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将军故里、堪舆圣地”,江西兴国县,这个小县城,走出了百位共和国将军,其中就有一位姓谢的将军。
谢将军在那个峥嵘岁月中,始终都是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方,即便身负重伤,也坚持要跟上战友的步伐。
正是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感染着自己的女儿,女儿也成为了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而他的女婿更是官至山西省委书记。
那么,这位将军是谁?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家庭,书写了怎样的红色故事?
【谢国仪的革命之路】
谢国仪,1907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的一个农民家庭。
兴国县位于赣南地区,是一片红色热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里,谢国仪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着革命思想的熏陶。
少年时期的谢国仪,就开始关注国家大事,他看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看到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内心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不平和对革命的向往。
1930年,谢国仪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工农红军,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
虽然他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过人的才识,但他有一颗赤诚的心,一腔热血,立志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在此后的战斗岁月里,谢国仪紧跟党的步伐,听从组织安排,他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屡建功勋。
他执行任务严格、勇敢机智,深得领导和战友的信赖,谢国仪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艰难卓绝的长征之路,那一年,27岁的谢国仪身负重伤,本可以留在老家养伤,但他坚持要与战友们生死与共。
面对组织的再三挽留,谢国仪称革命需要自己,党指到哪里,他就战斗到哪里,就这样,他忍痛挖出身上的弹片,拄着拐杖,踏上了艰难的征途。
历经千辛万苦,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谢国仪也终于和战友们重逢,他们互诉衷肠,畅谈理想,誓言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又一场血雨腥风在等待着这些勇敢的战士们,谢国仪是否能从炮火硝烟中死里逃生?
【血战湘江渡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踏上了艰难卓绝的长征之路,此时的谢国仪已经是红三军团的一名连长,在反“围剿”战斗中屡立战功,但也身负重伤。
面对险恶的战况,党组织决定留下一部分伤员,并让谢国仪回家养伤,然而,谢国仪坚决要求与部队一同前进。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粮草短缺,饥寒交迫,伤病不断。
最艰难的时刻,是1934年11的湘江战役,数万名红军战士在湘江边与数十万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搏斗,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谢国仪所在的红三军团担负着掩护中央纵队渡江的重任,敌人围困在湘江北岸,潮水般涌来,红军战士宁死不退,血染湘江两岸。
谢国仪带领他的连队英勇奋战,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厮杀;刺刀卷刃了,就用石头砸敌人的头。
战斗最后时刻,谢国仪的连队只剩下9个人,弹药也已经耗尽,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战斗,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大部队撤离。
这九条红军好汉,舍生忘死,鲜血洒满湘江河,最终,在他们的牺牲和努力下,中央纵队胜利渡过湘江,挺进湖南,继续北上。
谢国仪侥幸在湘江血战中幸存下来,但身上又添了几处伤,伤愈后,他立即回到了队伍。
风餐露宿,爬雪山,过草地,谢国仪和战友们一路筚路蓝缕,跋山涉水,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
【陈庄大捷扬军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抗击日寇的铁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谢国仪也随之来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中。
1940年9月,日军企图扫荡晋察冀根据地,歼灭八路军,日军的目标直指陈庄,这里驻扎着八路军的指挥机关和后方医院,情况万分危急,时任八路军副团长的谢国仪临危受命,率部迎击日军。
日军很快发现,村子里空无一人,意识到中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套,愤怒的日军不顾一切,向陈庄村发起疯狂进攻,谢国仪沉着应战,指挥部队巧妙利用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进入白热化,弹药消耗殆尽,就在这时,敌人竟然使用了毒气弹!毒烟弥漫战场,八路军战士们只能用尿湿的毛巾捂住口鼻,谢国仪冒着吸入毒气的危险,亲自组织士兵发起冲锋。
惨烈的肉搏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军军官水源义雄率残部想要突围,谢国仪迎头痛击,与他展开了一场生死对决,最终,谢国仪亲手击毙水源义雄,胜利粉碎了日军的突围企图。
这场战斗,八路军共歼灭日军2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陈庄大捷,是八路军对日作战以来的一次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士气,谢国仪也因作战勇猛,指挥果断,被誉为“陈庄英雄”。
陈庄大捷后,谢国仪依然冲锋在抗日战场第一线,他率领部队出其不意,多次袭击日军据点;他不畏艰险,深入敌后破坏敌人交通;他身先士卒,鼓舞部队英勇杀敌。
他在战火中成长,在血与火的洗礼下,成为了新中国最可爱的人之一,而他的革命精神,也将影响和激励着后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革命精神代代传】
1949年,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新中国终于诞生了,谢国仪迎来了革命事业的新篇章,他先后担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等职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5年,谢国仪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他又被调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谢国仪荣升少将,成为开国将军。
在山西军区期间,他始终以对党忠诚、爱岗敬业的精神,恪尽职守,为山西军区的建设和发展倾注心血。
谢国仪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对后代的革命教育,他的女儿谢彬从小听着父亲的革命故事长大,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树立起革命理想。
1962年,19岁的谢彬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投身革命事业,先后担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等重要职务。
1999年,谢彬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女将军,谢国仪父女两代将军的事迹,成为军人的楷模,激励着官兵忠诚报国、矢志强军。
革命精神,在谢国仪家代代相传,谢国仪的女婿李立功,同样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李立功1938年参加革命,先后担任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山西省委书记等要职,为国家和山西的建设事业鞠躬尽瘁。
谢国仪、谢彬、李立功,一家人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他们不仅是家人,更是革命战友。
2000年,谢国仪在太原逝世,享年93岁,谢国仪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新中国的历史丰碑上。
【结语】
谢国仪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
从谢国仪投身革命的那一刻起,他就把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和女儿谢彬、女婿李立功一样,为革命理想奋斗终身。
他们的事迹,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革命情怀,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的崇高精神,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信源】
人民网 党史百科 《谢国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