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九月,马上就要开学了。最近电影《学爸》的热映,引发了许多家长的讨论。
作为一个三岁娃娃的母亲,笔者前不久也去电影院看了这个电影。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片子,里面单亲爸爸黄渤对即将上小学的儿子那一通“鸡卷”,让我这个拥有同款儿子的母亲,越看越焦虑,甚至想回去就给儿子报两个特长班上上。(开个玩笑)
当然,电影的结尾还是美好的,也主在劝说广大家长,不要逼迫孩子强行内卷。但当下社会,不卷一卷,真的能躺平吗?我们不妨看看70多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如何“鸡娃”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毛主席的工作也开始忙碌起来,经常在半夜时分,还能看到微弱的灯光照耀在中南海的书屋里。
在李敏的眼中,1949年的下半年是爸爸最忙的时候,但那时的她还太小,并不能体会这种繁忙背后的深意。
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毛主席依然没有忘记关心孩子们的功课和学业问题,尤其是大女儿李敏的学业问题,毛主席一直都记在心上。
因为从小生活在苏联的关系,李敏的中文成绩很差,平时在学习中文的课程上也很是困难,尤其是写作文,对李敏来说是最大的难题。
其实原本按照李敏的年纪来说,此时的她已经可以上中学了,可就是因为中文不好,她只能先从小学上起。
在育英小学的班级里,李敏是年纪最大、个头最大的那个,但是她的中文水平却是最差的。那个时候,在李敏的眼中,那一个个的方块字看着就让人发困,虽然在此之前,母亲贺子珍曾在哈尔滨教过自己,但真正想熟练运用,却是十分困难的。
不过好在,李敏喜欢上学。在学校里,她可以和很多同学一起生活、学习、玩耍,孩子嘛,还是喜欢热闹的环境。只是偶尔,李敏也会觉得自卑和苦恼。因为她不能像班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流利地用中文回答老师的问题,每当这个时候,李敏就觉得自己很孤独。
有时候,老师上课提问李敏,李敏明明知道正确答案,却没办法用中文说出来,急得连比划带猜,引得班里同学哈哈大笑。其实这种笑声并非恶意,但对幼小的李敏来说,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她深知,自己不笨,只是语言不通,但依然会被同学们的笑声弄得抬不起头来。
于是,李敏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中文,不能让其他同学觉得自己“笨”,连中国话都不会说。
实际上,除了中文课程以外,李敏的其他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的,就连体育和美术课,李敏都能得“优”。
毛泽东得知李敏的中文情况后,也很着急,他说:“没想到,你的中文水平,竟然这么差……”
“那怨谁?谁叫您送我……”李敏的话说了半句。
父女俩谁都没有把话说完,他们知道,再说下去,徒留伤心……
其实毛泽东也不是真的怪女儿,只是为女儿担心。毕竟8年前,他把李敏送到苏联贺子珍处,也是下了狠心的,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对于这些,毛泽东并没有对女儿说的太多。
为了给女儿补中文,毛泽东专门请了老师,让李敏从最简单的认字、组词学起。要知道,那会儿李敏每天都要上学,这种额外的中文辅导课只能利用她的业余时间来学。如此一来,李敏便没有了周末和节假日。可她毕竟还是孩子,看到别的小孩假期可以玩,她也很眼馋,但为了能学好中文,李敏咬咬牙,只能继续努力。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敏的中文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她再也不怕上课被老师提问了。
一般女孩子都会喜欢文科,但李敏却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她更喜欢学理。这其中除了中文不熟练的原因,也和李敏的性格有关,她本人就是比较冷静和理性的。
毛泽东一向关注孩子们的功课,自然也不能让孩子们太过偏科,于是他决定找一个时机,好好和李敏聊一聊,询问一下她有关学业的问题。
这天上午,毛主席终于有空闲时间可以休息了,恰好是个星期日,李敏也没有去上学,正在家中,于是毛主席便喊李敏来书房,父女俩好好说说话。
来到书房后,李敏看到爸爸站在一排排的书架面前,于是高高兴兴的走到了爸爸的身边。
毛主席慈爱的看着李敏,接着说道:
“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李敏瞬间明白,今天爸爸喊她来,是为了给她介绍读书的啊。
接着,毛主席也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李敏一看,原来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她记得爸爸很喜欢看这本书。
毛主席笑了笑,把这本书放到了李敏的手中,接着笑着表示,让李敏随便考考他,他可以背出书中几乎所有的诗句。
李敏半信半疑,随机打开一页准备考考爸爸,没想到爸爸真的能够一字不落的背出其中的诗句。
这下,李敏对爸爸佩服极了,没想到爸爸那么忙,依然有空看这么多书,还能将其中的诗句烂熟于心,她实在太佩服爸爸了。
从此,李敏决定,要将爸爸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不畏艰难,不怕刻苦。要多读书,读好书,争取早日成为像爸爸一样优秀的人。
由此可见,想要“鸡”娃,首先还是要“鸡”自己。作为父母,如果自己本身就有着很多不良习惯,一回家就打游戏、睡前熬夜刷短视频、从不学习提高自己……如何能做好孩子的榜样呢?那种父母从来不上进,孩子门门第一名的特例,只会出现在影视剧里,现实生活中又能出现几个呢?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个环境。优秀的父母具有居安思危的习惯,会永远保持着持续的学习力,让自己不被时代淘汰。而孩子跟着这样的父母成长,就会潜移默化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在学习中找到精神上的满足。
我们常常和孩子念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殊不知,孩子的向上进步,是需要和父母的共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