个定论。富弼可不含糊,他深知西夏这事儿对北宋的威胁,就上疏《论西夏八事奏》,提出了八条建议,从外交、军事、财政等多方面应对西夏的挑衅,这眼光,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公元 1040 年,富弼被召为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兼知谏院。这时候,朝廷在西北集结了大量兵备,全力应对西夏的威胁,可在东南九道却疏于防守,存在极大的军事隐患。富弼立马就看出来了,赶紧上谏,请求在每个要道招募数千士兵,进行严格训练和周密布防,以防万一。他还建议减少军队冗费,充实国用,减轻税收,施行仁政,缓解百姓压力,稳固国家根基。
同年正月,出现了日食现象。按照古代天人感应的说法,这日食可是不祥之兆,预示着人间政治有失德或失误的地方。富弼趁机上谏,请求撤销宴乐,在别馆中赐下酒饭招待西夏使者,以显示朝廷对天象的敬畏和对局势的审慎。宋仁宗一开始没听,富弼又说,要是契丹知道北宋在日食的时候还宴乐不止,肯定会轻视北宋朝廷,这可是朝廷的耻辱啊。后来,宋仁宗听说契丹果然撤销了宴会,懊悔不已,对富弼的远见卓识更是看重了。
之前,宋仁宗因为臣子上谏他的过失,一怒之下把上谏的人贬逐了,还下令禁止朝臣越权言事,把言路给堵了。富弼深知广开言路对朝政清明的重要性,借日食的事儿上疏,痛陈利弊,说应对天象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广通言路,请求废除越权言事的禁令。他言辞恳切,晓以大义,终于说服宋仁宗允准了这事,让朝堂上下又能畅所欲言了。
富弼还上谏说皇上每天要批阅的奏章太多了,难免会有疏漏,应该选拔贤能的侍臣分担批阅,再挑选其中切实可行的建议施行。他这建议,就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让皇帝能更精准地把握朝政大局,及时应对各种问题。
在处理事务时,富弼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避权贵,敢于直言,他的谏言往往切中要害,为宋仁宗时期的朝政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 1042 年,北宋局势越来越危急。西夏李元昊的叛乱还没平息,北方的辽国又来趁火打劫。辽兴宗派使者来,说宋朝违背了“澶渊之盟”,要宋朝归还关南十县土地。辽国还陈兵边境,一副要打仗的样子,北宋朝廷上下都吓破了胆。宋仁宗也知道这事儿难办,要是处理不好,北宋就得两面受敌。朝堂上,大家都面面相觑,没人敢接这出使的任务。
这时候,富弼站出来了,他知道这趟出使危险重重,但他毫不退缩,向宋仁宗庄重请命:“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在国家危难之际,富弼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与勇气,带着朝廷的期望与重托,踏上了出使辽国的征程。
富弼到了辽国,立刻感受到了紧张压抑的氛围。辽兴宗亲自接见,一见面就言辞犀利地指责北宋,说宋朝违背盟约,在雁门等地屯驻重兵,堵塞雁门,增加塘水、修缮城垒,还广泛招兵,有攻打辽国的意思。辽国的臣子们都劝他出兵,他说只要北宋归还关南十县土地,就可以不计较,不然就发兵南下。
富弼听了,冷静沉着,迅速梳理出辽兴宗话里的关键要点,然后不卑不亢地回应。他先解释说,北宋屯兵雁门,是为了防备西夏,跟辽国没关系;招兵买马也是为了补充军队缺额,不是针对辽国。接着,对于关南十县土地归属问题,富弼晓谕历史,说这片土地很久以前就是中原国土,虽然晋朝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但周世宗柴荣又夺回来了,现在时代变迁,各执一词,说不清,还是遵守“澶渊之盟”比较好。最后,针对辽国大臣的主战言论,富弼直击要害,说大宋的将领也想打辽国,只是因为天下和平,君主独享好处,战争胜利功劳归武将,失败损失归君主,大臣们主战大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大宋有精兵百万,真要打起来,辽国未必能赢,只是宋朝天子珍惜和平,不想轻易动武。
富弼这一番言辞,逻辑缜密,既维护了北宋的尊严,又点明了利弊,让辽兴宗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最后,辽兴宗放弃了割地的要求。
虽然辽兴宗放弃了割地,但他还不死心,想在其他方面捞点好处。第二天,辽兴宗邀请富弼一起打猎,看似休闲,其实暗藏玄机。打猎的时候,辽兴宗靠近富弼,低声说,大臣们坚持要北宋献出十县土地才肯罢休。富弼心里一动,明白辽国君臣内部意见不一,索要土地可能是为了勒索财物。他想了想,诚恳地说:“你们索要土地,说到底不过是想要土地上的税赋,这样兴兵动武,只会让两国百姓生灵涂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岁币,以求两国和平,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其实,在出使前,宋仁宗为了避免战争,已经同意在必要的时候增加岁币,富弼这话,既符合朝廷的底线,又抛出了和平解决的橄榄枝。
辽兴宗听了,心里一动,开始认真考虑富弼的提议。富弼趁机进一步阐述增加岁币对辽国的好处,既能满足辽国的经济需求,又能维护两国的和平关系。通过这次打猎场上的对话,富弼成功地摸清了辽国的真实底线,为后续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富弼第一次出使辽国,成功化解了割地危机,带着初步的谈判成果回到了北宋。可事情还没完。辽国收到北宋关于增加岁币的初步意向后,又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双方还得进一步协商。于是,富弼又准备第二次出使辽国。
就在富弼要出发的时候,出事儿了。宋仁宗在签署国书的时候,对之前和富弼商量好的措辞进行了修改。富弼发现后,大惊失色。外交场合,措辞可太重要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富弼立刻进宫面见宋仁宗,据理力争。可宰执大臣们却觉得这是小事,不用大惊小怪。富弼愤怒地说:“这是国家大事,要是因为措辞不当,让辽国抓住把柄,引发战争,谁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在富弼的坚持下,宋仁宗最终重新修改了国书,恢复了原来的措辞。
富弼再次踏上了辽国的土地。这一次,辽兴宗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要求北宋在增加岁币的文书中,使用“献”字,意思是北宋向辽国进献岁币。富弼坚决反对,他义正言辞地说:“陛下,宋辽两国,是兄弟之国,地位平等。‘献’字有尊卑之分,大宋绝对不能接受。要是辽国执意这么做,恐怕会破坏刚刚恢复的和平局面。”辽兴宗见富弼态度坚决,又提出用“纳”字。富弼还是不为所动,说:“‘纳’字也有失平等,大宋向来以诚信和尊严对待邦交,绝不会在这种原则问题上让步。陛下要是真心希望维护两国和平,就不应该在这些字眼上纠缠。”富弼的强硬态度,让辽兴宗意识到北宋在这个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最后,辽兴宗不得不放弃这个不合理的要求,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了协议。
富弼两次出使辽国,凭借着卓越的外交智慧、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成功地化解了宋辽之间的危机,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战争。他的出使成果,不仅维护了北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为北宋争取到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
朋友们对于富弼有何评价?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