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从未负国:三千川军残兵阻击三万日军精锐,死战不退壮烈殉国

公子毋庸近代说 2023-09-24 01:11:04

1937年7月11日,“七七事变”爆发的第4天,宛平城下激战正酣之时,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当前的复杂局势,军事委员会在南京召集全国28个行省的省主席、代主席进行军事研讨。从7月11日至7月21日,会议整整开了10天,史称“南京统帅部会议”。

会议进行到最后一天,当大多数与会将领仍对与日军全面开战持悲观态度时,四川省主席、陆军一级上将刘湘拍案而起,悲愤地大声说道:

“我不晓得你们啷个怕得这么厉害?我们中国人这么多,地方这么大,啷个要怕日本人嘛?

川军可以出30万人支持中央抗战,只要中央敢给我编制和装备,5000万巴蜀父老,我还可以再征募300万青年子弟编练成军,上阵杀敌。

老子就不信了,我10个、20个、30个中国兵还打不死你一个日本兵!

四川不光出人,粮食、物资我们也出,只要我四川有的,都可以拿出来支持中央抗战。”

蒋介石虽与刘湘素来不睦,却也被刘湘这热血报国的一席话所感染,刘湘这番话一讲完,与会将领全都为之一震,蒋介石率先鼓掌,继而满堂彩声不断。

各行省主席、代主席随后纷纷表态出兵抗日,坚决与中央一起共赴国难。

四川省主席刘湘并没有说大话,他心中是有底气的。就在从成都飞赴南京参会前,四川各界人士组成5000多人的请愿团代表巴蜀5000万人民专程到机场向他请愿。

请愿团打出的横幅上书:

“巴蜀儿女团结一心,坚决支持中央抗战。”

会毕,刘湘即刻返川,召集省内大大小小各路军阀共商出川抗日大计。

当时的刘湘虽贵为四川省主席,但手中掌握的部队也不是太多,很多部队都控制在大大小小的各路军阀手中。

国难当头,之前一直窝里斗的杨森、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等将领纷纷表示停止内斗,一致对外,誓与倭寇血战到底。

杨森更是当场表态:

“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出川抗战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1937年8月开始,川军各路将领捐弃前嫌,统兵14个师先后出川,陆续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此时,川军大部正在驰援上海的路上,未能参与前期战斗。

川军第20军 军长:杨森

10月中旬,川军最先赶到上海的是杨森率领的第20军,陈诚将其编入左路军第19集团军麾下,划归薛岳指挥。

10月15日,杨森率第20军第133师、第134师进入战场,在上海宝山大场与日军血战5昼夜。

至10月20日撤出战斗,第20军将阵地完整的移交给桂军第21集团军接防时,所部18000余人,仅剩不足7000人。

第20军不得不缩编为一个补充师,调往后方整补。

川军第26师 师长:刘雨卿

10月末,川军第26师在师长刘雨卿的率领下匆匆赶到淞沪战场。陈诚将其编入左路军,隶属第43军郭汝栋部。

第26师在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参战的全部70多个师里,是人员最少,装备最差的一个师。

每连平均只有90人,制式步枪仅有50余支,其余士兵均使用四川兵工厂生产的仿德制7.92毫米M1888委员会步枪(早期川制老套筒),由于仿制工艺落后,为防炸镗,这种仿制步枪连膛线都不敢做。

“血肉磨坊”罗店战役中,第26师奉命在俞家宅、朱家宅、李家宅一线阻击日军。不仅守住了阵地,还数次对日军发起反击。整整7天的战斗中,第26师毙伤日军4000余人。

第26师自身伤亡也极为惨重,三个团长阵亡两个,上校团长解固基、上校团长谢伯亭均身中数弹战死在第一线。

战斗部队的9名营长,加上师直属队的警卫营长、通信营长、工兵营长一共12名营长全部战死。

全师300余名连长、排长(含火线提拔),仅剩下33名。

全师5000余官兵,至撤出战斗时,仅剩600余人,其中大部分皆为伤员。

川军第145师 师长:饶国华

9月21日,第21军第145师在师长饶国华的率领下出川抗日。因一路秋雨,道路泥泞而未能及时抵达淞沪战场。

11月,饶国华师长率领长途跋涉2000里的第145师驻防广德,划归第23集团军建制。

11月30日,日军攻占广德。饶国华将军率部与日寇血战至只剩一营士兵,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据点。日军一名军曹手持中岛师团师团长亲书的劝降信至十字铺据点对饶国华劝降,遭饶国华严词拒绝。

饶国华说道:“威廉第二如此强盛都要灭亡,何况你小小日本,将来亦必灭亡!”

饶国华所说的威廉第二,意指领导德国走向强盛的德皇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因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倒台。

最后时刻,饶国华将军不愿被俘受辱,举枪自戕,以死殉国,时年42岁。

战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二级上将。

川军第146师 师长:范绍曾

第146师到达上海时已近淞沪会战尾声,上海失陷后,范绍增率部撤退,参加了随后的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失败后,146师退往广德驻防。

11月29日,广德失陷的前夜,范绍曾率146师于广德城外十公里处的祠山岗设伏,全歼日军第10军补给兵站由湖州往广德运送军火的一支补给车队。

击毙为车队武装押运的岗崎少佐在内的600余名日军,俘获全部25辆满载粮弹被服的卡车。

由于日军增援部队的迅速到来,146师仅开走了两辆未被击毁的卡车,其余23辆满载粮弹被服的被击毁的卡车因无法驶离,只能将其全部炸毁。

此役,川军第146师获得第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的通令嘉奖。

第22集团军 总司令:邓锡侯

由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率领的川军各部虽未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一系列战役,但此刻的处境却与参战部队同样艰难。

川军装备极差,此时已至深秋,而仍在绵绵秋雨中长途跋涉,脚踩泥泞奋力赶赴前线的川军将士们却身着单衣、短裤和草鞋,每天都被冻得瑟瑟发抖,却依然风雨兼程。

部队出征前,一位老父亲送别自己即将奔赴战场的独子时,专门用白布黑墨写下了一面“死字旗”赠别儿子,上书: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我不愿你在我近旁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受此鼓舞,川军士气高涨,但沿途经过的各战区,却纷纷给川军将士连番泼下“冷水”,让全体川军将士无比心寒。

当川军部队途经宝鸡兵站,向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提出补充装备和给养时,程潜回复道:“到达西安即刻补充!”

当川军抵达西安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却将“皮球”踢给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程潜告诉邓锡侯:“军委会已命第二战区负责向你们提供装备和给养。”

山西战况紧急,邓锡侯不及证实,只得率部队继续往前赶路。这一走就直接走到了山西娘子关,装备和给养没有见着,却突然见到了日军。川军先头部队与日军狭路相逢,交上了火。

数千里风吹雨打,忍饥挨饿,长途跋涉之后仓促接敌,后果可想而知……

面对日军狂风暴雨般袭来的机枪子弹,川军将士们被成片地扫倒在地。邓锡侯阵前亲自督战,命令部队迅速迎上去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期望以此规避武器上的劣势。

但装备其差的川军部队,步枪基本都没有配备刺刀,仅有的一些大刀面对日军装上“30式”刺刀,全枪长度达1.7米的“38式”步枪,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第22军出川第一仗就这样被日军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第22集团军在晋东战场与日军作战的40余天里,没有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得到过任何补给,部队一路溃败。

邓锡侯只得一边率部撤退,一边向南京蒋介石、太原阎锡山发去急电,请求火速解决第22集团军的装备补给问题。

南京回电称:已命第二战区速为你部解决所报事项。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则告之邓锡侯:

“山西战事正酣,第二战区无法解决你部装备和补给。你们途经西安时,就应该由第一战区为你们提供装备给养,程潜那里没有打什么大仗嘛!”

邓锡侯面对如此扯皮的蒋介石和阎锡山,自然也就没有了好脾气,密令所部:“各部就地自行解决装备给养。”

好家伙,这道命令一下,第22集团军沿途强行打开了晋军的多座军火库及物资保障仓库,不仅搬光了物资,还将守库晋军部队一并缴了械。

川军这下子算是捅了马蜂窝了,阎锡山立即致电南京,称:“第22集团军军纪败坏,抢劫友军,掳掠地方,大战在即,为防该部作乱,速请调离第二战区。”

一句话就是:我们山西不要川军!

邓锡侯在山西与阎锡山这么一闹,其他战区的司令长官也不敢要川军了,一时间,第22集团军成了“爹不疼,妈不爱,没人要的坏孩子了。”

这一状况,严重挫伤了满怀报国激情,主动出川抗战的巴蜀子弟的抗日积极性,加上连仗连败,一时间士气降到了冰点。

这时候是1937年12月中旬,适逢侵华日军一南一北刚刚分别占领南京、济南之后,企图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军联成一片。正在南北两个方向上集结部队的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准备夹击徐州之际。

眼见大战在即,正是用人之际,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大手一挥:“你们都不要,我李宗仁要!”

第五战区力所能及地为第22集团军提供了部分装备,尤其是重武器,增强了该部火力和战斗力的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川军将士的勇气和士气。

就这样,邓锡侯率第22集团军来到了徐州,隶属第五战区战斗序列。士为知已者死,全体川军将士奉命奔赴滕县地区,为即将展开的台儿庄保卫战,扼守台儿庄之咽喉——滕县。

第22集团军下辖第41军、第45军两个军,两军各下辖两师,分别为第41军第122师、第124师。第45军第125师、第127师。每师各辖两旅,每旅各辖两团。

但实际上,由于第22集团军在山西40余天的战斗中已经折损过半,名虽两个军4个师,至驻防滕县时,全部兵力仅为8个团,不足两万人。

邓锡侯命集团军副总司令孙震将司令部设在临城(今薛城),以第45军为主力部队,于界河一线布防,军部驻滕县。以第41军为二线部队,驻扎在滕县外围,与第45军互为犄角,相互策应。

进犯滕县的日军是矶谷廉介的第10师团,兵力逾3万之众。第10师团号称“铁军”,自侵华战军以来,还未遭遇过像样的抵抗,自然是不把第22集团军这支杂牌军放在眼里。

1938年3月9日,日军对滕县外围我军阵地,界河东西两侧的香城、九山、王福庄、金山一线阵地发起数十次突击,均被第41军击退。

战至3月10日,孙震命第41军第122师师部及其严重减员的第122师364旅退入滕县县城,并命第122师师长王铭章为第41军代军长,担任滕县守备部队的总指挥。

第41军 代军长兼122师师长:王铭章

战至3月12日,日军攻破香城防线,第41军外围部队退往普阳山防御。日军以一部佯攻,主力则向川军防线右后方迂回,向滕县方向疾进。

眼见孤悬敌后,退守普阳山的部队,以及左翼防守界河一线石墙、深井等阵地的部队,也只得放弃阵地且战且退,向滕县靠拢,建立梯次防线,以防被日军分而歼之。

战至3月15日,日军先头部队已进至滕县的龙阳店、冯河一带,距县城仅有十余里。

日军的战略企图非常明显,就是要避开川军正面阵地,由左右两翼从侧背直接攻击滕县县城,迫使城内城外守军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

当时滕县城内兵力极度空虚,主力部队全在城外,且被日军迂回分割,自顾不暇。

城内仅有第122师、第124师、第127师的三个师部,以及第122师364旅旅部,3个师部加1个旅部的直属队共计4个特务连、4个通讯班、4个卫生队,总计1000余人,而且均不是战斗部队。

军情十万火急,第41军代军长兼122师师长王铭章急调防守北沙河的第727团团长张宣武率一个营的战斗部队撤回滕县城内防守,并任命张宣武为城防司令,负责守城。

同时,王铭章电令在平邑前线正打得热火朝天的第122师第266旅火速回防滕县。然而至午夜时分,266旅仅有一个营500余人抵达滕县东关,其余部队均在途中遭到日军拦截,虽反复突击,却始终无法突破日军阻击。

王铭章无奈,只得电话向司令部求援。孙震副总司令急忙与滕县外围友军汤恩伯军团的先头部队王仲廉部联系,请求火速增援。但王仲廉却以须等军团到齐才能北上为由,始终按兵不动。

孙震只好将负责总部警卫任务的特务营,由刘止戎营长带领,星夜乘火车驰援滕县,于天明时分进入城中。但这个营的其中两个连均为手枪连,根本没有重武器,火力十分薄弱。

3月16日早晨7时,王铭章将滕县城中所有部队营以上军官召集开会。经清点,连上滕县警察大队600余人,此时城内的全部守军不足3000人,且极度缺乏重武器。

会毕,王铭章将城中情况电话告知孙震。

孙震只得对王铭章讲道:

“委员长和李(宗仁)长官要求我们死守滕县,等待汤恩伯军团解围。汤部先头部队已达临城,我当催其赶紧北上,你要确保滕县城以待援军。你可把城外所有的部队调进城内,防守待援。”

但此时,第41军、第45军在城外的各部队均被日军先头部队通过两翼迂回给甩在了身后,正在与日军后续跟进部队苦苦作战,根本无法撤回滕县城内。

最终,仅有驻滕县外围的第41军军部警卫营,以及371团一部撤回到城内,使得城内的守军兵力达到3000余人。

3月16日上午10时,矶谷廉介的第10师团野炮第一大队抵达滕县城郊,随即与驻北平南苑机场的日本陆军航空队联合轰炸滕县县城。历经两个小时轰炸,滕县城内共落下航弹炮弹3000多发。

至中午11时15分,滕县东关城墙的东南角终于被日军炸开一个宽约三米的豁口,敌第10师团第10步兵联队在赤柴八重藏大佐的指挥下,沿着这处豁口攻入城中。

守卫此处的371团一部,以仅有的一挺重机枪阻击入城敌军,辅以雨点般的手榴弹往下砸,战至下午14时,终于打退了这股日军。但本就建制不全的371团,经过这3个小时的激战,部队打得只剩下了两个连。

城东的371团刚打退了日军,城西的727团又与日军后续赶来驰援的第3大队接上了火。战至下午17时,城东的敌第10联队再次从东南角豁口处发起进攻。由于守军371团在之前的战斗中打得仅剩下两个连,城东很快便被日军攻陷。

王铭章不得不把预备队,从集团军军部驰援过来的两个手枪连调往城东阻击日军。战至20时,从城东攻入的日军终于被打退,但这两个手枪连也几乎伤亡殆尽。

就在滕县城内守军浴血奋战之时,城外界河一线的第41军阵地全面崩溃。城外的川军将士经过连续数天的激烈战斗,本就伤亡过半,再加上军部已撤入滕县城内,部队失去指挥之后发生混乱,余部只得向临城撤退。

而第41军、第45军防守深井、池头集的外围部队在撤退途中还遭到日军第10联队第3大队的截杀。至此,驻防滕县地区的第22集团军各部,仅剩据守滕县县城内王铭章的这支孤军了。

好在3月16日21时之后,趁天黑之际,城外被打散的部队,陆续有三五十人一伙,八九十人一群,寻机退入滕县城中。至3月17日天明,退入城中的部队已达数百人,王铭章因此略感欣慰。

3月17日早晨6时,日军在20余架飞机,数十门大炮的掩护之下,再次对滕县县城发起进攻。十余辆坦克从昨日已被炸塌的东关城墙鱼贯而入,缺乏破甲武器的川军将士身缚集束手榴弹,以血肉之躯将其一一炸毁。

战至下午15时30分,防守城东的第124师370旅旅长吕康、副旅长汪潮濂均受重伤,740团团长王麟阵亡,守军死伤殆尽的情况下,日军终于攻入东关。

日军爬上东关城墙后,沿着城墙分别向南、向北沿路包抄,至下午17时,滕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部被日军攻破。

王铭章率余部两百余人退往城中心的十字街口,设置路障做最后的抵抗。

但日军从西城墙上居高临下,以轻重机枪向十字街口疯狂射击,无险可守的川军将士一片一片地被打倒在地。

眼见十字街口无法存身,王铭章率最后的数十人迎着西城墙上敌人的火力奋力冲上西北角城墙,以背包带缒城而下,直奔城西火车站。但日军此时已四面合围,东南西北皆密不透风,如铁桶一般。

当王铭章一行十余人奔至城西电灯厂附近,距离火车站仅一步之遥时,被追击而至的日军围在一片空地上。日军指挥官手持战刀,对王铭章等进行劝降。

誓死不降的王铭章以手枪向敌人射击,以此作为对日军劝降的回应。

最终,第41军代军长兼122师师长王铭章、参谋长赵渭宪、副官长罗甲辛、少校参谋谢大墉、第124师参谋长邹慕陶等十余人,在敌人的一连串机枪嘶吼声中,全部壮烈殉国。

滕县保卫战中,3000余川军将士无一人被俘,更无一人投降。

被围在城中的余部各自为战,枪声一直响到3月18日清晨才止。除727团3营副营长侯子平上尉率两百余人从北门成功突出重围外,其余官兵全部战死。

滕县保卫战是台儿庄大战的序幕战,川军官兵坚守滕县,为台儿庄守军争取到重创板垣师团的时间,从而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

徐州会战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高度评价滕县之役:

“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身在延安的主席为王铭章写下挽联: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战后,国民政府追赠王铭章陆军二级上将。

现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迎宾路80号的川军抗战纪念馆,墙上镌刻着:

“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还乡!”

馆内宣传栏中如此记载:

整个14年抗战期间,共有350万巴蜀儿女出川抗战,他们或直接从军在阵前杀敌,或以劳力支前支援前方作战。

其中——

有名有姓的阵亡者为263991人。

有名有姓的负伤者为356267人。

有名有姓的失踪者为26025人。

总计伤亡、失踪人员为64万人。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众居全国各省之首。

整个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每5名军人中就有一个是四川人,平均每17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人身处抗日前线。正所谓,无川不成军!

川军将士北出剑门,东越巫峡,转战7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3个行省。

川军将士参加了中国抗日战场上全部28次大型会战,战役面积遍及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土。

——川人从未负国,中国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0 阅读:29

公子毋庸近代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