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这个称号最初是用来形容秦始皇嬴政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也有很多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但这个称号现在已经变得有些夸张了。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的功过是非一直备受争议。
康熙 8 岁即位,1667 年亲政后,做了很多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情。他停止圈地,缓解了满汉矛盾,稳固了清朝在中原的统治基础。他还平定了三藩叛乱,统一了西南各省,阻止了国家分裂。1689 年,康熙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制止了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此外,康熙还三次御驾亲征,铲除了噶尔丹势力,统一了漠北地区。
康熙统治时期,清朝的疆域达到了 1300 多万平方公里,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他还大力任用贤能治理黄河,推行“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税收政策,开设了博学鸿词科和明史馆,编纂了《康熙字典》《全唐诗》等书籍,促进了清朝的文化繁荣。
然而,康熙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他不敢得罪士大夫群体,无法大力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出于满族利益,他也不敢给予汉臣财政、军事大权。如果将康熙放在世界范围内、时间之中、乃至整个历史潮流中进行评价,他可能要略逊一筹。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意大利的马国贤就是其中之一。他来华的原因是为了传播基督教义,但这只是表面原因。实际上,马国贤来华是因为康熙曾友好接待了多罗传教士,这让罗马教皇认为康熙在礼仪之争中会站在教廷这边。
马国贤抵达北京后,凭借着自己深厚的绘画艺术赢得了康熙的青睐。他知道康熙喜欢风景画,就下功夫努力进行风景画的创作。画画只是他的副业,传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在如何传教的问题上,马国贤自有他独有的一套方法。他首先和耶稣会的成员打好交道,以免回到意大利被穿小鞋。对于教皇明令禁止的,但又和礼仪之争有关的事务,马国贤采取变通、灵活手段予以执行。
马国贤在回忆录中对康熙的评价并不高。他认为康熙皇帝太过残暴,对官员过于苛刻。有一次,康熙从热河返回北京的途中,因为官员们没有按照他的意愿住宿,康熙勃然大怒,对这些官员一一重重处分。马国贤还记载了康熙生活糜烂,对女人毫不尊重。1711 年,康熙参加木兰围猎,带着的妃嫔就坐满了整整六辆马车。围猎时,康熙和嫔妃在凉亭做一些男女之事,还让太监抓一些蛇、蛤蟆放到毛毡地毯上,看它们一瘸一拐蹦跳逃窜取乐。甚至还让嫔妃到附近的山上去采集植物根茎和野果,清朝的嫔妃们大多都有缠足的恶俗,这就导致采摘野果往往会失去身体平衡,每当嫔妃仰头倒地,康熙就会哈哈大笑。
马国贤还写道:“康熙还假装渴望得到某些妃子,去追逐那个尖叫着的残缺可怜的生灵,直到皇帝将他们一个一个按倒在地。他就坐在那里发出畅怀的大笑声,沉湎其中。”马国贤认为康熙嫔妃众多,严重违背了天主教义,是生活糜烂的象征。
当然,马国贤的回忆录也有一些主观因素。他是一名传教士,对康熙的评价可能会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且,他也不十分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政治制度,所以他的一些言论可能会有争议。
总之,康熙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他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马国贤的回忆录从另一个视角揭开了康熙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关于康熙是否称得上千古一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康熙是千古一帝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