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刘晓庆采访张玉凤:毛主席发脾气吗?张玉凤的回答很真实

正史笔记 2023-08-29 18:06:27

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

前言

1993年,刘晓庆因一档节目,有机会采访毛主席的子女及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她手持话筒,身穿肩部有黄色印花的白底衬衣,显得活泼自然。

刘晓庆、张玉凤

张玉凤是刘晓庆要采访的第一个毛主席生前的工作人员。这天,张玉凤身着黑白相间的套装裙,从容不迫地微笑着,一种特殊的气质从她的言谈举止中悄悄溢出:沉稳、安静和敏锐。这是属于“中南海”特有的气质,是受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革命领袖熏陶培养形成的。我们能从很多他们生前的工作人员的身上感受到这种气质。

张玉凤起初并不愿出头露面

张玉凤是毛主席生前身边重要的机要秘书,提起她,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

毛主席接见外宾(中间为张玉凤)

当年她搀扶着年迈的毛主席会见外宾的镜头,频频出现在电影电视里,引起了多少人的羡慕,其知名程度绝对不亚于今天的大明星们。

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上一些胡编乱造的所谓“毛泽东晚年的故事”、变成了捕风捉影的“民间文学”、“野史故事”,使得那些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备受困扰,张玉凤就是其中的一位。

而她,之所以能接受刘晓庆的采访,也是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的。毕竟如果按照她的生活态度,是绝不愿意出头露面,被人采访的。她并不想在毛主席离世后,人们过多的关注她,正相反,她希望被忘却。她需要的是平静宽松的生活环境。

毛泽东与工作人员合影

但是,在多方动力驱使下,张玉凤还是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来到了采访现场。

岁月流逝了十多年,当时在铁道部工作的张玉凤已经不再年轻。在几经风雨洗礼,跌宕起伏后,她越加沉稳,也很谨慎。但她款款温馨和高雅文静的神态,并没有随着岁月溜走,仍然是风度翩翩。

张玉凤

张玉凤说:毛主席始终像父亲一样……

刘晓庆和张玉凤寒暄了几句,便开始采访:

“张玉凤同志,请您谈谈,是怎样到毛泽东身边工作的?”

张玉凤点点头,慢条斯理地说:“我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是有一段过程的。1960年,我才17岁,调到专列上工作。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是护送毛泽东去广州制定农业60条。我们专列在广州停留了好几个月,一直等候毛泽东返回北京。”

毛主席与张玉凤

据张玉凤说,他们一开始其实并不知道是谁乘坐的专列,因为当时有纪律规定,即使是工作人员,也不可以随便打听。

专列有12节车厢,但为毛主席提供活动的区域只有几节车厢,张玉凤他们平时虽然都是在专列上工作的,但也不是随便就能见到主席的。

直到后来,专列回到北京的时候,毛主席下了火车,在一个站台上停留、散步,张玉凤他们才知道,原来他们服务的列车就是毛主席专列。

毛泽东

张玉凤说:“后来,我被调到了主席乘坐的车厢工作,从那之后就经常能见到主席了。几年后,也就是1970年初,我调到中南海,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开始是服务人员,1974年任命为机要秘书。”

刘晓庆继续向张玉凤提问:

“您第一次见到主席和以后到他身边工作,感觉上有没有变化?比如以前是用崇敬的眼光看他,以后是不是还用这种眼光看他?”

毛主席、张玉凤

张玉凤听到这个问题微微一笑,说:“晓庆的问题又进了一步。这个问题得从我小时候谈起……”说着,张玉凤对刘晓庆讲述了自己对毛主席从小到大的心态变化。

张玉凤的老家在东北,住的比较偏僻,教育也很落后。她在上小学的时候,就从书本的第一页认识了毛主席,认识了天安门。当时,老师指着天安门中间的位置告诉同学们,这是毛主席站立的地方。那一刻,毛主席就站立在张玉凤幼小的心灵里。

后来,张玉凤第一次在生活中见到毛主席,她自然是十分激动的,但也没有热泪满面,只是心里突突地跳得厉害。

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走过来和张玉凤一握手,她立刻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甚至都忘了问声好。

毛主席确实像电影和照片上那样高大、和蔼,走路时步子快,让人觉得他身体很好。

后来,张玉凤到了毛主席身边,他已经是快80岁的老人了。而且在1970年以后,毛主席的身体患了多种疾病,有时情绪不好,渐渐地,张玉凤就觉得,毛主席也和平常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

毛泽东

“不过,他始终像父亲一样对待我们工作人员,是位非常慈祥的老人!”张玉凤这样说道。

“毛主席向你们发脾气吗?”刘晓庆好奇地问。

“发。我们在他身边久了,他也熟悉了我们,就像对家里人一样。有时遇到我们做错了事,或是他的情绪不好,就会发脾气。当时我也觉得委屈,觉得自己已经尽责尽力了,还是挨批评。”张玉凤说。

“现在看来,这不能怪主席。他操劳的是国家大事,加上国际风云不断地变幻,国内形势也不稳定,他心头有很重的压力。这些都是我们年轻人无法认识和体会的。所以就不能准确把握主席的内心活动。”

毛泽东

对于这一点,张玉凤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毛主席正在看文件,工作人员见饭菜要凉了,就去提醒主席,让他赶紧过来吃饭。毛主席一听,就会发火,因为他正在忙工作,顾不上吃饭。

不过,毛主席发脾气,从不往心里去,总是发完就忘了,并不会计较工作人员的过失。

讲到这,刘晓庆又抛出了新的话题。

毛泽东油画像

“主席一辈子爱看书,是这样吗?主要都读什么书?听说爱躺在床上看?他读书几乎达到手不释卷的程度,是这样吗?”

“手不释卷这个词用得好,用在主席身上很恰当。”张玉凤听后说道,“主席读书有个习惯,不爱坐着看,常常捧着书靠在床上看。他的眼睛老花,看不清,却不肯佩戴老花镜,只好借助放大镜看书……主席读书范围很广,历史天文地理文学,几乎没有他不读的。”

毛泽东

刘晓庆又问:“听说主席晚年还学习外语?而且口语还不错。”

张玉凤答:“是这样的。主席生病以后还在坚持学外语。我不懂英语,他和外宾用英语交谈,我在一边也听不懂。不过听翻译说,主席的英语口语还是不错的。”

其实原定的采访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但由于张玉凤和刘晓庆聊得很放松,张玉凤渐渐打开了话匣子,这次采访时间竟然延续到了1个半小时。

1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