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曹叡的托孤安排,咱得先从黄龙祥瑞这事说起。在曹魏青龙五年(237 年)正月壬辰日,山茌县上报说出现了黄龙。在当时,这可不得了,黄龙那可是两汉时期极为重要的祥瑞象征。东汉熹平五年(176 年)谯国出现黄龙时,太史令单飏就说谯国以后会有王者兴起,果不其然,延康元年(220 年)三月和七月,黄龙两次在谯国现身,随后曹丕就代汉建魏,改元“黄初”,意思就是“黄龙初现”,可见黄龙出现象征着天命。曹叡这时候出现的黄龙祥瑞,其实也有他的小心思,他借着这祥瑞改元“景初”,还颁布了“景初历”,取代东汉的“四分历”。这一系列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曹叡就是想加强中央集权,所谓的黄龙祥瑞,不过是他为颁布历法做的舆论准备。
伴随着景初历的颁布,曹叡开始对朝廷人事进行大调整,尤其是尚书省。魏明帝刚继位时,尚书省有尚书令陈矫、尚书左仆射徐宣、尚书右仆射卫臻三人。青龙四年(236 年)徐宣病逝后,曹叡就没安排人接任这个重要职位,很明显在为人事变动做准备。趁着颁布景初历,曹叡把陈矫升为司徒,卫臻升为司空,这明升暗降,陈矫被夺权是因为他行事强势,拒绝曹叡查看尚书省文书,和想加强皇权的曹叡有矛盾;拉上卫臻则是怕陈矫一系的人反对。
六月,曹叡还干了件惊掉人下巴的事,给自己定了个庙号“烈祖”。生前给自己定庙号,历史上他算是独一份,这么不合礼制的事,肯定遭后人讥讽,但曹叡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他接连丧子,甚至下诏说“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后来在青龙三年(235 年)立曹芳为养子。他给自己定庙号,就是想确定自己在曹魏法统和宗庙祭祀里的地位,害怕以后旁系入继大统给生父立庙祭祀。
其实曹叡身体早就不行了,他本来就喜欢享受,诸葛亮去世后,他觉得曹魏一统天下是迟早的事,就更加放纵。他喜欢穿女装,还酗酒、服食丹药,身体被严重掏空。工作强度又大,一来二去,身体就彻底垮了。景初二年(238 年)六月,曹叡身体不行了,太医也没办法,他这才开始认真考虑权力传承问题。
曹芳继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但他才六七岁,得有可靠的辅佐大臣。曹叡想来想去,在九月二十四日,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让他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一起辅政。曹宇是曹操的儿子,辈分和地位高,和曹叡关系好,而且和曹魏法统关系远,不用担心篡位,是担任大将军的好人选。夏侯献是夏侯氏人,曹爽、曹肇出身谯沛集团,秦朗是曹操养子,他们都和曹魏关系紧密。从职位安排上看,除了大将军,其他四人都属于禁军系,让辅政大臣掌管禁军是为了防止政变,而且官职安排上还有制衡,夏侯献实际地位在曹爽等人之下,但官职在他们上面,用意很明显。
安排好辅政大臣,朝廷内部人员也得考虑。曹叡在尚书省安排了薛悌担任尚书令、司马孚担任尚书右仆射。薛悌是曹魏老人,出身微寒但能力强;司马孚出身儒学世家,能力也不错。曹叡让他们掌管中央朝政,是因为他们在朝廷根基不深,会感激曹叡,而且年纪大,以后权力会向辅政大臣倾斜。宫外禁军交给蒋济,他身份特殊,能防止辅政大臣权力过大。地方上,曹叡安排司马懿、满宠等老将担任都督,防止蜀汉和东吴趁机兴兵。
按说曹叡这安排挺周全的,可没想到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出来搅局。因为夏侯献和曹肇和他们有私仇,而曹宇又不愿当大将军。在刘放和孙资的建议下,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也被拉来辅政,夏侯献、曹肇、秦朗被免官。这一下,曹叡精心安排的平衡格局被严重破坏,但他觉得曹爽正值壮年,司马懿是六十出头的老人,曹爽能熬过司马懿,权力最终还是会过渡到曹芳手里。为了防止曹爽权力过大,曹叡还给了郭太后定夺大事的权力。
可曹叡万万没想到,曹爽掌权后进行“正始革新”,得罪了门阀士族,又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得罪了郭太后。司马懿养死士,蒋济肯定知道。最后郭太后和士族联合起来,借着司马懿的手发动高平陵政变,废了曹爽的权力。
你说曹叡这托孤安排,考虑得够周全了吧,又是权力制衡,又是年龄考量,可怎么也没想到士族和皇族会联合起来,把他的计划彻底打乱。这曹魏的权力交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大家怎么看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