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当父亲,再当儿子

含双谈历史 2024-08-31 03:12:19
导语

景泰八年,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再次坐上皇位。

而对于这件事,有的人认为合情合理,毕竟皇位原本就是他朱祁镇的,他朱祁镇凭什么不能再次坐上皇位?

但实际上,这件事情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因为他这与倒反天罡没有任何区别。说的难听一点,就是要皇位,不要脸。

回不去的兄弟情

“自古无情帝王家”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在朱祁镇、朱祁钰这一对兄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原本他们这两兄弟可以说是明朝的模范兄弟。

因为按照规定,一个皇子成年就必须到外地就藩,而朱祁钰已经整整二十一岁,但他身处的地点却还是京城。

这说明朱祁镇对他是相当的看重,最起码对他没有防范之心。

而他也老实本分,在京城没有闹出过一丁点的幺蛾子,要不然朱祁镇也不敢在御驾亲征的时候将监国这一个重担交给朱祁钰。

原本的兄友弟恭却因为一场土木堡之变彻底撕裂。

由于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明朝这一边必须要将朱祁钰立成皇帝。

毕竟原来的皇帝朱祁镇已经成为俘虏,而当时朱祁钰的身份就是一个监国,这个仗一打起来,你是听朱祁镇的,还是听朱祁钰的?

有的人或许纳闷,朱祁镇不是还有儿子吗?为什么不能立他的儿子朱见深呢?

你要清楚一点,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时连路都不会走,而明朝已经凸显出亡国之相。

皇帝被俘虏,作为主力的北京三大营全军覆没,京城里一半以上的高层全部死在土木堡,百姓人心惶惶,部分的官员甚至已经跑路。

你说就这种情况,你要是将朱见深立成皇帝,这个仗怎么打?

因此,朱祁钰必须坐上皇位,一来断绝也先的念想,二来能起到最大的领导作用。

明朝虽呈现出亡国之相不假,但也仅仅就是呈现出亡国之相,毕竟体量放在那里。

虽然北京附近的大军已经全部被朱祁镇扔在土木堡,但是兵部尚书于谦一将调兵的命令发往全国,当即就有二十二万的大军赶往京城,而当时也先的兵力仅仅只有五万。

有的人或许会说,这不就是稳赢吗?你要清楚一点,京城可是有九座城门,这二十二万大军分摊到九座城门,还能稳赢吗?

这一战之所以能赢,无非三点:

第一点、于谦调动有方。

第二点、士兵一个个都抱有必死之志,毕竟他们已经退无可退。

第三点、也先被自己人背刺,这个自己人就是瓦剌名义上的一把手脱脱不花、三把手阿剌。

他们这两个人竟然在也先与明朝交战的时候,暗地里与明朝谈和。

原本也先的大军就不如明朝,现如今他们两个又站在明朝那一边,你觉得也先有胜利的可能吗?他们两个为什么站在明朝那一边呢?

脱脱不花自然不必说,毕竟他可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按道理来说,他应当是一把手,但是也先却将他当成傀儡。

而阿剌作为第三把手,更是备受也先的打压,甚至就连他的儿子也死在也先的手上。

你说就这种情况,他们能不反也先吗?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直接奠定朱祁镇能再次回到明朝的基础。

有的人或许纳闷,按道理来说,也先不是应当杀掉朱祁镇泄愤才对吗?

你要清楚,当时的蒙古可是没有手工业的,如果明朝断绝与也先的贸易联系,转过头来扶持脱脱不花与阿刺,再加上也先北京保卫战元气大伤,要是没有明朝输血的话,他死在拖脱脱不花、阿剌的手里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他绝对不能与明朝撕破脸,而不能与明朝撕破脸,就不能杀掉朱祁镇,当然也不能将朱祁镇留在蒙古。

毕竟他就是个吃干饭的。

不是能敲诈勒索吗?你要清楚,也先面对的可是明朝的大臣,这一群大臣一个比猴还要精,你敲诈勒索他们可能吗?现实吗?

要知道,在一开始,朱祁镇被俘虏的时候,他们连一个银子都不肯拿出来。

更何况,现如今北京保卫战已经胜利。

因此,将朱祁镇送回明朝,是也先最好的一个选择。

但结果你猜怎么着?也先整整命令六次使者去明朝,明朝都无法将朱祁镇接回去。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朱祁钰从中作梗。

要么是叮嘱前去瓦剌的使臣尽量淡化接朱祁镇回明朝一事,要么就是将国书写成宣战书,口口声声说我大明。

你说就这种情况,也先能将朱祁镇送回明朝吗?毕竟他也是要面子的。

朱祁钰为什么这么做呢?还不是因为你朱祁镇是原来的皇帝,又是朱瞻基钦定的嫡子,如果朱祁镇回来的话,那岂不是对他的皇位能起到一定的威胁性。

因此,他是不想朱祁镇回来的。

之前那个对哥哥恭恭敬敬的弟弟,现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无情的帝王。

一直到第七次出使,朱祁镇才能回到明朝。

因为这一次出使的杨善明显是个投机之辈,他将朱祁钰对他的嘱咐完全抛之脑后,费尽心思地将朱祁镇接回来,其中最离谱的就是他竟然自己花钱买礼物。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可是太子。

更何况,这件事情朱祁钰不占理,要是将来朱见深继位的话,又岂会忘掉他。

但其实朱祁镇还不如不回来,因为从他踏上明朝国土的那一刻起,朱祁钰对他的迫害就已经开始。

按道理来说,朱祁镇虽然不是以前的皇帝,但却是太上皇,太上皇回国应当怎么样呢?应当轰轰烈烈。

但结果你猜怎么着?朱祁镇这个太上皇竟然仅仅只配备了一台轿子,两匹马。

就这种阵容,要是碰到土匪的话,说不定连土匪都敢截道。

而他一回到京城,就受到了他的弟弟朱祁钰的亲切关照。

这个亲切关照是怎么关照的呢?就只是握了握手,表示亲近,再随便聊几句家常,就将他打发到东华门的南宫。

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是节日,无论是太上皇,皇上又或者是太子,都应当受到大臣的祝贺。

而在礼部尚书胡濙提出要在元旦的时候引领大臣一起去见朱祁镇的时候,当即遭到朱祁钰的严词拒绝。

其实你只需要知道,当时南宫的附近有什么,你就会知道朱祁钰拒绝群臣一起面见朱祁镇,完全是理所应当。

毕竟当时的他,不但命令军队将南宫包围,甚至连锦衣卫都调出来一起包围南宫,你说他对朱祁镇防范到了什么程度。

就这种情况,他能让朱祁镇与群臣见面吗?

如果仅仅只是如此的话,发动夺门之变,再次坐上皇位的朱祁镇,或许不会将朱祁钰给废掉,甚至有传言,朱祁钰是被朱祁镇给勒死的。

朱祁镇不愿意放过朱祁钰,主要是因为他做了两件相当过分的事,这两件事的第一件就是杀阮浪。

阮浪是当时负责伺候朱祁镇的太监,但仅仅只是因为朱祁镇将一个绣袋,一把金刀赏赐给阮浪,朱祁钰就将阮浪给处死。

因为原本朱祁钰是打算利用这一个绣袋,一把金刀,来将意图复辟的罪名安插到朱祁镇的头上,进而铲除朱祁镇。

但没有想到,阮浪的嘴是相当的硬,无论如何严刑拷打,都一口咬定,那一个绣袋,一把金刀,不是朱祁镇用来收买他复辟的,就仅仅只是君与臣之间的赏赐,朱祁镇才得以安然无恙。

第二件事是,朱祁钰坐上皇位的时候,与群臣、太后之间有过约定,这个约定就是不能废掉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但结果你猜怎么着?朱祁钰为了废掉朱见深,甚至不惜行贿群臣。

最离谱的是,他这个行贿的金额相当感人,仅仅只有金五十两,银子一百两。

“至是,上意既定,恐文武大臣不从,乃分赐内阁诸学士金五十两,银倍之,陈循、王文等遂以太子为可易。”——《明朝纪事本末》

要知道,这一群大臣的计划外收入简直一抓一大把,别说一百两,你给他一千两都收买不了他。

但由于这个银子是皇帝的,你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

既然收了银子,那就得办事,所以朱见深成了废太子,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成为了新太子。

这两件事,无论是哪一件,都触及到朱祁镇的核心利益,第一件是他的性命,第二件是他这一脉的继承权。

这也怪不得朱祁镇要发动夺门之变,毕竟就以当时的情况来说,他要是再不做出反应的话,恐怕就得意外死亡。

不合情理

由于朱祁镇被俘虏的原因,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朱祁钰能坐上皇位,是因为太后与群臣的支持,但实际上还有朱祁镇的支持。

当时的朱祁镇不是在蒙古吗?为什么还能支持朱祁钰坐上皇位呢?

因为当时的明朝命令了使者到蒙古那一边,毕竟如果没有使者的确定,谁能保证朱祁镇是死是活。

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朱祁镇同意将朱祁钰立成皇帝。

“会有使自虏中还者,口宣大兄皇帝诏旨:宗庙之礼不可久旷,朕弟郕王年长且贤,其令继统,以奉祭祀。”——《明实录·英宗实录》

如果没有朱祁镇的同意,朱祁钰是无论如何也坐不上皇位的。

毕竟如果皇帝还在,一个人就能经过太后、群臣的同意,坐上皇位,这不就是对法理的践踏吗?

你要清楚一点,法理对封建王朝的继承而言是相当的重要,毕竟你一个人践踏,后面就会有无数的人进行践踏。

这就是为什么朱祁钰要坐上皇位,肯定要取得朱祁镇的同意。而朱祁镇同意朱祁钰坐上皇位,既代表他再也不能坐上皇位。

因为太上皇的手中虽然没有权力,但在地位上却是高于皇帝的。

你试想一下,如果太上皇重新当皇帝的话,那不就是屈尊降卑吗?这对于封建王朝的法理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也先再将朱祁镇送回明朝的时候,要求明朝将朱祁镇再次立成皇帝,但却遭到朱祁钰、群臣、太后的一致拒绝。

朱祁钰拒绝可以理解,毕竟他可是皇帝,朱祁镇要是坐上皇位的话,那不就是相当于抢了他的皇位?

而群臣、太后之所以拒绝,并不是考虑到朱祁钰是皇帝,而是考虑到法理问题。

当时的朱祁镇是太上皇,这个皇位无论再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毕竟皇位向来都是往下面挑选,而不是往上面挑选,你要是往上面挑选的话,这不就是相当于儿子比老子大吗?

所以朱祁镇坐上皇位这一件事情,大家是一致拒绝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景泰八年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孙太后是同意的呢?

你要清楚,朱祁镇将朱祁钰立成皇帝,基于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朱见深是太子,皇位可以改变,但是皇帝这一脉不能改变,这是符合礼法的。

毕竟朱祁钰又不是嫡子,而当时作为嫡子的朱祁镇在世上还有血脉存在,你说能将朱祁镇这一脉放到一边,立朱祁钰的儿子为太子吗?明显不能。

但朱祁钰却强行将朱见深给废掉,立他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已经是在违背法理。

所以孙太后必须支持朱祁镇。

毕竟他可是朱祁镇的母亲,朱祁钰的这个废太子行为,不但伤害到朱祁镇的利益,也伤害到他的利益。

这就是为什么原本支持朱祁钰的她转而成为反对朱祁钰的一份子,因为是你朱祁钰有错在先。

有的人或许纳闷,既然朱祁镇是对的,那为什么夺门之变还被定义成谋反呢?以至于于谦成为夺门之变的牺牲品。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理解,皇帝有错,难不成大臣就能推倒皇帝吗?这是肯定不对的。

毕竟按照封建王朝的那一套,皇帝有错,你可以骂,可以进言,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将皇帝推倒。

你试想一下,皇帝可是你的父亲,父亲有错,你难道就要将父亲赶出家门吗?你要是敢在封建王朝干出这种事,恐怕就得死无葬身之地。

毕竟单单只是父亲的死,是因为你的唾骂,你就得判处死刑,更别提将父亲赶出家门。

而当时的朱祁钰虽然有错,但却不是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理由,所以他当务之急就是要寻找出一个试图破坏封建礼制的敌人。

而不幸的是,于谦就是这个敌人。

按照他的说法,于谦试图迎立外藩,这已经触及到朱家王朝的底线。

毕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现如今朱祁镇这一脉还在,你竟然想着立其他脉的皇室成员,这不就是形同谋反吗?

而他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就是要将这个谋反的阴谋破坏掉。

可怜的于谦,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有的人或许纳闷,当时满朝都是大臣,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是别人,偏偏得是于谦呢?

因为首先,于谦与发动夺门之变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都有仇在先,他们肯定将于谦定为第一人选。

其次,于谦可是朱祁钰最信任的大臣。

于谦有咳嗽的毛病,而朱祁钰呢?时不时的就亲自砍甘蔗煮汤给于谦喝。

你说就这种情况,说他站在朱祁钰那一边有问题吗?

无语的朱见深

按道理来说,当时的朱祁镇再次坐上皇位,最高兴的当属朱见深。

毕竟他可是朱祁镇的长子,朱祁镇坐上皇位,即代表他又能再次当上太子。

但这对于当时的朱见深而言,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朱祁镇这个皇位抢的不是别人的,就是他的。

你要清楚,景泰八年的时候,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已经去世。

而他已经没有其他的儿子,也已经没有造人的能力,因为当时的他已经卧病在床,奄奄一息,就这种情况,你说他怎么造人?

因此,皇位的继承者只能从距离他血缘最接近的那一脉里挑选,而距离他血缘最接近的这一脉,就是朱祁镇这一脉。

有的人或许认为,他已经将朱祁镇这一脉得罪死,难不成就不能立其他脉的吗?的确不能立其他脉的。

你要清楚一点,朱祁钰要立其他脉的,首先要取得谁的同意,当然是内阁的同意。

而当时的内阁对此是一致的不同意。

要知道,如果没有夺门之变的发生,朱见深有很大的可能会再次坐上太子这个位置,因为当时的内阁已经议定将朱见深立成太子。

而当时的于谦虽然不是内阁成员,但也在拥立朱见深成为太子的奏折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可以说,朱见深再次坐上皇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个事情谁也无法改变。

当然,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那就是朱祁钰狗急跳墙,将道德伦理全部扔到一边,整死朱祁镇这一脉的全部成员。

但以当时朱祁钰的身体状况来说,这个操作他是无法完成的。

毕竟他自己都是苟延残喘,哪里还有精力去整死别人?

如果他死的时候不是被朱祁镇勒死,而是自己死的,就说明他的确无法改变朱见深再次坐上皇位的这个事情。

因为就算他一直到去世,也没有立朱见深成为太子,朱见深也一样会坐上皇位。

因为如果他去世,主导谁坐上皇位这个问题呢?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朱祁镇,一个是孙太后,一个是朱祁钰的生母吴太后。

朱祁镇、孙太后肯定是站到一起的,这样一来就能起到多数压制少数的作用,吴太后也就成了一个摆设。

而群臣肯定也是支持朱祁镇、孙太后的,毕竟皇位原本就是属于他这一脉的。

你说就以当时的情况而言,除了朱见深,还有其他的人选吗?

原本能提前八年坐上皇位的朱见深,硬是被他的父亲朱祁镇揪下皇位,你说他能不郁闷吗?

而再一次坐上皇位的朱祁镇,甚至一度产生废掉他,立次子德王朱见潾为太子的念头,要不然也不会将德王交给钱皇后抚养。

“庚午,德王见潾奏:慈懿皇太后崩,诚念抚育深恩,不胜哀恸。乞赴京临送。”——《明英宗实录》

因为他的母亲周贵妃常常欺负钱皇后。你说朱祁镇要是去世的话,钱皇后不得被他们母子两压得喘不过气。

要知道,当年朱祁镇被抓的时候,哭瞎一只眼,哭瘸一条腿的是钱皇后。

朱祁镇在南宫被囚禁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的也是钱皇后。

你说就这种感情,对于朱祁镇而言,是钱皇后重要,还是朱见深重要。

但由于内阁不支持废掉朱见深,所以这件事情才不了了之。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朱见深一座上皇位就恢复朱祁钰生前的名号。

毕竟对于他而言,他这个父亲的确不是什么好人,先是抢夺自己的皇位,再是产生废掉自己的想法。

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位叔叔朱祁钰反倒像一个好人,毕竟朱祁钰可没有对他下死手。

结语

从这里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作为封建王朝价值观的制定者,往往也是封建王朝价值观的破坏者。

他们一边说忠孝两全,但往往最不忠孝两全的就是他们。

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口是心非,才导致大臣们表面上将他们当成君父,背地里根本就不吃他们这一套。

崇祯的死就能说明问题,崇祯死的时候,棺材放在东华门,但是前去哭丧的大臣仅仅只有三十位,其他的都是径直走过。

所以说,不要把别人当成傻子。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