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晋出公逃亡时间线,现另类历史反转:智伯才是晋国公室后盾?

欲云谈史论今 2021-06-27 15:42:45

公元前475年,晋定公去世,其子姬凿继立为君,是为晋出公。

晋定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90年)时,一件大事终于尘埃落定:赵简子率晋人攻破了邯郸、柏人(今河北邢台隆尧西),逼迫士吉射与荀寅二人逃往齐国去了。长达八年的晋国六卿内乱至此落下帷幕,范氏与中行氏在这场权力游戏中被彻底淘汰出局。

然而,权力游戏的胜负虽已定,可遗留问题依然存在:原来范氏与中行氏的领地,该如何分配?

早在晋惠公之时,晋国就推行了“作爰田”、“作州兵”改革。“作爰田”,是将晋国公室土地全部私有化给卿大夫,公室由卿大夫们上缴的赋税供养;“作州兵”,核心是废除“乡人”、“遂人”在政治地位上的差别,让“遂人”也可参与征兵。晋惠公推行“作爰田”改革,是韩原之战被俘后为收买人心的不得已之举。可这次改革之后,晋国政治、经济与军事大权就逐步由公室下移至卿大夫手中。晋文公回国后,创建了六卿制,使得晋国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卿士手中。晋成公回国后为笼络卿士,又恢复了“公族”、“余子”、“公行”之官,由卿士的儿子们担任,从此卿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晋国快速壮大起来。晋国卿士不但拥有庞大领地,还拥有土地上民众的管辖权,最为关键的——还有由领地民众所组建军队的指挥权!

如今范氏、中行氏失势,两大卿族的领地就成了两块大肥肉。

当年栾盈被赶出晋国后,栾氏土地的归属就长期处于模糊状态。后来栾盈趁人不备重返晋国,煽动自家领地上的民众造反,差点攻占了晋国都城!前车之鉴犹在,这次范氏与中行氏的土地不早定其主,恐怕栾盈之祸就将再度上演!

于是,公元前458年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就顺势把范氏、中行氏的土地给私分了!眼看卿族如此目无公室,晋出公大怒,试图联络诸侯来讨伐四大卿族,结果反倒被赶出晋国,死在了逃亡齐国的路上……。

晋出公的被迫逃亡,就是晋国公室权力下移、卿族逐步鹊巢鸠占的真实写照。

话虽如此,但太史公笔下的这段历史却意外充满了争议。

首先,《史记·晋世家》的记载虽然是如此,可《史记》其它篇章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并不太一致。“晋世家”说晋出公名字为凿,“六国年表”却记为“错”。晋出公逃亡后,“晋世家”说荀瑶改立晋昭公曾孙骄为君,是为晋哀公;“赵世家”则认为继任的是晋昭公曾孙晋懿公,而“六国年表”又记为晋哀公忌。“晋世家”记载晋出公死在逃亡的路上,“六国年表”则说晋出公在齐国呆了两年才死……。

因为《史记》对晋出公的记载颇有出入,后人对其信任度自然大大降低。此时,另一份史料——《竹书纪年》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了。《竹书纪年》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史书,魏国又出自于晋国。因为这一渊源,《竹书纪年》所记载的晋国历史,自然要可信得多。不过由于《竹书纪年)经历了太多波折,自今又传下了“今本”和“古本”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对此事的记载又会是一样吗?

古本《竹书纪年》对于晋出公出逃的记载,却与《史记》大不相同:“二十三年,出公奔楚,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首先,“二十三年”是指晋出公二十三年,是公元前452年;其次,晋出公并没有逃亡齐国,而是逃往楚国去了;第三,接替晋出公为君的不是晋昭公曾孙哀公,而是其孙敬公。

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又是另一版本:“十一年,晋出公奔齐;……十七年,晋出公薨,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这里的“十一年”、“十七年”,都是指周贞定王纪年,分别是公元前458年与公元前452年。时间上,今本参考了古本的记载;可在内容上,今本《竹书纪年》却又部分沿用了太史公之说。以此而言,今本《竹书纪年》明显是想调和《史记》与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

《史记》与《竹书纪年》在记载同一历史事件时存在如此巨大差异,到底谁更可信?

晋出公之后的晋国国君,到底是晋昭公“曾孙”还是“孙”?他的谥号应该是“哀公”、“敬公”还是“懿公”?

对于这一疑问,钱穆与陈梦家先生均认为“哀公”、“懿公”、“敬公”是同一人,这是先秦常见的一人多谥现象。当某一谥号不足以概括死者生平作为时,往往就会用上第二和第三个谥号。譬如魏绛死后,就有“昭”和“庄”两个谥号。《逸周书·谥法》:“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姬骄执政时,公室彻底没落,政绩不佳;他执政十八年去世,寿命可能也不长。以此推断,姬骄“哀”的谥号比“敬”、“懿”更为贴切,所以今人大多取晋哀公这一谥号。其次,“孙”不过是晋昭公后裔的统称,《竹书纪年》的“孙”与《史记》所言“曾孙”并不存在本质冲突。

既然如此,那《竹书纪年》所载晋出公以后的晋国世系,是否更为可信?

1931年,在河南洛阳金村太仓古墓出土了一件青铜器:骉(原文为“厂”下“骉”)羌钟。骉羌钟铭文中,有“唯廿又再祀,……,厥辟韩宗鬲率征秦迮(zé)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的记载。“唯廿又再祀”,是指周威烈王二十二年,相当于公元前404年;这一年韩氏大臣鬲率军伐齐,攻入了齐国长城。这一事件,《史记》没有记载,古本《竹书纪年》却记下了:“(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而晋烈公十二年,恰好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与出土文物铭文能相互佐证,说明它所记的晋国世系确实更为可信!

晋烈公十二年是公元前404年,反推其元年就是公元前415年。晋烈公之前是晋幽公,他在位十八年,是在公元前433年~公元前416年间。晋幽公之前是晋哀公(《竹书纪年》中的晋敬公),也在位十八年,是在公元前451年~公元前434年间。再往前就是晋出公,他于公元前452年逃亡,并在当年死在了楚国!

曾经是楚国最强大对手之国的国君,到头来竟然要寻求楚人的保护,颇有些讽刺的味道!

如果《竹书纪年》的记载可信,这又引出了另一段悬疑:晋出公为什么要逃离晋国?

按《史记》之说,晋出公是不满四卿私分范氏、中行氏土地,想借助外国之力驱逐四卿失败,被迫出走齐国。这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却有些与史不合。因为自从晋惠公“作爰田”改革后,晋国公室就基本放弃了土地的直接管辖权——甚至连士大夫被灭族后遗留的土地,公室都没有决定性的处置权。

公元前514年,因为遭受荀砾迫害,祁氏与羊舌氏被灭族。祁氏、羊舌氏虽然不是卿族,但当年祁奚与羊舌肸(xī)、羊舌赤兄弟都是晋国名臣,家族都拥有许多分封的土地。如今两大家族被灭,两家的土地自然得分给他人。于是,在时任正卿魏舒主持之下,两家土地被分成十县,重新分配给了十位大夫。这十位大夫中,有五位是卿族之后,其余的不是功臣就是众人公推的贤臣。事后,魏舒主导的这次土地重新分配得到了孔夫子高度赞扬:“魏舒的举荐符合于义,他下令称得上忠,他的后代能长久在晋国享有禄位!”

且不说孔夫子的评价是否中肯,从魏舒主导这次土地再分配的全过程来看,晋国公室基本就没有什么发言权。或许魏舒在分配方案确定后曾请示过晋顷公,但公室不过是签字画押,根本就无能反驳魏舒的分配方案。

春秋时晋国公室就已失去了土地分配的主导权,那么战国初的晋出公还敢对卿族重新瓜分土地提出异议吗?所以,《史记》的记载并不太确实。

从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出发,晋出公出逃前一年,晋国恰好发生了另一件大事:赵、韩、魏三家携手灭了智氏。智氏被灭后一年,晋出公就逃亡楚国,这其中是不是存在某种关联?

由此,又诞生了替智伯荀瑶翻案的另类历史大反转:智伯应该是晋国公室的最大后盾,为壮大公室而强行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却被三家联手击败;见后盾智伯被杀,晋出公自知难以幸免,被迫逃亡楚国去了……。

不过,如果智伯真是晋国公室的最大后盾,为什么之前他会参与私分范氏、中行氏土地呢?所以,这一另类的历史大反转仅限于猜想,可信度并不高。

不管智伯是否真能借此翻身,晋出公逃离晋国都是史实。本质上,这是晋国公室与卿族权力斗争激化的结果。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不过是澄清了另一个事实:晋出公并没有在荀瑶时期逃亡,而是与韩、赵、魏三家斗争失利后,被迫出走晋国。以春秋晚期晋、齐两国战事频繁的历史判断,晋出公逃亡楚国也许更加合理。

不过,如果晋出公真逃亡到了楚国,这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与楚争霸百余年的晋国国君,最后竟然要依靠楚人保命——晋文公泉下有知,会不会也羞愧难当?

5 阅读:3884
评论列表
  • 2021-06-29 17:17

    太史公的史记毕竟是私人搞的,不仅有个人感情色彩,还加了不少传说,可读性强,[得瑟][得瑟]

    皇甫儇 回复:
    “确实”[得瑟]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是的
  • 2021-07-05 09:40

    晋无公室的下场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或是说“公族”?公室还是有的,只不过弱势。但晋国被分,根源不在于没公族,而在于公室将大部分权力让渡给了卿族……
  • 2021-07-12 08:57

    不知史书笔法,不要去读史记 ,也要去谈论史记。免得像一群半吊子 ,一群苍蝇在那里嗡嗡嗡 。

  • 2021-06-29 10:56

    颍川荀氏才是最强后盾

    爱情钥匙 回复:
    程,中行,智这三家都出自旬氏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智氏就是荀氏的一支。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荀、智、辅都是氏,无论中行氏还是智氏,似乎都出自荀氏的旁支。。
  • 2021-07-08 10:49

    晋国公室的衰落跟曲沃代晋有直接关系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没有直接关系。。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