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此事,你怎么看?
继去年上海医护薪酬改革打响“临床涨,行政降”的第一枪后,上海医疗圈近期再次掀起波澜。
4月13日凌晨,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称,上海两家知名三甲医院正在进行裁员,主要集中在行政后勤岗位,此举引发了广泛关注。

微博截图
根据帖子内容,两家医院的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多名行政岗位的员工合同到期后未续签,部分员工则被调岗且薪资水平大幅下降;曾经月薪高达数万元的行政主管被调任导诊员,工资降至万元以下;此次裁员比例高达30%,包括院长的秘书在内的多名行政后勤人员被重新安排到导诊台等基层岗位。帖文在网络上迅速引发讨论。在该贴的评论区,支持裁员精简行政人员的声音占据主流。
一位来自江苏的网友指出,许多医院的行政岗位设立过多,领导层级庞大,实际工作效率低。很多医院和机关单位没有太大区别,精简是势在必行的。
另一位安徽的网友则直言:“如果坐办公室喝茶的人,工资还比拿刀的医生高,这显然不符合常理,该改!”
临床苦、行政肥?医务人员呼声久矣
尽管该网友所述内容仍待核实,但公众的强烈反应表明,这场裁员风波触动的早已不是一院一事,而是整个医疗系统中积压多年的“临床做事、行政坐镇”的结构性失衡。对人力配置重新审视、推动实质性改革,已成不少医务工作者的共同期待。
早在1978年,我国就制定了《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明确规定医院中行政和工勤人员应占总编制的28%~30%,其中行政管理人员控制在8%~10%以内。
而在最新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也进一步通过“床位与工作人员配比”等要求,体现出“临床为重”的基本导向。例如,若某医院设有600张床位,按照规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不少于528人,行政后勤类人员最多不应超过492人。可见,在制度设计层面,始终强调行政人员不应高于技术岗比例。
但现实却往往背道而驰。在不少大型医院中,行政后勤人员的实际比例已高达25%-45%,远超欧美平均5%的水平。在个别医院中,甚至出现行政岗多于临床岗的现象。
翻阅近年来各大医疗论坛,类似“医院员工多达到2000多人,真正的临床一线医生却只有129名”“临床和行政人数对半开”的抱怨屡见不鲜。更有一位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生吐槽:“我们临床里专业技术厉害的全去行政玩了,全院1300多人,只有500个是医护。”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医院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行政支撑,特别是在大型综合医院中,复杂的运营管理本就需要专业化分工。但问题在于,当行政体系不断扩张,职责边界日益模糊,甚至形成“干活的看不见,协调的到处见”的怪象,改革的呼声就难以平息。
长期来看,行政效率低下与一线过劳并存,不仅制约医院发展,也影响医护队伍稳定。因此,此次个别医院的人员调整,也被不少医务工作者视作一次难得的契机。
江西省:缩减23个行政科室
行政后勤与一线人员人均薪酬比下降15%
不论是去年上海大幅削减行政后勤奖金,还是今年直接精简编制,这些动作都是对国家卫健委所强调改革方向的直接响应。
2024年9月,国家卫健委在对政协提案的公开答复中明确表示,将继续推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尤其是在人力结构上,鼓励压缩行政、后勤和辅助人员,将更多编制和资源向关键科室、紧缺岗位、高强度任务和技术骨干倾斜。

图源:国家卫健委
4月14日,江西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南昌举行。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龚建平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
明确了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深化综合监管,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江西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龚建平说,为维护医疗机构公益性,该省重点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财政补助政策。近三年,全省财政拨款收入占公立医院总费用平均比例为17.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超长期国债共69.96亿元,支持116个项目建设,排名全国前列。
二是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选取7家公立医院开展人员总量管理试点工作,下达人员总量9634名。在全国率先落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机构编制,首批下达1400名人员总量。鹰潭等地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打通备案与实名制人员通道,逐步将编外人员纳入编制管理,激发医务人员内在潜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三是健全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建立“指标体系+定期评估”模式,2022-2024年,全省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30.1%、31.5%、33.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分类核定固定薪酬,推进“三个结构性调整”。2022-2024年,全省公立医院人员费用占比分别为36.4%、38.5%、39.2%,实现逐年增长。
上栗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志猛在会上表示,上栗是全省医改的一个窗口,是全省医共体建设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如今主抓疏淤通脉,打通两大关键,确保医共体建设活力迸发、提质增效。其中提到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坚持“去行政化”,全县医疗机构缩减行政科室23个、人员52名;坚持“倾向临床”,县级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同比下降17%,行政后勤与临床一线人员人均薪酬比下降15%;坚持“能上能下”,岗位向能者开放。86名医院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有效激发队伍活力,医务人员满意度超96%。
会上,鹰潭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蔡江介绍,通过深化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赋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完善人才政策保障,释放机构编制“新活力”。出台人才队伍建设十一条意见,建立总医院编制池,实行“备案管理+动态调配”,总医院用编计划实现年初审核、全年使用。同时,精简机构设置,鹰潭市中心城区总医院通过整合,党政和临床科室共减少18个,精简率为25.4%。
构建动态薪酬体系,打造薪酬激励“动力泵”。打破“大锅饭”思维,出台绩效薪酬管理实施办法,实行全员“基本薪酬+绩效薪酬”,推动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者倾斜。2024年,一线医护人员平均绩效较改革前增长10%,全市公立医院薪酬中稳定收入的比例达60%。
优化人才选用体系,畅通能上能下“双通道”。推行“择优”公开竞聘,打破医务人员一岗定终身壁垒,贵溪市总医院对18个临床科室主任实行公开竞聘上岗,调整率达39%。
实行“能上能下”动态考核,鹰潭市中心城区总医院对医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实行“一年试用期、每年一考核、三年一聘任”管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直接挂钩,增强队伍生机活力。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技术骨干平均年龄降低5岁、硕士研究生占比提升3倍,实现人才队伍更年轻化、学历水平更高。
行政“瘦身”后,临床的工资会涨吗?
精简行政编制、压缩后勤薪资,这些动作确实释放了改革信号。但不少临床医生心中仍存疑问:行政“瘦身”了,临床的“增收”能否真正实现?
今年1月,三明某社区医院医生、知名医学论坛版主@躺平小医生在丁香园社区分享了他所在基层医院的工资单(2022-2024年),直观展现了薪酬变化。



从这组数据来看,三明市实施年薪制与“541”薪酬结构后,医生收入逐年提升,分配机制也更为清晰合理,基层岗位开始真正享受到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
帖子下方,一条点赞最多的评论写道:医疗改革的目标不是让医生暴富,而是建立一套稳定、公平、有尊严的激励机制,让医生安心从医、患者安心就医。
从公开资料来看,三明模式下医生的年薪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按职称设定目标区间:住院医师15万元,主治医师20万元,副高25万元,主任医师30万元。
然而,这些年薪只是“目标值”。医生的实际收入,还需结合医院整体绩效和个人“工分”结果再做二次分配。例如,医院经营效益若未达标,原本20万元的年薪可能缩水为14万元;医生之间的工作量也通过门诊、手术等活动的不同权重转化为“工分”,最终交由科室分配。
换句话说,医生收入的提升,并非直接来自行政经费的“腾挪”,而是由整体薪酬制度是否科学、分配机制是否合理所决定。要让改革真正落地见效,关键仍在制度的持续优化和执行层面的落细落实。
至于临床工资何时真正涨起来,还得看改革未来能走多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