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以为,二战结束后,各国军队会暂时松口气,毕竟经历了那么大的杀戮,大家是不是该歇歇了?事实却恰恰相反。二战刚结束,武器研发反而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特别是在轻武器领域,各国都在忙着搞新玩意,新型步枪出现的频率远高于战前。
苏联的 SKS(上)是一支性能优越的步枪,在许多方面可与美国 M14 步枪(下)媲美。
红军在整个战争期间,大部分依靠的是已经服役几十年的莫辛-纳甘 M91/30 步枪,以及改进版的 M1938 和 M1944 卡宾枪。他们还缴获了成千上万的轴心国步枪(最出名的就是德国 Kar 98k),这些武器主要分配给二线部队和游击队。
SKS在二战最后阶段被少量配发
但其实苏联在1930 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半自动步枪了,经过几次尝试(AVS-36 和AVT-40),最终SVT-40被选中服役。SVT-40使用7.62x54mmR 弹药,配备10发可拆卸弹匣,但对于普通士兵来说,这枪太娇贵,不够耐操,它只生产了大约150万支。
1945 年 3 月,美军军械部门在西线战场上缴获并评估的一支 SVT-40
到了1945年5月,当苏军冲进柏林时,战士们手里的主要武器是冲锋枪,比如 PPSh-41和PPS-43。某些部队甚至全员装备冲锋枪,这样打起近战来当然好用,但也有问题——苏军需要更远的射程和更精准的火力,所以他们早在1944年,就开始研发新型半自动步枪,也就是后来的 SKS。
二战期间,苏军士兵与 PPSh-41
1943 年底,德国人推出了一种让苏军眼前一亮的武器——MP43 和 MP44(后来被称为stg“突击步枪”)。这是一种能全自动射击的低成本步枪,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使用了新型 7.92mm“Kurz”中间威力弹,尺寸介于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之间,兼顾了威力和体积,是一次枪弹革命,苏军一看就觉得这事有搞头。
SKS取代了装备固定折叠刺刀的莫辛-纳甘 M44 卡宾枪
苏联决定跟进,很快搞出了自己的 7.62x39mm M43 弹,计划用它更换多种枪弹,包括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和轻机枪。但问题来了,最先用什么枪来适配新子弹?
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 AK-47,但并非如此。设计师谢尔盖·西蒙诺夫(Sergei Simonov)在AK之前已经设计出了一款使用新型弹药的半自动步枪——SKS。
北越军队正在检查一辆被击毁的 M113 装甲运兵车。右侧士兵持有 SKS (或中国 56 式)
西蒙诺夫的 SKS-45 在二战最后几周进行了实战测试,后来进一步优化,并在1949年正式服役。
SKS 配备木质枪托,结实耐用,适合大规模配发。相比传统步枪,SKS 更短、更易操控。它使用 M43 中间威力弹,并配备较长的枪管,200 米外仍能保持良好的精准度。
从越共武器库缴获的中国制造的 56 式步枪(AK-47)和 56 式(SKS)
SKS不能全自动射击,但标配固定式刺刀(平刃或折叠式刺刀)。它的10发固定弹仓可以单发装填,也可以使用桥夹快速装填。整枪重量约 8.5 磅,对于当时的步兵来说是一款不错的武器。但SKS只是过渡产品,因为苏军的最终目标是 AK-4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SKS 步枪迅速成为共产主义阵营的重要武器。除了苏联本土,数百万支 SKS 在中国及多个华约国家生产,包括东德、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总计超过 1500 万支 SKS 被生产出来,并被广泛用于各国军队和民兵。
但SKS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找到真正的归宿。
1956年,中国推出SKS的国产版-56式半自动步枪,它非常适合解放军的作战需求。与 AK-47 相比,中国步兵更喜欢 SKS 的高精度和远射程。顺便一提,中国产AK-47也被称为“56式”,这让外界感觉有点困惑。
译者:老外没有中文“五六半”和“五六冲”的这种短音节简称,英语翻译后容易混淆。口语中,他们大多用sks和Chinese sks 来区分五六半和苏联sks,五六冲则更多被称为type 56。
56 式半自动步枪在中国军队中服役至80年代,后来中国还开发了63 式步枪,这是使用 20 发特制弹匣(与 AK-47 弹匣相似但不能互换),射速约 700 发/分钟的全自动步枪,虽然最终并未广泛采用,但63式展现了中国对SKS的持续优化能力。
在越南战场上最常见的 SKS 是中国 56 式半自动(序列号 900 万以上),其特点是折叠式三棱刺刀
美国军方对SKS 在苏军的出现和消失并未引起太多关注,起初在美军情报中对SKS只是一笔带过。例如,在 1954 年 6 月发布的《远东共产主义武装力量可能使用的装备》一书中(远东军总部军事情报科),并没有专门介绍 SKS,只是在托卡列夫步枪(SVT-40)的介绍页面中提了一句:“该步枪的半自动卡宾枪版本也已被生产。”
东德士兵在柏林边境站岗
这说明,当时北约对 SKS 了解并不多,还没有意识到它的优秀性能,SKS 也并未出现在朝鲜战场。英国和法国军队一直到1956 年 10 月至 11 月的苏伊士危机中,才从埃及军队手中缴获到SKS 。
SKS还出现在了1956 年 10 月至 11 月的匈牙利事件中(这也是 AK-47 首次在战斗中亮相)。从那时起,西方才了解到关于 SKS 更多信息。至于美军,在越南战争初期才首次在战场上缴获了SKS。但和 AK-47相比,SKS 起初并未受到太多关注。
SKS真正引起注意,是因为它的出色性能。美军缴获SKS后发现,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SKS很快成为美军最喜欢的战利品之一。
1966 年 6 月,美军发布了一份参谋部报告,详细记录了25步兵师准将格伦·D·沃克(Glenn D. Walker)在越南所检查的缴获武器,其中包括 SKS 和 AK-47,这标志着SKS在战场上获得了美军的关注,并在此后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赞扬。
一名阿富汗圣战者正在使用 SKS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SKS 甚至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在 1968 年电影《绿色贝雷帽》中(由雷·凯洛格和约翰·韦恩执导),SKS 在武器简报会上亮相。但SKS 并没有真正成为的明星。
在 1971 年出版的《东南亚战斗武器指南》中,SKS 被描述为:
“SKS 在苏联军队中已被淘汰,但仍广泛分布于共产主义阵营和一些中立国家。其主要识别特征包括固定式折叠刺刀、突出式弹仓、高前准星以及顶部安装的导气管。中国版本的 SKS 主要在武器出厂标识上有所不同。后期中国56式半自动步枪配备的是折叠式三棱刺刀,而非早期的平刃(匕首式)刺刀。”
尽管 SKS 在苏联军队中的服役时间较短(1949-1955),但其影响力远超许多同代步枪。它成为中国、东欧和越南等地军队的主力步枪,并在冷战期间广泛装备各国的民兵和游击队。
即便进入 21 世纪,SKS 仍然活跃于世界各地,既有用于军事冲突,也有在民间市场流通。它的坚固性、可靠性以及简易维护,使其成为许多国家仍在使用的经典武器之一。无论是在历史文献中,还是在现代射击场上,SKS 都是一款备受推崇的步枪。
这些中国 56半于1968年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师缴获
仔细比较 SKS 和 M14,会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两款步枪都诞生于二战后的时代,服务于在全球大战中获胜的军队。它们都借鉴了现有技术,并基于成熟的设计进行改进,同时都使用了当时的新型弹药。这两款步枪作为各自军队的主力步枪,服役时间都相对较短。
有人认为,SKS在装备时就已经过时,但事实并非如此。类似的批评也曾针对 M14。这些过于苛刻的评价,忽略了两款步枪研制时所假想的作战环境——它们都非常适合,并未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
1967 年 3 月,在越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师士兵
现实中,M14和SKS 则是在越南的游击战环境中首次交手。
两款武器都表现出色——它们使用的 7.62mm 弹药足以穿透丛林,同时在较远距离仍具备精准度。但当时各国军队已经决定转向下一代步枪,因此 SKS 和 M14 很快被 AK-47 和 M16 替换。它们的木质枪托和钢制结构,也逐渐被折叠金属枪托和聚合物材料所取代。
1968 年 2 月 越南溪山,M14 被用于精确射击
唯一比较特殊的是中国。SKS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长期作为主战步枪服役,前后超过30年。
而在欧洲,M14也比在东南亚服役的时间更长,持 M14 或 SKS 步枪的士兵在柏林墙两侧对峙,随时准备应对冷战可能升级为热战的时刻。幸运的是,这一幕最终并未发生。
北美民间射击爱好者很喜欢购买五六半和M14
如今,你仍然可以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射击场、狩猎场上看到SKS(中国产五六半为主)和M14(Springfield Armory 的M1A 版)并肩射击,这既体现了这些步枪的耐用,也反映了我们正处在后冷战时代。(全文完)
译者后记:
目前在北美民间市场,国产五六半的销量要大于M14,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性价比高。一支中国60-70年代生产的“全枪对号”五六半,售价大约是400多美元(或500-600加币),节假日打折的价格可以低至300多美元或400加币,价格很亲民。
更重要的是,五六半可以使用来自中国的军队库存弹药。大批购买的话,这种“军剩”子弹每发价格只相当于人民币1.5元,远低于市场上其他同口径弹药的价格,让射击成本大大降低。很多北美原住民都使用五六半狩猎,这被认为是在去年加拿大最严厉的禁枪令颁布时,五六半却得以幸免原因之一。2024年全加拿大只有大约三种半自动步枪没有被禁,分别是M1加兰德,五六半和鲁格10/22,都是民间保有量极大的型号。
中国出口到北美的军队剩余762乘39弹,价格便宜但缺点是每次射击后都要擦枪。而且,相比中国产五六半,原苏联SKS因为更好的质量和用料,价格比五六半高出大约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