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抗日英雄谱》:公布24名国军抗日名将,并没有胡琏和张灵甫

公子毋庸近代说 2023-09-24 09:03:02

2005年6月16日,CCTV推出百集系列纪录片《永远的丰碑——中国抗日英雄谱》。片中不仅推出了左权、杨靖宇、赵尚志、狼牙山五壮士等近百位家喻户晓的著名英雄人物,并且公布了国军24名抗日名将,分集详细介绍了这24位将军的生平事迹。

CCTV在拍摄《永远的丰碑——中国抗日英雄谱》的过程中,由于年代相隔久远,很多英雄人物只留下了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

为了让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剧组从浩如烟海的各种影像资料中,挑选出上万分钟的素材。他们还深入到英雄人物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进行采访拍摄,历尽周折找到英雄的后人,将很多珍贵的史料首次用电视纪录片的方式,清晰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本文资料引自该纪录片,将CCTV首次公布的这24名国军抗日名将一一做出介绍。这其中,并没有某些网友们盲目崇拜的石牌保卫战第11师中将师长胡琏,以及死于孟良崮的整编第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

1、长沙会战指挥官:薛岳

薛岳(1896年—1998年),广东乐昌人。陆军一级上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和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曾任国民党第五届、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湖南省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是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指挥其部先后歼敌十四万。

1938年秋,薛岳时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率部参加武汉会战,指挥万家岭大捷全歼日军一个师团。这是整个抗战时期绝无仅有的一个战例。

1941年冬的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率部歼灭日军56000人(日军资料称阵亡6000余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张治中将军称其为“百战名将”。

此战,薛岳荣获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1950年赴台,1998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2岁。

2、台儿庄战役指挥官:李宗仁

李宗仁(1891年—1969年),广西临桂人。陆军一级上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和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曾任国民党第五届、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汉中行营主任,负责第一、第五、第十战区,统筹作战指挥。

1938年3月的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是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李宗仁籍此役之胜利,在整个抗战中的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何应钦,是国军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

1965年7月,李宗仁携家眷从瑞士、中东回到北京。

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3、血战襄阳: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1940年),山东临清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兼第33集团军总司令,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

1940年5月16日16时,战死于襄阳,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二级上将。张自忠将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1933年3月,张自忠时任第29军38师师长,率部参加喜峰口战役,随后被宋哲元安排留守华北和日军忍辱周旋,任察哈尔省主席兼北平市市长,被迫同日方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

张自忠曾一度被民众误解,称其为“华北头号汉奸”。1940年5月,张自忠抱着必死之心率部在枣宜会战中与日寇殊死搏杀,壮烈牺牲,用鲜血洗净了“汉奸”的污名,赢得了全体国人的尊重。

1940年5月16日14时,张自忠的部队仅剩数百官兵,他命自己的卫队十余人悉数赶赴前方增援。战至16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他打光手枪里的子弹后以身殉国。

其顽强的战斗意志,就连嗜血成性的日军官兵都为之折服。

4、忻口战役指挥官:卫立煌

卫立煌(1897年—1960年),安徽合肥人。陆军二级上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和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曾任国民党五届、第六届中执委,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

1937年10月,卫立煌时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忻口战役获得大捷。于此役重伤日军第35师团师团长前田治中将,致其最终伤重而亡。

此役,八路军总指挥朱德称其为“在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时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的史迪威将军称其为“百胜将军”。

1949年1月,卫立煌携家眷由上海出走香港。1955年3月15日,卫立煌夫妇由香港九龙乘专轮到澳门,再由陆路经石岐,到达广州。

1960年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5、中国远征军军魂:戴安澜

戴安澜(1904年—1942年),安徽无为人。陆军少将,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师长。获美国追授的懋绩勋章。

1942年3月,在缅甸“东瓜保卫战”前,戴安澜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此役,200师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并歼灭日军5000余人。戴安澜及其200师被国内外报刊称为“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

英美盟国称此役为“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赞誉戴安澜“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1942年5月18日,戴安澜率部在撤退途中遭遇日军伏击,身中数弹。延至5月26日17时,在缅甸北部茅邦的克钦山寨终因伤重去世,年仅38岁。

1942年10月16日,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祀南京忠烈祠。

10月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一枚懋绩勋章,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戴安澜将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6、五原大捷指挥官:傅作义

傅作义(1895年—1974年),山西临猗人。陆军二级上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

曾任国民党第五届、第六届中执委,第7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

1936年11月,傅作义领导绥远抗战,这次胜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被认为是“揭开民族历史的新页”、“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

1940年3月,傅作义时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率部取得了五原大捷,歼灭日伪5000余人,创国军战区收复失地之先例,从而鼓舞全国民众,坚定全民抗战之决心。

1949年1月,傅作义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率部起义接受改编,使得这座200万人口的千年古都免受战火涂炭。

建国后,傅作义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1974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7、昆仑关大捷指挥官:杜聿明

杜聿明(1904年—1981年),陕西米脂人。陆军中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获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

曾任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执委、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并代理远征军总指挥、第5集团军司令官。

1939年12月,杜聿明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在桂南昆仑关与日军激战18天,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以中国军队胜利而告结束。昆仑关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军队对日军攻坚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

1942年3月30夜,杜聿明率中国远征军新22师在缅甸斯瓦河南北两岸,以阵地正面埋设地雷,侧面设伏阻击日军的战术,与日军总计5个联队的兵力激战12次,予敌重大杀伤,成为抗战史上罕见战例。

1949年1月,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俘获,于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

1981年5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8、死战不退:佟麟阁

佟麟阁(1892年—1937年),河北高阳人。陆军中将,第29军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仍带伤与敌激战不退。

佟麟阁率部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头部中弹,壮烈殉国,时年45岁。

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二级上将。

9、卢沟桥事变南苑指挥官:赵登禹

赵登禹(1898年—1937年),山东菏泽人。陆军中将,第29军第132师师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方向与日军的战斗。

7月26日,赵登禹率部与日军血战6小时后,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不幸中伏,座车被击毁,壮烈殉国,年仅39岁。

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二级上将。

抗战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

10、“一二八淞沪抗战”:蔡廷锴

蔡廷锴(1892年—1968年),广东罗定人。陆军上将,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总指挥。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

曾任第16集团军司令官、第26集团军司令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

1931年11月,第十九路军奉命调防京沪沿线担负警卫。次年1月28日,日军悍然进攻上海,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蔡廷锴协同蒋光鼐指挥“一二八淞沪抗战”,以4万余人与7万日军血战33天,被全国民众誉为“民族英雄”。

1949年1月,作为民主促进会的首席代表,应我党的邀请来到北平,出席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和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常务委员。

1968年4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11、布衣将军:冯玉祥

冯玉祥(1882年—1948年),安徽巢县人。陆军一级上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和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曾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国民党第五届、第六届中常委,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1933年5月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出任总司令,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县,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省,但最终归于失败。

1946年9月,冯玉祥以“国民政府特派考察水利专使”之名义赴美,同时被强令退役。

1948年9月1日,冯玉祥应我党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自美国乘“胜利”轮回国,途经黑海时船上失火,不幸遇难,终年66岁。

12、喜峰口大捷指挥官:宋哲元

宋哲元(1885年—1940年),山东乐陵人。陆军一级上将(追赠),第29军军长、平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

曾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一集团军司令官。

1933年3月,宋哲元部大刀队在喜峰口痛击日军,被称为是“九一八”以来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首次胜利。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于四川绵阳病逝,享年55岁。

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13、打响抗日第一枪:马占山

马占山(1885年—1950年),吉林怀德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东北挺进军司令。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和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曾任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执委、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黑龙江省政府主席。

1931年11月4日晨,1300余日军在7架飞机掩护下,直趋江桥(嫩江铁桥)中国军队驻地大兴站,迫令中国守军后撤,并强行抓去中方哨兵3名。

马占山当即下令抵抗,率部与敌血战三天两夜,史称“江桥抗战”。

“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不顾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

1950年6月初,我党电邀马占山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马占山因患肺癌,不能行动,未能出席。

1950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

14、川人从未负国:李家钰

李家钰(1892年—1944年),四川蒲江人。陆军中将,第36集团军司令官。

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第47军军长、第4集团军司令官。

1944年5月21日,国军数十万部队在豫湘桂会战之豫中会战中大溃败,李家钰率部为掩护友军撤退,遭到日军便衣队的突然袭击,于河南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

李家钰是十四年抗战中,继第33集团军司令官张自忠殉国后,第二位战死在前线的集团军司令官,终年52岁。

1944年6月22日,国民政府追赠李家钰为陆军二级上将,批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并颁布对他的褒扬令。

15、死战广德:饶国华

饶国华(1895年—1937年),四川资阳人。陆军中将,第21军第145师师长。

1937年9月21日,第21军出川抗日,第145师奉令驻防广德。11月30日日军攻占广德,饶国华率部战至只剩一营士兵,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据点。

最后时刻,饶国华不愿被俘受辱,举枪自戕,以死殉国,时年42岁。

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二级上将。

16、死守腾县:王铭章

王铭章(1893年—1938年),四川新都人。陆军中将,第41军122师师长。

1938年1月,为确保台儿庄战役的最终胜利,王铭章率第41军122师死守滕县。在孤军困守多日后,眼见援军无望,城破就在顷刻,最后时刻给长官孙震发去一电:“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1月17日下午17时,日军攻破腾县西门,王铭章率部与敌巷战,在城中心十字街口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45岁。

徐州会战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高度评价腾县之役:“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国民政府追赠王铭章陆军二级上将。

17、“一二八淞沪抗战”总指挥:蒋光鼐

蒋光鼐(1888年—1967年),广东东莞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和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曾任第19路军总指挥、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驻闽绥靖公署主任。

1931年11月,率第十九路军奉命调防京沪沿线担负警卫。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进攻上海,蒋光鼐与副总指挥蔡廷锴指挥“一二八淞沪抗战”,以4万余人与7万日军血战33天。

1935年联合十九路军将领通电反蒋,主张联共抗日。

建国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等职务。

1967年6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18、名震缅北:郑洞国

郑洞国(1903年—1991年),湖南石门人。陆军中将,东北保安副总司令、代总司令。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

曾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新1军军长。

1943年初,郑洞国受命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

从10月战至次年8月,取得了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的重大胜利,消灭了惯于在亚热带森林中作战的、曾在东南亚诸役中连连获胜、有着“亚热带丛林之王”之称的日军第18师团。

1948年11月21日,困守长春的郑洞国在长春中央银行大楼向东北野战军投诚,长春获得解放。

1991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9、抗战殉国第一将:郝梦龄

郝梦龄(1898年—1937年),河北藁城庄合村人。陆军中将,第9军军长。

1937年10月16日,太原会战之忻口战役中,担任反攻指挥任务的郝梦龄亲自到前线督战。在通过位于山西大白水前线的一段隘路时,被距离仅有200米的日军机枪打中,壮烈牺牲,年仅39岁。

郝梦龄是抗战中,中国军队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20、东方隆美尔:孙立人

孙立人(1900年—1990年),安徽庐江人。陆军二级上将,“陆军总司令”兼“保安司令”、“总统府”参军长。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二战银质自由勋章。

曾任东北绥靖副司令官兼新1军军长、长春警备司令、陆军副总司令、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42年9月,孙立人以不足千人的兵力,在缅北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在内的七千多名英军,以及被日军俘虏的英国军人、美国传教士及新闻记者五百多人。

此役,被盟军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孙立人也赢得了“东方隆美尔”的美誉。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

1955年因“孙立人案件”被撤职软禁。

1990年11月19日在台北病逝,享年90岁。

21、抗日铁军:王耀武

王耀武(1904年—1968年),山东泰安人。陆军中将,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和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曾任第51师师长、第74军军长、第29集团军副司令兼74军军长、第24集团军司令官、第四方面军司令官、国民党第六届中执委。

1937年淞沪会战,王耀武率51师从汉中赶赴上海参战。

1937年南京保卫战,王耀武率51师从上海撤往南京,在淳化镇、牛首山一带防御。从12月7日至13日结束,与日军血战7昼夜。

1938年兰封会战,王耀武率51师与日军土肥原之第二师团激战于河南三义寨,重创日军。

1938年万家岭战役,王耀武率51师与日军激战数周,毙伤日军4000余人,取得万家岭战役大捷。

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已升任第74军军长的王耀武,率部拦截向长沙进犯的两个师团的日军,激战3天,收复高安城。

1941年上高会战,王耀武率第74军在争夺鸡公岭战斗中,击毙日军1000余人。在白茅山战斗中击毙日军2000余人。在官桥镇巷战中击毙日军600余人,日军第34师团少将指挥官岩永被打死。

1942年浙赣会战,王耀武率第74军在衢州、江山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延缓了日军西犯的企图。

1943年鄂西战役,王耀武率第74军经石门对湘北松滋县日军侧背攻击,截断日军交通线,重创日军。

1943年常德会战,王耀武率第29集团军迎战日军7个师团10万余人的进攻。王耀武率第74军主力在常德东北地区与日军激战,命57师师长余程万坚守常德城。

余程万师弹尽粮绝后退出县城,王耀武率第51师反击,在其它部队的配合下,经过6天激战,收复常德城。

1945年雪峰山战役,王耀武率第四方面军与日军坂西一良中将指挥的5个师团约10余万人在沿湘黔公路至芷江段展开激战。

战役历时近两个月,打得日军溃不成军。共计毙伤日军28174人,俘敌军官17人,士兵230人,战马347匹,火炮24门,机枪100挺,步枪1300余支,其他战利品20余吨。

整个抗战期间的大型会战,王耀武率部几乎打满全场。其中以第74军的战绩最为卓著,被誉为“抗日铁军”,获授军中最高荣誉飞虎旗。

1948年9月,王耀武在济南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俘获。1959年12月,王耀武获得特赦。

1964年冬,王耀武被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8年7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

22、芷江受降:萧毅肃

萧毅肃(1899年—1975年),四川蓬州人。陆军中将,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和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曾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参谋长、重庆行营参谋长、重庆警备司令、国防部次长、重庆“绥靖”公署参谋长、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等职务。

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参谋长萧毅肃协同中国远征军代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滇西怒江战役取得大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萧毅肃主持芷江洽降。

1949年12月赴台。

1953年1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

1975年7月31日在台北病逝,享年76岁。

23、和平将军:张治中

张治中(1890年—1969年),安徽巢县人。陆军二级上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和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曾任国民党第六届中常委、第5军军长、第9集团军司令官、湖南省主席。

1932年率部奔赴上海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任第5军军长。

1937年再次奔赴上海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时任第9集团军司令官兼左翼军总司令。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张治中是唯一一位没有同我军打过仗的国军将领,被称为“和平将军”。

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24、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宋希濂

宋希濂(1907年—1993年),湖南湘乡人。陆军中将,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兼第14兵团司令官、第14编练司令部司令官。

曾任国民党第六届中执委、第36师师长、第71军军长、第11集团军司令官、新疆警备司令、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司令官。

1937年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率第36师日夜兼程,从西安开赴上海。首战即一举攻入汇山码头,迫使日军败退回舰。

随后指挥第36师,在虹口、杨树浦一带与敌展开拉锯,直至移师江湾一带作战后奉命撤入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最终告败。

1938年率第71军参加兰封会战,围攻土肥原贤二师团。其后,与日军对峙于大别山脉,在富金山、沙窝雨战役中重创日军,毙敌4506人,伤敌17380人。

1942年4月,日军由缅甸攻入滇西,宋希濂率第36师日夜兼程,迎击日军于怒江惠通桥畔,尽歼渡江之敌。

1944年5月,为策应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反攻,率部先后攻下滇缅边境被日军盘踞已久的平戛、龙陵、芒市各强固据点,歼敌逾万。

1949年12月19日在大渡河沙坪被第二野战军俘获,1959年获特赦。

1984年参与发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任副会长。

1993年2月13日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0 阅读:33

公子毋庸近代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