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争,相信很多人会想起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但是实际上,国民党也发展过游击战争,甚至还一度击毙过日本军队的大佐。不过,有意思的是,击毙日本军队大佐的国民党军官,其实是红军的叛将——杨遇春。

今天小编就大致说一说杨遇春以及击毙红军大佐的事情。
1、叛将杨遇春生于清朝后期,老家是江西瑞金的。杨遇春出身于地主家庭。其实晚清、民国时期,也是一个全民焦虑的历史时期——因为在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的盘剥之下,即便是民族资本家和地主也都有破产的危机。所以那时候有识之士都考虑变革社会。当然,不同阶级对于变革社会的主张和想法,也存在差异。实际上,后来的国共内战,其实一定程度也涉及到政见不同的缘故。
杨遇春地主家庭出身,所以少年时代的他通过门路参加了军阀部队,之后听说国民党那边的黄埔军校招收军官,于是杨遇春报名了黄埔军校。
1927年,老蒋和老汪先后背叛了革命。杨遇春深感此时的国民党政权和之前的北洋军阀没啥区别,于是选择参加红军。当然也有说法认为,杨遇春选择参加红军是因为在国民党那边没混好,所以打算换个阵营。但是不管咋说,杨遇春都参加了红军。

红军队伍里面,像杨遇春这样上过正规军校的并不多,所以杨遇春很快被提拔为红军的师长。就在杨遇春感到在红军队伍里顺风顺水的时候,老家传来一个噩耗——那就是自己的父母因为出身地主家庭,在当时的政策下被红军杀死了。这让杨遇春悲愤,所以杨遇春选择投靠了国民党那边——其实红军历史上,像杨遇春这样的情况还真有不少。就这样,杨遇春成为了红军的叛将。
2、击毙日军大佐杨遇春到国民党那边其实依旧不得志——毕竟前文说过,有说法认为杨遇春参加红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国军那边没混好,才参加的红军。而如今虽然以红军师长的身份叛逃到国军那边,但也依旧不被待见。所以杨遇春的日子当时可以用一眼看到头来形容:国民党给他安排个没啥实权的工作,杨遇春每个月领取固定的工资,开始混日子。
终于在1938年左右,事情出现转机。
当时,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领土丢失,而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则相对发展很快。这让国民党高层客观上也做出了反思:那就是似乎,也该学学八路军、新四军搞游击战争、敌后战争。这个背景之下,国民党也发展了“忠义救国军”这样的武装,在敌后进行抗战。不过,很多忠义救国军大约也就存活一年左右,就销声匿迹了——因为国民党不具备掌握游击战的干部和士兵。
日本军队出现在江西一带的时候,国民党考虑到杨遇春在红军时期擅长游击战,所以国民党委任杨遇春负责在江西庐山一带,负责和日本军队周旋。

杨遇春擅长游击战的同时,对庐山一带的地理也很熟悉,因此杨遇春指挥的游击战,确实给了日本军队很大的杀伤。甚至当时日本一个叫饭冢国五郎的联队长(大佐军衔)还在游击战中被杨遇春的部队击毙。这一战绩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同时对日本军队的士气也造成破坏。此外,因为庐山游击战的牵制,也导致了大量日本军队的精锐无法抽出来用在其他战场上。
3、结局不过,因为国民党的游击战脱离群众支持,加上国民党的腐败,所以杨遇春虽然能力不弱,但是他的游击战也只是坚持了一年多,在1939年左右,就因为大环境不利,而被迫放弃庐山阵地。之后的杨遇春大多从事闲职工作。解放战争后期杨遇春前往台湾,一直到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