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台谩议|何锡涛

信息参阅吧 2024-10-17 01:01:27

滕文公台亦名灵台,是古滕八景之一。战国中期,滕国国君滕文公礼聘孟子,“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滕国一度人丁兴望,国泰民安,“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孟子誉为传颂千古的“善国”,滕文公因此成为滕国七百余年历史中影响最大的国君。《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滕国是周文王十四子叔绣的封地,叔绣为周之卜正,遵从周礼。滕文公台的位置在故城东北角,按周礼所说在宫殿的左边,“左祖”的位置,初时文公台的位置应该是滕国的祖庙。康熙五十六年《滕县志·古迹》载:“文公台,在西,滕城内。旧志载滕文公效文王为灵台,即此。今为玄帝庙,俗呼滕王阁。树木葱郁,夏可忘暑。”

公元前286年,滕国被宋国灭国(一说越灭滕,一说齐灭滕)后,都城荒废,滕贵族四散。为怀念故国,因以滕为姓,滕国是天下滕姓的发祥地。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滕地设有滕县。汉武帝时改滕县为公邱县。从秦至隋朝以前,县治所亦大约在故城附近。隋开皇六年(586年)改蕃县为滕县,县治所东迁至今滕西关火车站西北。此后,滕国故城逐演变成村落。据传在唐朝时期,滕文公台上建有寺院,但没有可靠的文字和碑记记载。滕城村的老人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俗语:“七杨、八松、九棵槐,哩哩啦啦到河涯。”沧海桑田,历经劫难,现仅存两棵唐槐,东西对峙,生机盎然,苍郁古朴,十分壮观,成了见证古台历史的活文物。据滕城村的老年人讲,新中国建国之初,文公台上曾有一块宋朝的碑碣,现已不知去向。

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文公台上创建了真武庙,现今保存在古台善国碑林中的几块明朝古碑可以证明。清朝时期,文公台上又曾数十次建庙立观,历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劫难,现在文公台的碑林中还有十六块修庙的功德碑。民国时期,住持道长杨永朴,大兴土木,文公台上真武庙的规模盛极一时,滕城庙成为周边二十四个道庙之首。

杨永朴,级索镇后杨岗村人,身材魁梧,声如洪钟,在文公台上讲话几里地外都能听到。此人又具备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曾到山西吴佩孚门下化缘,现今文公台上有《功德祠记》记载。

“岁在玄黓涒滩(壬申年)夏,住持道杨永朴跻诸护法神牌及生位于功德祠,属余作文以记之。余自维谫陋,即殚精竭虑亦难抒崇德报功之忱,姑即本庙诸神所效灵,牵合祝庆吉语,略为颂寿之。词曰:夫何善国之多善兮,得近贤君之余光。宜善人科第蝉联兮,拱魁星而戴文昌。财神增福兮,茀禄而康。华祖养性兮,尔寿命长。土地赐福兮厚版章,灵官护兮除不祥。沾水德之泽润兮,桂树争茂,而兰树被慈光之普照兮,瓜瓞绵绵于无疆!

邑人金玉新沐手撰文

邑人杨四勋沐手书丹

金玉新 保存庙产功德无量 募捐大洋伍拾元

吴佩孚 乐捐大洋壹佰元

徐广献 募捐大洋肆佰元

赵明珠 募捐大洋伍拾元

侯慎铭 募捐大洋卅元

鲁顯邠 募捐大洋廿元

黄次唐 募捐大洋廿元

杨凛志 乐捐京钱壹佰千

张金斗 乐捐京钱壹佰千

于伯铭 大洋十二元

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中旬立

杨永朴能够找吴佩孚化缘,其中是有缘故的。当年东滕城村的徐振银,因生活所迫,投奔西滕城村的本家——当时在山西吴佩孚手下当副官的徐广献当兵糊口。徐振银居家时就参加过杨永朴组织的“红枪会”,因此和杨永朴十分熟悉。杨永朴通过徐振银找到徐广献,又通过徐广献的引荐,见到了吴佩孚。

吴佩孚是清朝秀才岀身,文化修养很深,对儒道文化情有独钟,因此给杨永朴捐了壹佰大洋。吴佩孚不仅本人捐款,他的部下,营、团级的军官都给杨永朴捐了款,当年文公台前古槐树旁,立了多块捐款军官的功德碑,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历次运动中被完全破坏。传说吴佩孚还救过杨永朴的命。杨永朴曾在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二日(民国十八年农历二月初二),为对抗政府废除庙宇的命令,发动滕西大批红枪会信徒围攻县城,终因红婴枪敌不过火药枪而大败,杨永朴与滕城村徐振银等顺着铁道向南逃到滕城庙。杨永朴被政府通缉,在临城卖野药时被缉拿归案,押到济南,案犯名单很快上报到当时执政的吴佩孚手里。吴佩孚看到杨永朴的名字,就在杨永朴名字上大笔一挥“魔疯道人”,杨永朴就此捡了一命。

一九四六年,杨永朴在滕县车站西玉皇庙里,因用方便铲伤害毁庙扒神的儿童团员,被民兵用枪打死。据滕城村老年人讲,杨永朴死后没多时,他的徒孙刘明文,就是后来在城郊医院看妇科岀名的“刘老道”,亲自到玉皇庙了解情况,看见杨永朴虽然被打死了,却依然挺着身子,双手紧握方便铲,双目圆瞪,立坐在殿门旁。

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分为十五大宗派。滕文公台上的真武庙是道教全真龙门派。道教与佛教不同,道家保持俗家姓氏,只是排辈有序。全真龙门派字辈排序(其中前部分)是: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

滕国故城善国碑林中保存的古碑中,我经过多日仔细查看,只寻到了真武庙道士中九辈住持道长的名字,分别是:“徐一变、何来珩、刘复本、刘本知、徐合奎、王教敏、杨永朴、黄圆庆、戚明章。”可惜第二个“阳”字辈没有找到。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废除寺庙,道士纷纷解散还俗,年青的道士王至玉,就地落户在滕城村,他的师父秦明一,跟他一起生活。王至玉成家立业,儿女成群,活到八十多岁,寿终正寝。当时的住持道长戚明章,因年事已高,也就地安置,依然住在文公台上的功德祠内,为滕城村六队的五保户。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生渴了上他那里找水,他从不让喝,常常念说自己是岀家人。听老人讲,戚明章的《黄庭经》很有功夫,因此他会占卜算卦,村里的百姓家丢了东西或家人走失了,常去找他算算,据说真有个八九不离十。秦明一、戚明章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去世。

约十年前,我到王至玉三儿开的农家饭店吃饭,饭后在他门口见到一小块有字的碑,仔细一看是庙上住持黄元庆的墓表,于是就用自行车带到文公台,放在了善国碑林中。残碑碑文仅有数字:“道士黄余三墓表,吕祖庙道士,姓黄名氏□□□□庄人,幼年好道,十五岁岀家。”农家饭店在文公台西北角约二百米,饭店后面约三十米就是内城墙了,墙里这片土地原来是庙产,因此黄元庆在一九四八年死后就葬在这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运动中,挖坟砸碑,黄的碑被砸得四分五裂,能留下这块也算十分幸运了。

据老人讲,这里曾有一个高台,就是滕王阁的遗址。保存至今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创修文昌帝君阁碑记》记载:“今将滕王阁现种,原在香火地,跟同众施主,丈清地尺杆步弓,刻于石,以免日久再行侵犯。”由此可推,滕王阁就是这块庙地的界牌。我小的时候曾在此见到过许多的碎瓦片,还有略高出四周的台子的模样。当年能捡到这块残碑,也算是机缘巧合吧。

新中国成立后,滕文公台上原来的真武庙的房子改为了校舍。我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学到初中在文公台上旧屋改造的教室中读了近十年的书。那时老屋的样子永远印在脑海中,只是房子里的塑像全都清除了,没有见到过神像,但常听老年人描述其中的情景。台下面的魁星楼等房子我虽然也没亲眼见过,但常听老人们绘声绘色地演说,能想象着大致画岀来。我曾经多次应朋友——尤其是全国各地的滕姓朋友之约,画了很多幅《滕文公台旧忆图》,画作现已分散在全国很多地方,甚至流传到国外。

依据老人们描述,台的最下面是两层的建筑,叫魁星楼,它紧靠东边的槐树,槐树上的蛇常常偷吃魁星楼二楼上养的鸽子下的蛋。紧挨魁星楼底层的东边是观音庙、华佗庙,西边是龙王庙、土地庙。二台以上的建筑我都目睹过,穿过魁星楼底层的大门,就是紧靠功德祠的十八级台阶,老人们常说的“文公古台十八蹬”就指这个台阶,这个台阶到一九九二年重修文公台前还保留着。登上十八级台阶就到了文公台的二道台了。二道台下面的功德祠至今还保存完好,它是窑洞的形式,冬暖夏凉。夏天它的优势并不名显,到了冬天优势十分突出,既使外面大雪纷飞,洞内也温和且水不结冰。我在文公台已三十多年,每当大雪封门,人迹罕至的时候,一人独在洞内,读书、画画,十分惬意。

功德祠上面是两层的房子,上层是文昌阁,下层是龙虎殿。现在文公台上“上东屋、下西屋”下面的下西屋,如今东墙上镶嵌的乾隆四十六年“文昌阁”的石额,本来是镶嵌在上面文昌阁上的,因为后来文昌阁被破坏了,石额有幸保留下来,一九九二年重修文公台时,没有合适的地方安放,于是就嵌在了下西屋上了。若干年后谁还知道这个石额“张冠李戴”的情况?

走上文公台的二道台,穿过龙虎殿向北行走约七八米,又有一个约三四米的高台,台上建有真武大殿,正中塑着真武大帝的泥像,正堂上方挂着《威震北极》巨额。真武大帝是汉族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俗话说“左真武、右玄武”,其实真武、玄武都是一个神,真武庙玄武庙是一个意思。真武的形象是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侧边有个站班的,传说是真武的舅舅。真武在没有修成仙之前,他舅舅常说真武没恒心,永远修不成仙,并立誓说真武如果修仙成神,他就为他站班。后来真武经过紫虚元君“铁杵磨针”故事的点化,毅然面壁修行,苦修四十二年终于得道成仙,他舅舅只好遵守承诺为真武站班。大殿的墙上画有真武修行图,画工精美,惟妙惟肖,场景惊心动魄,一个人是不敢独自去看的。据说,画真武修行图的是一个重度残疾的托把子,但画艺高超,图中的人物及风景都活灵活现,真是高手在民间!

明朝燕王朱棣杀死朱允炆得到皇位后,为了达到君权神授的目的,便说朱棣在获得皇位的过程中,真武大帝曾显灵相助,因此在其登基后,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这个时期,真武信仰达到鼎盛,宫廷内和民间建有大量真武庙。滕文公台上真武庙也应是在这个情形下建起来的。真武大殿的后面是传统的两层炮楼建筑,下层正中供着“滕王”,就是滕文公,百姓俗称其为“滕王”。正堂上方挂着“为王者师”的巨额,此句岀于《孟子》一书。上层供着财神,那时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登上楼顶,向西可看微山湖渔人捕鱼,向东可望龙泉高塔,四面风光尽收眼底。

东侧是三间古色古香的客厅,屋檐上哈巴狗子张嘴兽,一应俱全。客厅的东侧就是现在依然保存的“上东屋、下西屋”。再往南约七八米处,靠西侧有个门朝东的钟房,与南面的外东屋连在一体,但是钟房是瓦屋,而南面的外东屋却是毛草屋,当年我曾在外东屋读三年级,记忆犹深。东面就是现在依然保存的吕祖阁。吕祖阁西墙靠北部,有一个古式的门楼,门楼向下有二十七级台阶通向台下。现今文公台的左掖门上的古砖刻对联,原来就在这个门楼的两侧。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从来不知道这里有砖刻对联,只见过门额上写的是“毛主席万岁”,两侧写的是毛主席语录。原来是老师把砖刻对联用泥糊上,写上了毛主席语录,正是因为这样,这副古砖刻对联才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躲过被破坏的厄运。一九九二年文公台重修时,古砖刻对联重见天日,并向下移动了五六米,到了现今的位置。其文曰:

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

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

古砖刻对联的上额题写着“文公古台”四个楷书大字,书写者为魏振杰。以前问过很多人,都对魏振杰一知半解,语焉不详,恰巧在今年九月十五日,魏振杰的两个孙子及重孙来到文公台,亲口讲述了魏振杰的情况。魏振杰有三个儿子,只有三儿子有四个孙子,他还有一个女儿嫁到姜屯镇庄里东村,他的外孙是李清彦,是乡里有名的教师,年已九十三岁,是现今姜屯镇唯一在世的离休干部。据他的孙子讲,魏振杰于1958年逝世,终年82岁。魏老先生去世后,他的家人将魏老先生的照片及藏书全都一火焚之,资料再也无法查寻。

在滕文公台现存的三十余块古碑碣中,对文公台的历史渊源最有文献价值的是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十月谷旦立的《重修玄帝庙碑记》。这块碑的碑文保存完好,从碑中的记述中,可把文公台上真武庙的历史上溯一百二十多年。因此推断,真武庙创建应在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另一块是明隆庆二年(1568年)的《重修真武禅祠碑》,年代虽比崇祯三年的碑时间早,但因破坏严重,大部分文字已无法识读了。

世易时移,沧海桑田。知情的老者渐渐离去,还有几人曾见证和叙说这段不为人知历史?自一九九二年滕国故城重建,我已于此三十二个春夏秋冬,不知不觉中到了花甲之年矣。因作六十自嘲于文末:

不觉花甲已成翁,

静观草木岁枯荣。

闲来无事随心画,

人生如梦笑谈中。

2024年重阳节于文公台古槐树下

何锡涛,字静波,滕州人。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书画学会会员、滕州市滕国文化研究会会长、滕州文化馆姜屯分馆名誉馆长、枣庄市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会员、滕州市古薛文化研究会理事、滕州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会员。著有《滕国风物》《古滕史话》《翰墨春秋》等。
0 阅读:0

信息参阅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