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东路事件为何爆发?有哪些后续影响?

人文之光啥 2025-02-16 05:54:40

中东路战争,在中学历史课本几乎只字不提。但是这一战争对于民国历史的蝴蝶效应倒是很大。所以今天小编不才,打算写一写关于中东路战争的前因后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背景

关于中东路的来历,个人觉得,还得从晚清说起。或者说,中东铁路的来历。

在1890年代的时候,沙皇俄国开始考虑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虽然沙俄和中国是邻国,但是沙俄在远东地区的统治其实也比较薄弱,因为沙俄的主要核心领土在东欧。但是沙俄不想让远东长期处于低效率统治状态,因此需要修铁路加强联系。同时,沙俄的野心不止于此:沙俄认为,还应该在清朝境内修建铁路,这样方便沙俄增强对清朝的影响力。

在这个背景下,沙俄开始派人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考察修建铁路的问题。当然清廷也清楚沙俄包藏祸心,所以对于沙俄的主张是抗拒的。但是随着甲午战争以后,清廷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联络沙俄对付日本。

当时日本和沙俄的扩张计划处于不可调和状态:沙俄对我国的东北地区和韩半岛虎视眈眈,日本也把这个地区视为扩张对象。而清廷相对软弱,所以只能联俄拒日。

因此在1897年的时候,沙俄开始在我国东北地区修建铁路。当时的名称叫“大清东省铁路”。(中东铁路的名字是民国以后才有的)。

沙俄在东北的获利激怒了日本,所以在1904年的时候,日俄战争开打。沙俄战败以后,把铁路的南段部分的管理权(长春-大连这一段)割让给了日本。而北段部分,则继续被沙俄掌握。

不过,这一切在1917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变故:当时沙俄因为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引发内乱。沙皇政府崩盘。苏俄和白俄开始打内战。而中华民国当时的北洋集团表示不承认苏俄,所以这导致中东路(当然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但是为了发文方便,本文将其统称为中东路)被沙俄的残余势力继续管理。到了第二年,其他的列强认为沙俄既然已经没了,但是中东路说啥也不能落入苏俄手里,所以主张国际共管——实际上当时很多列强还组织干涉军进攻苏俄,比如日本就出兵西伯利亚。

苏俄则相对励志:苏俄军队打跑了外国干涉军,甚至还追杀白卫军到了外蒙古。随着苏俄稳定俄国局面,苏俄方面开始和中华民国(北洋军阀集团当家)开始谈判中东铁路问题。最终协定:中东铁路由中苏两国共管。

不过当时已经是1924年,从后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的北洋军阀集团,其实也已经时日无多了。

2、中东路事件

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和当时的北洋军阀中央对抗。1928年,随着北伐军逼近北京,北洋军阀集团(奉系)当家人张作霖选择出逃,在出逃途中被炸死。

此时整个中华民国大部分地区愿意服从国民党的号令,而奉系集团新的当家人张学良则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日本人对张学良虎视眈眈,同时,苏联方面和张学良集团的矛盾也不断爆发。同时张学良还需要面临来自南京方面的压力。因此张学良开始考虑服从国民党的号令——于是,有了东北易帜。

蒋介石因为四一二的缘故,和苏联也处于互相仇视状态。所以,老蒋秘密对张学良表示,如果张学良和苏联人有冲突,国民党肯定帮助张学良。

张学良于是在1929年的7月10日派人关闭苏联在哈尔滨的外务和商务机构,并且派兵占领铁路,赶走了负责铁路管理、防务的苏联人。

消息传到莫斯科以后,苏联方面向南京方面乃至张学良提出抗议。而国民党方面指令张学良在中苏边境剑拔弩张。之后三个月的时间里,张学良的部队和苏联部队在中苏边境大打出手,而张学良的部队确实打不过苏峻,所以到了1929年的12月下旬,面对伤亡惨重的部队,张学良不得不考虑和苏联人议和。最终,张学良不得不放弃收回中东铁路的管理权。这就是中东路事件的大致经过。

3、后续影响

中东路事件之后,张学良开始变得更加胆怯。

因为除了苏联之外,张学良还面对另一个强敌:日本。

因为日俄战争,日本打败沙俄,所以张学良认为,沙俄是俄军,苏俄也是俄军,既然都是俄军,那战斗力大差不差。而俄军既然能打爆东北军,日本军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后来的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的态度十分消极。

这算是中东路事件的后续影响。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