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缴获欧洲冲锋枪后,我国仿制加借鉴

历史华轴 2025-02-22 15:08:38

1979年我们从越军手中缴获了两种比较少见的冲锋枪:法国MAT49和波兰WZ63。这两种枪都属于体积小巧的类型,非常适合在丛林中近战。而当时解放军仅有一种64式微声冲锋枪,属于特种战装备,并不普及。在当时的我军装备序列中,紧凑小巧的冲锋枪依旧空缺。

缴获了欧洲冲锋枪并测试后,军工部门认为其尺寸小、轻便的特点,从侧面印证了“丛林冲锋枪”这个概念的价值。相关部门认为,有必要让解放军也尽快装备类似武器。

其实,早在1965年我国“丛林冲锋枪”就已经立项,但进展一直比较缓慢,有人说,这是为了援助越南才立项的型号。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丛林冲锋枪”几经波折,起起落落,直到七十年代初,军工部门才拿出一种小巧型冲锋枪的设计。这个型号又经过几次改进,就是后来的79式冲锋枪。

但有一些文章认为,79式冲锋枪的研制,尤其是技战术指标的设定,受到了缴获自越南的两种欧洲冲锋枪的影响。但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漏洞,因为时间对不上。‍‍‍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才打响,但资料显示79式冲锋枪早在1978年就差不多已经定型、80年代初量产并大规模装备,除非这中间有什么尚未披露的信息。否则,如果等缴获后再开始研制79式,这开发的时间线有点不太对。

但不管怎么说,缴获的法国和波兰冲锋枪,肯定是影响了中国紧凑型冲锋枪的思路。因为在79式的一款样枪上,就采用了法国MAT49的折叠钢丝枪托,可见我们的军工部门已经开始在产品上验证外国枪械的优点。至于波兰的wz63,可能更符合需求,因此军工对其直接测绘仿制,随后定型为82式冲锋枪。

可能是因为82冲使用9毫米手枪弹,无法使用我们大量生产的7.62毫米手枪弹,如果部队装备,后勤比较麻烦,因此仅少量配发公安和内卫部门。关于82式冲锋枪的公开资料比较少,为什么仿制,又为什么没有列装,具体原因都不太清楚。如果哪位朋友有可靠的资料推荐,欢迎留言。

82式冲锋枪小巧紧凑,适合车组成员、工兵、特种部队,但也继承了原型枪的缺点:加工困难,成本较高;另外射手也反映,在抵肩精确瞄准射击时,脸部容易被套筒撞伤,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概略瞄准。

至于自研的79式冲锋枪,虽然研发过程比较慢,但装备却很顺利。自从1981年开始量产后,到1984年两山轮战时,79冲锋枪已经大量装备参战侦察部队,其轻巧的外形和灵活的使用方式受到了部队好评。

此后,在79式基础上我们又研制了85式冲锋枪,包括微声型号。

80年代中后期,79式冲锋枪逐渐成为公安的主要武器之一,前后装备使用20多年。直到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勤务需要,79式也开始加装战术附件和皮卡汀尼导轨,再次焕发青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