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一幕:封赏大典竟然没有一个功臣出来闹,难道是真公平?

含双谈历史 2024-01-24 17:53:44

01问题

要说到历朝历代开国皇帝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封赏功臣。

因为你无论怎么去封赏,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功臣觉得不公平,又或者大家都觉得不公平,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刘邦、李世民。

刘邦当年将萧何评价成功臣第一,基本上所有的功臣都跳出来反对,毕竟你萧何长这么大,上过战场吗?就你这种角色,也好意思说自己是功臣第一,要脸吗?

而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将皇位的传承从李建成的手中抢到他的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开国皇帝。

而他最亲近的武将,同时也是凌烟阁第一武将的尉迟恭却在一场宴会上暴打他的堂弟李道宗。

为什么呢?因为尉迟恭本来以为他的座位是第一,结果第一是别人,他当场就要将这个第一拉下来。

这个第一当然不肯下来,毕竟这是朝廷的安排。结果呢?他竟然上手就打,李道宗出来劝架,被他一拳打在眼睛上,当即成了熊猫眼。

虽然无论是刘邦也好,李世民也好,他们后来对功臣的处理都做得相当妥当,没有再引起任何的争议。

但是从他们这里可以意识到,开国功臣就是一群喂不饱的狼。

你无论喂给他多少,他都不会觉得多,只会觉得少,要是你投喂另一个人多的话,他当即就会跳出来咬你,因为你忘记了喂他。

但明朝开国却并没有出现这么一幕,开国功臣对于朱元璋的封赏服服帖帖,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

这是为什么呢?难不成朱元璋真的做到了公平?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呢?因为觉得不公平的人不敢站出来说不公平。

02最公平的公爵

原本的爵位是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而朱元璋将子、男这两个爵位去除掉,只留下公、侯、伯这三个爵位。

而得到公爵的只有六位,这六位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当时常遇春已经去世,接替爵位的是他的儿子常茂)、李文忠、邓愈、冯胜。

这六位能得到公爵,其他人是没有一丁点的意外,因为他们哪一位都不是泛泛之辈。

徐达、常遇春自不必说,他们一位是明朝开国公认的第一统帅,一位是明朝开国公认的第一先锋。

你要是跟他们两个争功劳,别说朱元璋,单单是功臣集团就不会放过你。

毕竟他们当年都是跟着这两位混过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位也可以说是他们的老大。

你说你要将他们的老大拉下吗?他们能同意吗?肯定不会同意。

因为小弟的功劳是来源于老大,老大要是没有功劳的话,小弟岂不是更加没有功劳。

这相当于你原本以为你打的是一个人的脸,但实际上是所有人的脸,后果可想而知。

而邓愈、冯胜、李文忠这三位的功劳虽然跟徐达、常遇春没法比,但是跟其他的将领相比,简直就是碾压。

这三位攻打下的城池,哪一位都不止二十座,而俘虏的士兵也不少于十万,精彩战役更是数不胜数。

要说到朱元璋统一南方的过程中哪一场战役最过于精彩,莫过于洪都之战。

仅以两万的兵力竟然能扛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而这个扛的时间,可是整整八十五天。

这要是放在军事史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一般的存在。

而负责这一场战役的第二把手,就是邓愈。

“友谅众六十万入寇,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愈分守抚州门,当要冲。”——《明史·邓愈列传》

历史上,诸葛亮是没有唱过空城计的,而邓愈是真正唱过空城计的。

当年,他攻占徽州,命令副将胡大海率领主力攻打婺源,结果遭到北元整整十万大军的进攻。

原本徽州经过他的攻打已经是破壁残垣,再加上没有足够的兵力,按道理来说,他是死路一条。

但是他却大开城门,以至于北元统帅杨完者不敢贸然发起进攻,但也不撤退,想通过时间来查探邓愈的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结果胡大海得到消息,返回徽州,与邓愈两面夹击,成功击败扬完者。

李文忠相比于邓愈丝毫不落下风,曾经率领十万大军在蒙古草原上追着元昭宗打,甚至俘虏元昭宗的嫡长子买的立八剌。

既然连嫡长子都已经俘虏,那么其他的皇室成员以及王公贵族肯定不会在于少数,整整高达上百。

“元嗣君北走,获其嫡子买的立八剌,暨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明史·李文忠列传》

而关于冯胜,只提一点就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洪武二十三年,他率领十五万明军北上攻打纳哈出。要知道,当时纳哈出占据辽东,有整整二十万大军,但结果却是以纳哈出投降而告终。

因为冯胜摆出来的姿态太过于恐怖,又是修堡垒,又是不断的逼近,明摆着就是要与他不死不休。

而他并不属于黄金家族,要是与冯胜大干一场的话,实力一定会大幅度缩减,到时候恐怕就得成为黄金家族的附庸,甚至被吞并,与丧家之犬又有什么区别。

因此,他只能选择投降。

这六位公爵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李善长。

因为李善长就是一个类似于谋士那样的角色,但是他却排在徐达的前面,位列功臣之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在创业初期,也就是尚未渡江之前,李善长可不仅仅只是一个谋士,他同时还是一个将军。

朱元璋当时由于实力不济,出征还得需要自己亲自上场,毕竟兵力越少,就越不能损失,而当时负责镇守后方的就是李善长。

就比如,当年他攻打鸡笼山寨,结果后方遭到元军的进攻,是李善长将这支元军打退。

到后来,他虽然不用出征,李善长也不用镇守后方,但是李善长的职位一直都是军职,从原本的镇守后方变成管理军粮,同时也负责出谋划策。

这也是为什么他被称之为明之萧何的原因所在。

对于这么一位长期站在朱元璋旁边的大臣,你说谁敢对他不服。

公爵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侯爵、伯爵那里却出现了问题。

03不公平的侯爵、伯爵

侯爵排名第一的是汤和,但你要说汤和能不能更进一步成为公爵,给出的答案是能。

首先,朱元璋当初为什么参加起义军,因为汤和的那一封劝反信,倘若没有这一封劝反信,在这之后的一切都是未知数。

其次,要说朱元璋这一方阵营,谁的资历最老,那么莫过于汤和。

因为早在朱元璋还是士兵的时候,作为千总的汤和就已经给朱元璋打下手,就这种资历,你说谁敢跟他比?

最后,汤和虽然没有跟徐达、常遇春一样,南征北战,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防御西部的张士诚,但类似于他这种功劳,你说大也能大,你说小也能小。

你要往大了说,那他就是朱元璋西部的定海神针,你要往小了说,那他就是不起眼的一位守城将领。

总而言之,倘若朱元璋有这个心,以他的条件,给一个公爵并不过分,更加不会有人反对。

但是朱元璋却硬生生将他按在了侯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身处侯爵的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

这四位是朱元璋水师的最高领导者,倘若朱元璋将汤和安排到公爵,那么将他们四位安排到公爵也并不过分。

因为朱元璋与他在南方最大的对手陈友谅的决战是在鄱阳湖进行的,倘若汤和都能是公爵,以他们的功劳,岂不是也能是公爵。

但朱元璋却不可能将他们安排到公爵这个位置上,因为他们是三姓家奴。

第一任主子是巢湖水军的李扒头,第二任主子是郭天叙,第三任主子才是朱元璋。

别说是朱元璋,就算是任何人面对他们四个都会有一点嗤之以鼻的态度。

要是将他们四个安排到公爵里面,那岂不是相当于给后世打了一个坏榜样吗?因此,必须将他们压制在不高不低的侯爵。

但要压制,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让他们心服口服,而这个解决的方案就是将功劳并不明显的汤和也压制在侯爵,堵住他们的嘴。

那为什么汤和不提出反对意见呢?他没脸提出,北伐的第一场大败仗就是他打出来的。

当时徐达原本以为王保保的行军路线是北方的上都,毕竟元顺帝在那里,但结果他却一个劲的往南边跑,而处于河南的就是汤和。

徐达命令汤和北上与自己夹击王保保,结果是什么呢?汤和大败而归,整整葬送七千名士兵。

“明年从大将军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亡一指挥,帝不问。”——《明史·汤和列传》

原本他的功劳就不明显,再加上北伐失利,这个黄莲他只能往肚子里咽。

而那两位伯爵中的一位,可谓是真正的不公平,这一位就是刘伯温。

要知道,刘伯温可是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同时也是被后人称之为明之张良的存在,但是当年的张良是侯爵,而他仅仅只是伯爵。

这说得过去吗?说不过去,这其实就是朱元璋摆明了打压,但是他又不好意思开口。

要知道,文官跟武将不一样,武将五大三粗,他们向朱元璋要官,那是理所应当。

但你一个文官要是跟朱元璋要官的话,朱元璋一句话就能将你怼的说不出话。

别的不说,就只说,文人不都是讲究清高吗?现如今你开口要官,这不就是说明你跟武将无异吗?要知道,文官向来瞧不起武将的。

更何况,武将的功劳可以量化,文官的功劳不可以量化。

他打下的那一座座城池,那一场场大胜仗,都可以说得出来,但是文官的功劳,最高统治者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

因为最后拍板的是最高统治者,又不是文官。

因此,相比于汤和,刘伯温更冤,你明知道他对你不公平,结果还不能说,只能憋着。

04总结

其实从朱元璋的这一场封赏大典,可以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历史在前进,人也一直在前进。

倘若放到其他时期,这一场封赏大典未必能做到这么完美。

毕竟你只要走错一步,那将会引起连锁反应,一个人产生不满情绪,那么将会导致其他的人也产生不满情绪。

而一旦所有的武将都产生不满情绪,将会对朝廷的内部进行强行分裂的作用。

但朱元璋却利用手段,将他们压制的死死的,不能动弹,足以说明朱元璋的政治水平是相当之高。

2 阅读:3490
评论列表
  • cz 7
    2024-01-26 16:19

    刘基出名是朱家后代为了证明朱家得天下正当性,不断拔高贴金结果,其中以朱厚照尤甚。

  • 2024-02-20 13:26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说有本事你们都站对面去,我打你们所有,没人敢吱声。古代皇帝秦始皇排第一,开创中华,祖龙,说什么都是第一。接下来就是朱元璋,白手起家,再造中华,南北分裂几百年,尤其是燕云十三中沦落胡尘时间更久,但朱元璋能让北方汉人重新回归华夏,把北方分离时间这么久的汉人重新融合进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是接受过现代民族教育,觉得民族统一这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古代真不是这么回事。

  • 2024-03-30 17:38

    封赏最难,所以,已到地方工作的不授军衔。

  • 2024-01-26 18:22

    小编这文章写的,我只能给你99分,剩下那分不给是怕你骄傲了

  • 2024-03-17 17:58

    刘伯温是自己性格问题,非要和老朱摆清流架子辞官,他是浙东领袖,本来老朱是想让他当左丞相平衡一下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的,结果他非要摆谱。本来老朱给他的是永兴侯,连刘伯温的爹都追封了永兴郡侯,已经是板上订钉的事了,结果他到好,直接回青田了,老朱又是个脾气不好的,于是就成了这样的结果。刘基是自己作妖,但没想到老朱不接他的茬。真正不公平的是另外一个,汪广洋,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 525
    2024-03-20 11:09

    正是因为刘伯温劳苦功高、关爱百姓,却官职、爵位不高,又早早辞职乃至病死,所以民间对他深表同情,不断美化和神化他,使他成为知名度极高的人物,这也算是对他的另类补偿。

猜你喜欢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