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绝代佳人——杜秋娘传奇

凡旋聊历史 2023-06-02 22:33:10

江苏镇江——金山寺

杜秋娘,唐代润州(今江苏镇江)人,金陵名妓,才貌双全,绝代风华,一曲自写自唱的七言乐府《金缕衣》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引得千百年来多少人叹息落泪。她曾是镇海节度使的爱妾,后成为唐宪宗最宠幸的秋妃,再成为皇子漳王李凑的傅姆,见证了晚唐四朝的腥风血雨。面对宦官操纵大唐皇位的更迭,她竟奋起抗争,却壮志未酬,被遣归金陵,终老故土。大诗人杜牧曾专程到镇江寻访她,并为其叙写著名长诗《杜秋娘诗》,芳名流传千古。

才貌双全,绝代风华

一、金陵歌妓,委身帅府

唐德宗贞元年间,君贤民安,大江南北一派歌舞升平。古城南京,不尽长江之水自城外悠然而过。江边灯火通明,倒映水中,于黑夜里宛如无数明亮的星星。微风轻拂下,阵阵玉兰花香,和着脂粉香气,醉人千里。不远处的望江楼上,从那美丽精致的窗户传来阵阵飘渺的歌声,伴着赞美声、欢笑声,好一派春光绮丽,欢歌笑语。寻声而去,但见望江楼玉堂之上绣幄低垂,灯火辉煌。公子名士坐满华堂,中间那一空阔之地上有数十名艳丽舞女容华淡定,风姿天成。轻歌曼舞间,妖娆艳态,妒风笑月,沉醉了座上的公子俊男、达官富豪。忽然,一阵急而短促的鼓点声响起,众舞女扭转腰肢,轻移莲步,退入后堂。喧嚣的大厅出现了难得的宁静。

秦淮人家

这时,一丝悠远的琵琶声淡淡地传来,仿佛是天籁之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浸人心扉。在人们一片鼓掌叫好声中,一位曼妙少女手持琵琶闪亮登场。只见她身着淡绿色广袖长身纱衣,乌云轻挽,斜插了一枝碧玉簪。蓦然抬头,但见娥眉似柳,玉面如花,宛如月下仙姝,林中妖魅。朱唇微启间,美妙如莺的声音就飞了出来,带着幽怨的低吟:“明月一轮几样味?千古清辉,总被愁怀累。幽阁沉风清曲里,又谁知寡词滋味?恨赋偏偏人不寐。抛却诗心,难忘春堤翠。经年旧事眸前影,多情总被无情悔”。一曲既毕,纤纤玉手在琵琶上轻轻划过,但听得似小桥下流水淙淙之声。女子顾盼四周,媚眼频抛,与其四目相视者无不骨软筋舒,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娥眉似柳,玉面如花

其中一位年逾五十,但气质不凡的老者正眯着双眼不住地点头含笑,他就是当地有名的浙西观察使、盐铁转运使李錡。李錡是皇亲国戚,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祖父李虎的八世孙。凭借父亲李国贞的权势,李锜骄奢淫逸,天下攉酒漕运都被他控制。随着李錡的财富越积越多,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甚至有了称帝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偷偷地招兵买马,招揽天下豪杰,很快就组建了起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面前这位绝色女子,他早已垂青,准备重金买回,充为李府歌姬。这绝色女子本名杜秋,人称杜秋娘,年仅15岁,自幼沦落风尘,以歌舞艳色娱人,成为金陵名妓。多少富家公子想求得美人在怀。但是,更多的只想一夜云雨,尝尝新鲜。过早的成熟,使秋娘早已为自己身归何处而忧虑。

皇亲国戚,骄奢淫逸

她刻苦学习琴棋诗画,希望凭着自己的美丽多才博得一位有心郎的青睐,拯救她跳出苦难深渊。那个人终于出现了,虽然他老了一点,却有权有势。但这一切都不由这她,一个乐籍的歌姬除了随波逐流还能怎么样呢?几日后,15岁的秋娘就入了50岁的李錡府中,与十几位歌舞伎一起,寄生李府,成为李錡的寻欢工具。李府常年宴客,秋娘更是堂上主力,为主客们歌舞取乐。但她唱腻了那些现成的歌曲。为显露才华,与众不同,她偷偷地试着自己写歌。月下清辉,玉兰香浓,轻风里苦思冥想的秋娘偶一抬头,看到对面窗子里映出李錡正伏案批阅公文,那般重权在握之人,此刻还在操劳。于是,感慨伤怀中,那首名传千古的《金缕衣》就在秋娘的心中翻转而成了。

明灯高悬,琴声缭绕

二、一曲动人,老夫少妻

一天夜晚,李府宴客。明灯高悬,座上客满。琴声缭绕间,秋娘盛装出场,高高的云鬓上是几朵金边红瓣的杜鹃花,一袭淡青色的纱裙上镶满了金丝线。随着莲步轻移,金丝微动,仿佛夕阳映照水面泛起的层层金波。波光潋滟间,仿佛仙女凌波微步。连看惯了秋娘的李錡都惊艳了,傻傻地望着眼前这女子,以为是仙女下凡,令人垂涎。当她轻启樱口,那名传天下的歌词幽幽而出: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果真一曲清歌绕九天。醉倒了座上所有的人,更醉倒了坐在厅堂中间的那个掌握她命运的男人。李錡此时虽年过半百,却也雄心不减,一曲《金缕衣》,让他心中的欲火不禁被煽动起来。在他看来,这小曲儿充满了挑逗,虽然他已不是“少年时”,但临近暮年,似乎更要及时享受生命乐趣,这小女子简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雄心不减,及时行乐

一曲终了,彻底改变了秋娘的地位和命运。就在那天晚上,李錡当即命她侍寝。老夫少妻,缱绻缠绵,颠鸾倒凤,良宵苦短。“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第二天,心满意足的李錡决定把秋娘收为爱妾。秋娘慢慢感到老夫君的细心体贴。他如冬日的阳光一般,给秋娘暖和,给秋娘舒服。而秋娘的柔情如水更深得李錡怜爱,这对老夫少妻,在锦衣华屋中互相体谅与理解,渐渐找到了琴瑟和谐之美。秋娘这曲《金缕衣》成为她的保留曲目,越传越广。远至京城,震撼唐宫。当朝皇孙李纯听了此曲后,不禁恸然心动,不禁对秋娘油然生了一片怜爱之心,叹道:“如此女子,真是天下少有,希望以后能一睹芳容!”

锦衣华屋,琴瑟和谐

可惜天下风云,由不得人们的假设。它的变幻无常总让人始料不及。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李适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他即位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即进行改革。短短几个月内就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也触动了当时最强大、最顽固的宦官势力和藩镇武装的利益。早在永贞元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就一手操办,将顺宗长子广陵王李纯立为太子。七月,俱文珍等以顺宗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为太上皇。到第二年,在位仅八个月的唐顺宗就被宦官害死了。

唐宪宗像

三、被掳入宫,蒙宠为妃

27岁的唐宪宗李纯年轻气盛,胸有大志,一登基就决心扭转国内藩镇割据的离散局面。他采取强制手段,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已被解除盐铁转运使升为镇海节度使的李錡大为不满。之前,他已经对将他明升暗降,削减赚钱机会的唐宪宗十分不满。也许是美人相伴的原因吧,他仿佛又找回了从前火热的青春活力。此时的李錡冲动就如毛头小伙子,拍案而起。他依仗手中掌控的军队,举兵反叛了朝廷。以卵击石的后果可想而知,在朝廷大军的镇压下,叛乱很快平息,李錡在战乱中惨烈被杀。18岁的杜秋娘仅仅三年,刚刚享受锦衣玉食的日子,此时却作为罪臣家眷被送人皇宫为奴。人宫后,秋娘凭借鹤立鸡群的色艺,又成为宫廷的歌舞姬了。无人之时,她不知为自己的苦命流了多少泪水。

唐朝古都——西安古城

在一次为唐宪宗表演的歌舞宴会上,有心的秋娘仍要试试当年得以脱颖而出的手段。在那一群歌伎浓妆艳抹的衬托下,她淡装出场,在珠辉光映下,在轻纱飘飞间,在这年轻俊朗的当朝君王面前,她玉容淡抹,秀发微拢,素面朝天,不带半点修饰与矫揉,半低头,轻蹙眉,迷媚眼,启朱唇,那曲名震大江南北的《金缕衣》瞬间缭绕于这位年轻帝王耳畔,沁入他的心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女子的歌声里微微带了些化不开的慵懒之意,清冽醇浓,如饮美酒,令人醺然自醉。从前的记忆被唤醒了。

玉容淡抹,秀发微拢

那时还是少年的李纯初听到此曲就留下深刻的印象。苍天不负内心的期盼,眼前的女子正是三年前自己曾经心仪之人,而且佳人青春依旧,风韵益增。如今的李纯已是当朝帝王,年少风流,“莫负好时光”,及时进取,及时享受,不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曲中那种热烈的情绪深深感染了他。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词,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引人着迷,令人兴奋。热血沸腾的唐宪宗,竟不等宴会结束,迫不及待的携着秋娘玉手,相拥进入皇帝的寝宫。历经三年李府侍妾的生涯,秋娘与后宫青涩的嫔妃相比,其娴熟的枕席功夫,别有一番绝佳滋味,惹得皇帝龙心大悦,欲罢不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青春依旧,风韵渐添

第二天,杜秋娘被封为秋妃。仿佛像一朵刚要合上花瓣的花儿,被浓郁的甘露滋润后又悠然地绽放了。秋娘是幸运的,这得之不易的幸运让她倍加珍惜,何况这年轻的君王果真是人中之龙,天之骄子。她不敢怠慢片刻,从前用功学到的学识才华此刻都是她提高身份与价值的砝码。她庆幸自己当年的苦学勤练,才有今日相伴明君仍不觉自惭形秽的从容。是的,秋娘的一笑一言,一举一动,都惹人怜爱,她美艳但不妖冶,她聪慧但不狡黠,她温柔但不软弱,她明理但不逞强,她多情但不矫情,她才艺双绝但不自恃清高。她就像那沾满露珠的幽兰,给这年轻的宪宗带来一室芳香;她就像那划过蓝天的鸽哨,给这高傲的君王带来心灵的静远和追求。

皇宫一角

四、宦官专权,皇位更迭

面对自唐肃宗以来,各地藩镇专横跋扈,各自任免官吏,对朝廷不供贡赋的局面,宪宗刚明果断,善用忠谋,全力削平藩镇割据,使其相继降服,归顺朝廷,恢复了唐王朝的统一,形成贞观之治后暂短的“元和中兴”局面。唐宪宗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元和中兴使唐王朝一度回光返照。当国家逐渐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劝宪宗可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他说:“天下已平,陛下宜为乐”。可不到30岁风华正茂的宪宗却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忆诗》,历述佳人的行、坐、饮、歌、书、博、颦、笑、眠、妆之美态,今在秋妃身上一一可见,我还求什么?”他们在红烛摇曳里,有数不尽的缠绵悱恻,旖旎多情。想那“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明皇贵妃之恋也不过如此!

美艳不妖冶,聪慧不狡黠

但唐宪宗在取得了一些成就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性情变得暴躁易怒。他开始信仙好佛,宠信方士,服用长生不老之药。陕西扶风法门寺有一座佛塔,塔内藏释迦牟尼指骨一节,称为舍利,每三十年开一次塔,把舍利取出,让人瞻仰,祈求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819年)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持香花迎佛骨于宫内,供养三日。在全国引发一场浩大而狂热的礼佛风潮。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宪宗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在朝臣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请求宽恕后,乃贬为潮州刺史。而且,在和藩镇的战争中,宪宗又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太监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大大增长。

陕西扶风——法门寺

而宦官集团又分化为对立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皇次子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皇三子李恒为太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庚子日深夜,唐宪宗在中和殿批阅公文,王守澄,陈弘志等宦官为了立李恒为帝,竟潜入宫中谋杀了在位14年、年仅43岁的唐宪宗,然后守住宫门,不准朝臣入内,伪称皇上"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命李恒继位,还刺杀了吐突承璀及皇次子李恽。那一刻,秋妃正在寝宫,本以为会如往常一般等来她的君王,但等来的却是一个天塌的噩耗。此前,聪慧敏感的秋妃已经闻到皇宫内不寻常的气氛,以内常侍陈弘志为首的宦官集团在处理政事中多次软硬兼施地干预宪宗的决定。

秋妃知道,宪宗的皇位是由宦官辅佐获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宫,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都是宦官,而且拥有很高的军权。这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但渐渐地变成了宦官专权,几乎把持了朝政。有时看到宪宗叹息无语,秋妃的心也跟着疼,但无可奈何,只好规劝宪宗为了大唐江山,忍辱负重。她原以为宦官只是欺主弄权,想不到他们竟痛下杀手。如今那个疼她爱她宠她敬她的男人不见了,再次留下她孤苦无依的一人独自面对宫内纷争。次日,25岁的太子李恒在宦官陈弘志、马潭等人拥戴下嗣位为唐穆宗,改元长庆。从此,唐朝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所操纵了。唐穆宗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给予不同的赏赐,竟忘记他们还是杀父弑君的仇人。

唐宪宗景陵遗址

五、教养皇子,希冀中兴

此时进宫十五载的秋娘,凭着自己的才华品行,在宫廷中颇有声名,不仅宫中各派不去为难这个苦命女子,朝中重臣也对她相当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她的生存。就是在唐穆宗眼中,这位端庄亲切的秋妃像是疼爱自己的小阿姨。穆宗小时候,秋妃曾给他们几个皇子公主讲故事,传知识,哄他们开心。稍稍年长些,他也亲眼目睹了秋妃在朝政上给父皇的帮助。于是,唐穆宗登基后,还经常关心秋娘的生活起居。有时,看着这为孤单的女子眼望着后宫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一脸羡慕疼爱的表情,穆宗也为之深深叹息。后来,他干脆授封秋娘为自己的儿子李凑的傅姆,负责皇子的教养,这一身份足见秋娘在唐宫中的地位了。

唐穆宗像

爱人离去了,如今能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伴在身边,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但也是李家的骨肉啊,那满腔的慈母之爱本能一般的倾泄而出,全部放在皇子李凑身上。唐穆宗即位时已竟26岁。这对壮年登基的皇帝来说,如果想有一番作为,这正是大好时光,唐太宗就是29岁登基,唐玄宗则是28岁。但如果想饱食终日、游乐享受,那也是情欲勃发的时候。穆宗没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毫无节制。他在宫里大兴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宝庆殿等。当永安殿建成之时,他在那里观百戏,极尽奢华。除此之外,他还用重金整修装饰京城内的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院,甚至还特意邀请了吐蕃使者前往观看。

陕西西安——小雁塔

面对穆宗的“宴乐过多,畋游无度”,秋娘、谏议大夫郑覃等人多次劝谏,但穆宗仍我行我素。藩镇相继发生叛乱,河朔三镇再度失守,他都不闻不问。身为傅姆的秋娘眼看着大厦将倾而无能为力,除了独自一人时思念宪宗缅怀先恩之外,只能继续将所有的爱与才识教与身边的皇子李凑,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成才成人,重振大唐雄风。长庆二年(822年),穆宗在与宦官内臣等打马球时发生意外,得了中风,长期卧病在床。长庆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日驾崩于寝殿,时年30岁。于是,15岁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改元宝历。

唐敬宗像

李湛继位后,心思根本没用在社稷江山百姓福祉之上,年幼无知的他更要倚仗那些别有心思的宦官了,朝廷之上一片混乱污浊,最遭殃的当然是黎民百姓了。秋娘只是冷眼旁观着这大唐盛衰,皇座更迭。但除了哀叹,又怎能管得了这许多。好在李凑此时已经长大成人,在她的悉心教导下,胸有大志,暗藏学识,一心想为这李家江山做点什么,无奈身不在其位,不能谋其政,只有卧薪尝胆苦学勤练了。年幼的唐敬宗游乐无度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生性喜好大兴土木,即位以后,从春天到寒冬,兴作相继,没有停息的时候。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唐敬宗还喜欢打猎,平时白天玩不够,就深夜带人捕狐狸以取乐,宫中称之为"打夜狐"。

狐狸远遁,生灵遭殃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还宫之后,兴致昂然,又与宦官刘克明、许文端以及击球将军苏佐明、王嘉宪等二十八人饮酒。敬宗酒酣耳热,入室更衣,此时大殿上灯烛忽然被一阵狂风吹灭,待再点亮时,人们发现小小年纪的唐敬宗被弑于内室,这时他还不过是17岁。可怜嗣皇帝在位仅两年,只因淫荒过度,乐极生悲,徒落得烛残身陨,授命宦官。敬宗死后,又是一番宫廷血拼,几派相争,结果是枢密使王守澄又与宫内宦官梁守谦勾结,迎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宫,于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十二日正式在宣政殿即位,是为唐文宗。17岁的文宗年幼懦弱,少不更事,朝廷大权实际落在一帮大臣和宦官手中。

唐文宗像

六、图谋兴唐,芳名传世

这年的腊月冬寒异常地冷,秋娘眼看着李家皇帝一个个不明不白地死于宫中,又一个个在宦官操纵下登基,简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而背后操纵着大权的宦官势力却越来越嚣张,怎不让人痛心疾首?这时,李凑已被封为漳王,在秋娘的悉心调教下,漳王李凑养成一副有胆识的个性,并立志要作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再不能等了,秋娘觉得现在这混乱之时,正是推举李凑登上皇帝宝座的最佳时机,朝中宰相宋申锡一向看不惯宦官专权的强霸嘴脸,更不愿大唐江山移姓别家,而漳王李湊的才能品行确是上佳之选。于是,秋娘周密筹划,与朝中宰相宋申锡一派人等密切配合,企图一举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势力,废掉文宗,把李凑推上皇帝宝座。

天纵胆识,不同凡响

一个出身微贱女子,以其绝世风姿成为后宫之妃,更以其天纵胆识竟要影响这大唐江山了,秋娘果然不同凡响,与众不同。如果她能忍下那为江山为黎民的爱国之心,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年近不惑的她以自己多年来在皇宫的美名佳行,定可以安居后宫一隅,安享晚年。但是,她不是玩偶,不是摆设,更不是那只求自保之人,她有胸怀天下的气魄,她有不让须眉的胆识,她有心系百姓的爱心,她有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决心。于是,她做了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虽然结局并不完美。因宦官耳目众多,消息泄漏,秋妃的策划被王守澄有所探知,幸好没有什么把柄落在他们手中,自然不便严加处置,结果是李凑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放归故乡。

镇江焦山定慧寺

繁华过后,静如止水。一切都烟消云散之后,秋娘发现,仿佛走了一个轮回,她于白发之际又站在了起点之上。抚今追昔,想来真是幽梦一场,无论是那个名动四方的歌伎,还是那个扬名李府的侍妾,还是那个艳动皇宫的宠妃,还是那个慈爱有加的傅姆,如今老去,万念俱灰。秋娘喜欢镇江这美丽安逸的江南小镇,遂隐姓埋名,与带出的两名老宫女为伴,以织布卖工为生,生活虽极为清苦,但却恬然自得,再不必再看血溅华庭,再不必再听惨叫连天。每日里简单的劳作,不必费神,闲暇时最爱站在江畔,看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宛如一个个的历史故事如日历般地翻过,古老而新鲜。靠着那些有爱相伴的回忆,她过得从容自在,安静地等待着离去的日子。

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那日,深秋午后,听到轻轻的敲门之声,待秋娘慢慢开门之后,温暖的阳光里站着位30余岁的书生,素衣净面,气度儒雅,定非常人。他与秋娘同姓,且已是当世一代才子,杜牧,晚唐诗人,近日正奉皇命前往扬州为官,路过镇江古城,打听秋娘在此隐居,遂特意前来寻访。这位唐代大诗人,6岁时得见当时年轻貌美的秋娘歌舞那一曲感时伤怀的《金缕衣》,至今难忘。如今人事沧桑,流年如水,杜牧拾眼看去,二十多年的日子把个美艳俏佳人变成了满脸沧桑的老媪。虽然眼波之中流转着参透世态炎凉的淡然。与杜秋娘一席长谈之后,杜牧不禁感慨万端。由最初的清贫,到后来的大福大贵,及至最后的归隐,一生可谓波澜壮阔。

杜牧像

杜牧按捺不住心中的崇敬与感慨,当即挥笔写下了著名的长诗《杜秋娘诗》,追述杜秋娘这位四朝名妓悲苦沉浮的一生,使杜秋娘的芳名传于后人。世人因一曲《金缕衣》而得知杜秋娘,更因杜牧的这首不朽诗作而了解秋娘。杜秋娘用一生的经历,用《金缕衣》四句简短的歌词,告诉后人多少说不尽的人生哲理,人生短暂,光阴如电,不珍惜眼前所有,定会后悔莫及。不尽长江滚滚东来,朝如青丝暮似白雪,总以为自己韶光尚在,青春在握,似乎一切都将来日方长,但转瞬间一切已成过往,如水东逝,追索不回。因此,得意时、失意时,快乐时、伤悲时,顺境时、逆境时,都请谨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