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做芯片,这笔账该怎么算?

元化看汽车新闻 2024-11-11 13:04:51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轮番上演,但大多数人都对此视而不见。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突然发现,包括蔚小理、长城、吉利、比亚迪、一汽红旗在内的本土车企都不约而同地做起了芯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今天就来算一算这件事情背后的经济账。

01

虽说比不上火星撞地球,但是,传统燃油车向智能电动车的转变的确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转变。

这种改变体现在方方面面,技术侧,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电子电气架构、整车操作系统均已脱胎换骨。

需求侧,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需求正在被电动化、智能化重新定义,用户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场景体验,汽车逐渐由单纯的出行工具变身为第三生活空间。

不止如此,智能电动车在商业模式、供应链体系、研发流程、人才模型、产品核心竞争力等各个层面都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支撑这一切的是软件定义汽车这个宏大的概念。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后,底层的硬件基础就是芯片。

在智能化、电动化趋势的推动下,汽车对芯片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专家表示,燃油车向电动车的动力形式演变,使得单车芯片价值可以达到传统燃油车的两倍,功能车向智能车的进化更是会将汽车芯片含量推升到传统功能车的8倍以上。

本土MCU龙头纳新微电子做过这方面的调研,拿豪华车型做比较,传统燃油车向豪华智能电动车的演变会将使得单车芯片的价值从640美金提高到2875美金,相当于翻了两番。

长城汽车最近也做过类似的统计,中端车型芯片价值总量8000,高端车型的芯片价值总量将达到14,000元。

原本的单车芯片价值只有两三千块钱,主机车还能管它风动还是幡动,仁者之心稳稳不动。

现如今单车芯片价值迅速破万,在单车芯片价值翻了两番的诱惑下,即便风也不动,幡也不动,主机厂这个仁者也会心动。

说一千道一万,为了省钱,主机厂自研芯片实属自然而然。

02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传统燃油车向智能电动车的演变不只推高了芯片需求,还会重塑整个产业链。

在涉及到的成千上万个零部件面前,主机厂尤其是蔚小理们为什么不下精力自研单车价值更高的电池,而是要把精力放到芯片上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形成商业闭环的两大要素:成本和毛利。

电池产品的研发是一个成本相当重的行为,背后涉及的技术体系过于繁杂,热力学、结构学、电化学、电磁学、材料学,力、热、光、电、磁,几乎都占全了。

做电池消耗的人力资源何止上千,在今年的梦想日上,比亚迪掌门人船夫哥表示,比亚迪的电池团队研发人员规模高达上万人!

相比之下,一两百号人就可以做出一颗MCU,几百号人就可以做出一颗大算力SoC。

更重要的是,电池产品的毛利极其注重规模效应,即便是占据全球市场1/3份额的宁德时代,其毛利率也没有超过30%,很多友商电池产品的毛利率甚至都不超过10%。

芯片就不一样了,和几个到十几个百分点的整车毛利率相比,芯片的毛利率实在高得离谱。

大家都知道,英伟达的毛利率高达90%,一颗450美金的Orin X,英伟达要含泪赚走400美金,以至于何小鹏在阿里巴巴的云栖大会上表示,在小鹏汽车和英伟达之间,卖芯片的英伟达才是甲方。

其实,不只是漂亮国的芯片厂商才这样。最近在港股上市的地平线在招股书中显示,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的毛利率同样高达79%。

研发资源可控,毛利率高得惊人,最终的结果就是主机厂更容易在自研芯片这件事上形成商业闭环。

简单算一算,中端车型主流价格20万,按15%的健康毛利率来算,单车毛利三万,8000块钱的芯片毛利在六千左右,这么一个小东西,在毛利占比中高达20%,难怪主机厂对芯片趋之若鹜了!

03

一个钱字,可道尽大半天下事。说到底,车企蜂拥而上做芯片,最大的目的就是省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类芯片都能通过自研达成商业闭环。

事实上,留给车企的选择并不多,大致来说,靠谱的产品线有三:计算芯片、控制芯片和功率半导体。

本土车企进入这三个赛道的核心原因是,除了通信类芯片,计算芯片、控制芯片和功率芯片在全车芯片价值分布中占比最高。

具体来说,蔚小理在计算芯片-SoC赛道均有所布局,更加注重整车毛利的理想汽车还杀入了功率芯片-碳化硅器件领域,长城汽车布局的是控制芯片-MCU和功率芯片-IGBT赛道,比亚迪则同时进入了MCU、IGBT/碳化硅、SoC三大赛道。

再在这三类产品中做一个排序的话,从投入产出比来看,最容易形成商业闭环的是MCU,其次是碳化硅,最难闭环的是大算力SoC。

既然要算投入产出比,首先要看需要多大投入,然后再看需要多大销售规模来分摊成本。

技术门槛太高的碳化硅不提了,只比较大算力SoC和MCU,两者的投入差距非常大。

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纳米芯片的研发成本为3亿美金,5纳米芯片的研发成本高达5.4亿美金,相较之下,65纳米芯片研发成本为2,800万美金,40纳米工艺研发成本为3700多万美金。

5纳米SoC和40纳米MCU的研发投入差距高达5亿美金,卖出多少辆汽车才能平摊掉这个研发投入差距呢?

按照长城汽车给出的数据,高端车型的单车芯片价值14,000元,单车SoC芯片价值和MCU芯片价值的差值为14,000元×(23%-18%)=700元,折合100美金,这意味着需要500万辆车才能平摊掉两者在研发投入上的差距!

注意,这里存在一个人民币到美金的换算。

或许有人不认可这种计算,某些高端车型的芯片价值不止14,000,比如说蔚来汽车上四颗英伟达Orin就得这么多钱。

不过,芯片成本过高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蔚来亏损那么严重,上述计算采信长城汽车的数字,是因为这是一个可以支撑车企长期持续发展的健康数字。

对于相较国外友商并不怎么挣钱的本土车企来说,真的应该在宣传芯片自研多么强悍之前好好地算一算做芯片背后的经济账。

汤师爷说过,做生意,谈钱不寒碜,岂止不寒碜,还应该大谈特谈,不谈钱,怎么行稳致远呢?

0 阅读:0

元化看汽车新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