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8岁任海南省委书记,59岁任河北省委书记,父亲曾任天津副市长

墨寒雪 2024-12-16 10:52:19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白克明,创造了新中国政坛的多个“第一”的人。

58岁任海南省委书记,59岁任河北省委书记,他是唯一一位在两个省份连续主政的省部级干部。

白克明的父亲白坚,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辽宁军区政委。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白克明的传奇人生?

【血脉相承】

1926年,白坚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这峥嵘岁月中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56年7月,任国家一机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1967年,已届花甲之年的白坚被打成“走资派”,遭受不公正对待,身心备受摧残,最终在1968年不幸逝世,终年57岁。

白克明从小就耳濡目染革命故事,红色基因仿佛刻在了他的骨子里,父亲常年在外为革命奔波,很少能陪伴在他身边,母亲虽然尽心尽力照顾他的起居,但内心深处,白克明还是渴望父爱。

1950年,7岁的白克明随父母从陕北迁居北京,在首都这片沃土上,白克明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知识。

他酷爱数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被誉为“数学神童”,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1958年,正值国际形势紧张之际,白克明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从此,这个数学天才走上了一条与科研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哈军工的校园里,白克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导弹这个庞然大物,他虽然对火箭感兴趣,但内心深处,他更向往父亲那样,在政治舞台上建功立业。

1962年毕业后,白克明没有选择分配到科研院所,而是主动请缨到部队进行锻炼,在部队工作的日子里,白克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无论是在干校劳动,还是在基层蹲点,他都表现出了过人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撰写的一篇理论文章受到了上级的赏识,从此打开了他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大门,就这样,白克明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角色转换。

但命运的齿轮仍在转动,就在白克明跻身高层领导不久,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也悄然来临……

【砥砺奋进】

1966年,一场席卷全中国的“政治风暴”爆发了,作为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白克明,虽然努力向党组织表忠心,但仍难逃被下放劳动的命运。

从狂热躁动的校园,到贫瘠荒凉的农村,巨大的反差令白克明感到茫然和彷徨。

在黑龙江农垦系统“五七干校”劳动的日子里,他常常一个人望着湛蓝的天空发呆,想着那些尘封已久的理想和抱负,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但苦难并没有击垮白克明,只有主动融入集体,积极接受改造,才能赢得新生,于是,他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甘当起了农民的小学生。

不仅刻苦学习政治理论,而且还积极参加劳动,很快就在干校脱颖而出,成为了群众公认的积极分子。

“风暴”期间,教育系统乱象丛生,当时的白克明虽然身在基层,却心系教育事业的命运。

1970年,当他得知母校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急需教师时,他二话不说,主动请缨重返讲台。

在动荡不安的环境里,白克明努力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1976年,十年动乱终于结束,但对白克明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作为“风暴”中走过弯路的知识分子,他需要彻底改造世界观,实现自我革命。

在家人的鼓励下,白克明暂别讲台,到基层企业挂职锻炼,从头学起,力求完成从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1978年,中组部开始在全国选拔理论宣传干部,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写作能力,白克明脱颖而出,被调入教育部理论处工作。

这一去,就是整整十年,十年间,他先后在教育部、国家教委多个部门任职,从一名普通干部,一步步成长为理论宣传战线的中坚力量。

但是理论研究毕竟不是他的最终归宿,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党中央开始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选拔干部工作。

白克明再次迎来人生的重大机遇:1988年,他被调任国家教委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成为教育系统的“一把手”。

但是对于已届不惑之年的白克明来说,他心中埋藏多年的从政梦想,才刚刚揭开序幕……

【厚积薄发】

1993年,对于白克明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三次角色转换:从教育战线的领军人物,到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掌舵者。

当时,正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意识形态领域风云变幻,党中央需要一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干部来守护意识形态阵地。

白克明,就是这样一位合适的人选,凭借多年在教育战线的历练和理论功底,他顺利走马上任,成为中宣部副部长,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面对纷繁复杂的宣传工作,白克明并没有手足无措,而是沉下心来,迅速进入角色,他深知,做好宣传工作的关键,在于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于是,他带领团队走遍大江南北,深入工厂、农村、校园,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社情民意。

几年间,白克明先后参与策划了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三个代表”学习实践活动等,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撰写的理论文章,更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渐渐地,这位政坛新星开始崭露头角,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赏。

2000年,出任《人民日报》社长,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人民日报》承载着宣传党的主张、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

白克明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党报姓党”的办报方针,要求全报上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为党和人民服务。

在他的带领下,《人民日报》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机关报”的权威地位,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是什么支撑着白克明一路高歌猛进?除了个人的奋斗,是否还有其他“助推器”在背后发挥作用?

【雷厉风行】

2001年,时年58岁的白克明迎来了人生最后一次角色转换:从中央领导岗位,到地方省委一把手。

这一年,他先后出任海南、河北两省省委书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位在半岛相隔、气候迥异的两个省份连续主政的省部级干部。

对一个“老兵”而言,临危受命、勇挑重担,本就是分内之事,但同时调任两省,一南一北、一冷一热,他深知唯有不辱使命、埋头苦干,方能不负重托、交出满意答卷。

年初,白克明接过海南省委“接力棒”,彼时,海南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而且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海南的进一步发展。

接手伊始,白克明便开启了雷厉风行的工作模式,他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制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亲自调研重点项目,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社会治安问题,他更是“亲自挂帅”,带领公安干警打击违法犯罪,扫除“反社会”势力,一举扭转了海南“乱”的局面。

但就在他即将“收官”之际,中央决定调他赴河北省任职,作为党的“老黄牛”,白克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响应党中央号召,告别海南,北上燕赵。

2002年,白克明履新河北省委书记,相比海南,河北是一个更大的“战场”。

上任伊始,白克明便以“当家作主”的姿态进入角色,他提出了“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力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针对河北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他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在他的引领下,曾经贫穷落后的河北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更难能可贵的是,白克明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城乡统筹,千方百计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无论是加快棚户区改造,还是推动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抑或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他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我将无我”‘的境界,倾尽全力、呕心沥血。

正是凭借这种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白克明在两省主政期间都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和衷心拥戴。

他那雷厉风行的作风、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担当的品格,至今仍被当地干部群众所称道,无论海南还是河北,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咱们的好书记”。

【结语】

白克明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意志品格、高超的领导才能、无私的为民情怀。

从陕北高原到渤海之滨,从海南岛到燕赵大地,白克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榜样。

作为后辈,我们要以白克明同志为标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的合格答卷。

【参考信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07年05月16日 《白克明》

0 阅读:0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