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75篇滕州发展美文|马士生:滕县文庙

信息参阅吧 2024-10-18 00:44:27

推荐语

滕州虽称千年古县,然而城内所存古建遗迹着实不多,其中,位于古城中心的文庙大殿、张锦湖故居、西北城墙角等,竟然是拆于改革开放后的旧城改造中,成为滕州人内心难以言说的痛……这些代表古滕文化重要标识的古建中,老滕县文庙大殿,更是始建于宋朝的黉宫学社,是历代滕州读书人心中的圣殿和灯塔,“炳焕甲于泗上,遂称东郡一大观也”,却被人为拆毁于1978年——“行文至此,夫复何言”——曾任滕州市史志办主任的马士生先生的痛,也是我们——全体滕州读书人心中的痛……

百年前,晚清滕县著名翰林高熙喆老先生曾在《创修永济桥碑》一文中,谆谆告诫期望“后之为善国者”:“过斯桥者,苟有志焉,而乐善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推荐此文,也谨以此文恳求“后之为善国者”:爱惜文化,切勿败家!

——李庆

滕 县 文 庙

作者:马士生

滕州老文庙是一座历史久远、规制齐全的儒教庙堂。文庙原称孔庙,原为春秋时期鲁国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家庙,故称孔庙。从唐玄宗赐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孔庙就被改称“文宣王庙”,并诏令全国各州县隆重依制奉祀。明代因与武庙(关羽)对应,正式改称“文庙”。

滕州老文庙位于县衙西,府前中路路北,宋朝大观年间(1107—1110)即建,在其中创建了儒学。后经元明清各朝掌滕的知州知县相继修葺扩建,历经700余年隆盛不衰。明天启年间由知县李自蕃主持,相金荣、李应龙施工,又一次大规模修缮、扩建,历时一年半。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文庙图

文庙坐北朝南,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形成一组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群。该建筑群设计分两大部分,即庙与儒学互相连属,又各自独立。右为庙,左为儒学,以大成殿纵轴为中轴,又各自独立,占地46亩,为当时城内面积的十分之一,总计建有亭堂殿阁120余间。院内古柏参天,曲径通幽,体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明万历年间,滕人御史董国光在《重修儒学凿泮池记》一文中形容:“革故鼎新宇庙若再造,山川亦竞爽”。“炳焕甲于泗上,遂称东郡一大观也”。

一、孔 庙

孔庙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大门、泮池、金声玉振坊、德配天地坊、棂星门、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明伦堂和尊经阁、教谕署、下马碑、宫墙等。

石牌坊大门:四柱三楼,牌坊上面有两幅牌匾,一为“天开文运”,一为“腾蛟起凤”。“天开文运”四字意思是“天降大任,文运勃兴”,一般用于文庙及贡院匾额。此句源于湖南保靖县,说起它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天开文运”四个大字从右至左横排,刻于保靖县城酉水老码头北岸崖壁间,距原来河面30余米,字为颜体。1891年初夏保靖人留下的这一石刻,其大其高在湘西州内绝无仅有。在高崖之上刻有“天开文运”四个大字,这是保靖人美好祈愿的具体表现。以前,酉水河是保靖与外地交流的主要通道,县城河码头便是进出必须之地。传说清光绪年间,县城罗氏昆仲赴省乡试前,其父请人预测儿子乡试结果,那人站在河码头看了一番后说,罗氏昆仲文理通达,应试并不艰难,唯家乡有大山阻隔,恐文运不开。破解之法是在启程离县的城北酉水码头对岸崖壁上刻“天开文运”四字,祈求文曲星保佑。罗父依言,遂召集工匠扛木立架,清理崖壁,刻字祈愿。初选何绍基字体,嫌其骨风清瘦,不足醒目,改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字体,六十余日后,大功垂成。这年罗氏昆仲果然同科中举,传为佳话。

唐·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腾蛟起凤”:蛟龙腾空,凤凰起舞。原指孟学士的文章写得华美流动。后用以比喻才华出众,就如同蛟龙腾跃、凤凰翩翩起飞一般。明·冯惟敏《桂枝香·赠妓桂香》曲:“看今秋步月登云,到春来腾蛟起凤。”同时也暗示着封建社会的“儒童”一旦金榜题名,便如这跃过龙门鲤鱼,可飞黄腾达、前程无量。

东西下马石碑:门口竖有“文武百官军民等至此下马”的两块下马石碑,彰显出这位功盖天地“至圣先师”的威严。

泮池:在石牌坊大门与棂星门之间,进约20多米为半月形“泮池”,弧面朝南,池周环绕白石望板、望柱。泮桥从池正中部跨越南北,为青石拱桥,三座三孔,正中桥孔最大,两边孔径对称递减。“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

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有的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文庙中多设泮池,古代中秀才叫“入泮”。旧时逢春、秋两大丁祭,旧历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丁日和孔夫子诞辰祭旧历八月二十七日,文庙各处洞门大开,举人秀才们齐至祀殿摆供献膳,明烛高照,香烟缭绕,最是隆重。

单檐山顶牌坊:在泮池的东西两墙各有一石牌坊,为单檐悬山顶,“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是国内孔庙、文庙常见的题词,取自明陈凤梧《孔子赞》,“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统承义皇,源启沫泗,报功报德,百王崇祀”。意思就是说:他的德行与天地齐同,与日月同辉,即“德侔天地”;他的“道”(学说或儒教的意思)泽被万世,古今不二,即“道冠古今”,他最早整理六经,作为他教学所用的教科书,立下的经典成为万世人的楷模。

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一座四柱三楼的牌楼,金黄色琉璃瓦覆顶。“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后人以汉灵星祈年与孔庙无涉,又见门形为窗灵,遂改为棂。”在宋代,棂星门又称“乌头门”,文庙中的棂星门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后出现的,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滕州文庙的棂星门为四柱三间冲天式雕花木坊,柱间设红色栅栏门。

戟门:立戟为门,戟门也称大成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周礼•天官•掌舍》“为坛壝宫棘门”,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棘门,以戟为门。”后指立戟之门。《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行密帅诸军合万五千人入城,以梁缵不尽节于高氏,为秦毕用,斩于戟门之外。”胡三省注:“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有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引申指显贵之家或显赫的官署。戟门上有“金声玉振”匾额。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这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

名宦祠:在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卓有德业之官员,逝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所在州县名宦祠。旧时,该州县官员,则于春秋两季带领士绅祭祀。本祠凡奉祀28位名宦。

乡贤祠:此为祭祀乡贤之所。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提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该乡贤祠奉祀着56位杰出的滕州籍儒学贤达。

大成殿:明天启三年(1623年)滕县知县李自蕃主持修缮文庙。大成殿原名文宣王殿,宋徽宗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殿为六楹五间歇山,殿前露台,长阔如殿基,飞檐斗拱,全木结构,抱柱环廊,屋顶覆以黄琉璃瓦,从两山尖折向四檐角,人兽鸟鱼之陶塑装饰物各具神态,栩栩如生,藻井彩绘,金碧辉煌,整个殿堂造型庄严,巍峨壮观。滕县文庙在规模和建筑工艺在鲁南地区乃至全省堪称一绝,文庙大成殿为六楹五间歇山宫殿式建筑,飞檐斗拱,红柱长廊,雕梁画栋,橙黄色筒瓦,伟岸壮观。

殿中供奉着孔子神位,两侧有四配(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十二哲(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门额高悬康熙年间刻制的“万世师表”巨匾一块。两边尚有雍正书“生民未有”,乾隆书“与天地参”,嘉庆书“圣集大成”、道光书“圣协时中”,咸丰书“德齐帱载”,光绪书“斯文在兹”等七匾,匾的边主要是汉纹,有的是滚龙,皆深浮雕,色彩庄重绚丽。两侧是乾隆御制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大成殿两侧配有东庑和西庑,里面供奉先贤79位,先儒63位。一些老年人时常谈起文庙与大铜钟的消失表示极大的遗憾与惋惜:清康熙时滕人王特选,作《大成殿赋》有这样的赞语:“尔乃大成门启,重轩赫奕,错以银黄,施以丹碧,挟声振以飞张,顺阴阳以开辟。”

大成殿前有东西两庑各5间,殿后50米有明伦堂3间。东西廊庑内安放孔子弟子塑像,也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

拆除前的滕县文庙大成殿

明伦堂: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过去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

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至少从宋代开始,文庙、书院、太学、学宫便皆以明伦堂来命名讲堂。对庙学合一的中国古代来说,各地的文庙不仅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也是当地的官办学校。当地的学子大多数都会在其中学习。而明伦堂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庄严神圣的讲堂。士人们在此十年寒窗之后,都希望通过科举能登上朝堂,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进德修业二斋:明伦堂东西配“进德”、“修业”二斋,各五间,二斋后分别为仓和库,存放礼器。

尊经阁:在明伦堂北,为藏书之所,用以贮藏儒家重要经典及百家子史诸书,以供学宫生员博览经籍,阅读研求。1631年(明崇祯4年)知县荆尔植创建,阁凡五楹,高3丈余,2层复檐,四周设栏杆,绕栏可眺望滕景峰峦。实为文庙建筑群一胜景。

启圣祠:大成殿东为启圣祠,启圣祠又称崇圣祠,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及孟子、朱熹等人父辈的地方。祠南为敬一亭,另有馔堂三间,号房20间。西为射圃,西北有观德堂三间。

教谕署:它是教谕办公和住宿的地方。教谕一是“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开始设置,负责教育生员;二是教导。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训导署:它是训导办公和住宿的地方。明、清时期各府州县都设有儒学训导一职,负责教育所属生员,训导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训导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功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

二、儒 学

文庙东院为儒学。儒学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始于两汉,兴于隋唐,盛于元明清,是中国古代社会官学的基本形式。授课以孔孟学说为主,所以称为“儒学”,分府、厅、州、县四级,供生员读书,多系官办。

院内主要建筑有儒学大门、花山、影壁墙、礼乐坊、启圣祠、孟庙、文昌祠、节孝祠、忠烈祠、忠义祠等。

儒学大门:呈八字展开,故名八字门。大门宽敞庄严肃穆,大门上镶嵌“儒学”扁额。进去大门有一座小山是由河中的石头砌成的。这些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像卧着的鸵鸟,有的像笨重的河马,还有的像可爱的猴子。假山上长着碧绿的竹子,假山下面的水中种着莲藕。荷叶碧绿,荷花盛开,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座小山鸟语花香,给整个院落增添了灵气。山后有一座影壁墙。

礼乐坊:主管礼制、庆典、科考、存放礼器等事宜的场所。

文昌祠:位于孟庙左侧,供奉文昌帝君。

节孝祠:是旧时封建统治阶级为旌表节孝妇女,为其设立的祠堂。封建社会,妻子在丈夫死后,要么侍奉公婆,抚养后嗣,苦撑苦熬几十载,要么“绝食以殉”,“投缳柩旁”或“潜赴夫茔,自刎而亡”争个殉节美名,成为封建妇道的牺牲品。清代在各省的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

忠烈祠:最早出现在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是“狸猫换太子案”结束后,宋仁宗皇帝为纪念救自己而丧命的寇珠所建的祠堂。中国历代对忠臣烈士即有设祠奉祀,或曰忠烈庙、忠烈祠、昭忠祠、褒忠祠……,祠名为皇帝封赐。据1942年内政部统计,当时中国大陆已有六百多县市设立忠烈祠,多由旧日关帝庙、武侯祠、城隍庙等改建,附加祭祀。

1938年3月,日本侵略滕县城,日军飞机大炮对古城墙进行狂轰烂炸,古城及文庙受到惨重的破坏,建国后,文庙尚有戟门、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尚存。解放后,进行旧城改造时,文庙又遭受创伤。1978年拆除文庙建了柳琴剧团宿舍,至此文庙的古建筑荡然无存。一些老年人时常谈起文庙的消失,表示极大的遗憾与惋惜。

滕县文庙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她不仅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更重要是她的精神价值远远大于建筑本身,现已荡然无存,她的毁灭是滕州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行文至此,夫复何言?叹哉!惜哉!

——E N D——

作者简介:马士生,组织并整理了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康熙五十六年《滕县志》、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等,并恢复原貌汇编成册,任主编。这套志书的出版,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各届的好评。先后主编了《滕州名人》《滕州民间故事》《古滕廉政史话》《善国清风》《古滕马氏族谱(八修)》《滕州大事记(前221年—2004年)》《滕州年鉴(2008、2009卷)》,其中《滕州年鉴(2008卷)》被中国年鉴学会评为特等奖。协助张知寒教授完成了《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墨子志》的编纂出版工作,担任副主编;组织并完成《中国民间故事(滕州卷)》《滕州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任务,并担任副主编。主审了《滕州政法志》《滕州军事志》《滕州民政志》《滕州供水志》《界河镇志》《南沙河镇志》《龙阳镇志》《张汪镇志》《龙泉街道志》《西岗镇志》《官桥镇志》《北辛街道志》等十余部志书。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200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事厅记二等功一次;2007年、2008年被滕州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二次;多次被山东省、枣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现任滕州善国文化研究会、古薛国文化研究会顾问,滕州华夏文促会理事、枣庄文促会理事。枣庄市党史史志首批专家组成员。
0 阅读:1

信息参阅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