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11日,美国第五装甲师的一支侦察巡逻队从卢森堡涉水穿越乌尔河(Our River)进入德国。让他们震惊的是,有一部分齐格菲防线(Siegfried Line)竟然被放弃,好像第三帝国已经打开了大门,但这只是错觉。第二天,二战最惨烈的城市战之一——亚琛战役(Battle of Aachen)就打响了。此后,盟军不但要和德国正规军作战,还要应对“人民冲锋队”的疯狂。
年轻的人民冲锋队士兵正在学习如何使用“铁拳”反坦克武器。 图片来源:波兰国家档案馆
这时纳粹已经岌岌可危,战况已经明朗:不管是国防军(Wehrmacht)还是党卫军(Waffen-SS),都无力阻挡西线盟军和东线红军。但纳粹高层仍然抱有幻想,认为只要把老头和少年武装起来,至少能保卫德国本土。
于是,1944年9月25日,希特勒下令成立人民冲锋队(Volkssturm),它由16 至60岁的德国男性组成,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扬言,他们能“凭借坚定的意志,弥补装备劣势”。这句话听起来太耳熟了,无数独裁者在试图让人民替自己殉葬时,都曾道貌岸然地大喊这句口号。
1944年10月16日,二战中最奇特的军事组织之一——人民冲锋队,正式宣布成立,两天后开始征召人员。下面让我们以梅斯人民冲锋队为例,来了解一下这支队伍的细节。
希特勒发布命令后,梅斯(Metz)地区长官舒伯特(Kreisleiter Schubert)下令对该市所有16至60岁的德国籍男性进行登记。
为了筹建人民冲锋队的一个营,地区长官舒伯特向大区长官推荐了退役的一级中尉兰基奇(1st Lieutenant Langkitsch)担任指挥官。兰基奇因残疾被迫退役,当时正在一家书店工作。任命被批准,此后,在梅斯招募和训练人民冲锋队营的任务,便落在了兰基奇的肩上。
东线的人民冲锋队中,青少年士兵数量明显较多。这名少年基本穿着完整的军服,并携带一支 MP40冲锋枪。
登记加入人民冲锋队的人员,都由指挥官面试。应征者必须提交身份文件,还要说明自己目前的工作类型,并接受体检。指挥官根据以上结果挑选适合人员,并可以自行决定最终录取的人数。以下是梅斯人民冲锋队的一些基本情况。
志愿者:非德国公民可以自愿加入人民冲锋队。据战俘报告,93名洛林(Lorraine)人(非德国国籍)主动报名。此外,年龄低于16岁或超过60岁的德国公民也被允许自愿参军。训练:梅斯的人民冲锋队成员在投入战斗前仅接受了一周的训练。教官是指挥官、军需官(后来成为战俘,并提供了全部详细信息)、部分警察以及一些一战老兵。值得注意的是,教官中没有冲锋队或党卫军成员,但大多数人是纳粹党员。“训练周”主要包括:
一周的两个工作日下午进行2小时步枪训练周日进行4小时训练一共只经过8小时的训练后,这些人就被派往附近的桥梁,执行警戒任务。还有一部分人被派去支援维尔腾堡要塞(Fort Wuerttemberg)的防御。在要塞,军官匆忙教授他们手榴弹和“铁拳”的使用方法。机枪由一战老兵操作,因此没有对新兵进行机枪训练。兰基奇指挥官是纳粹党员,但据战俘报告,他之所以被选中,主要是因为具有军事经验。同样,兰基奇在选择连、排、班长时,也优先考虑具备军事或准军事经验的人。四名连长的背景如下:
一名警察巡官(Police Wachtmeister)一名警察助理军官(Police Unterfuehrer)一名陆军预备役军官一名空袭警报员在梅斯的人民冲锋队中,冲锋队和党卫军没有参与,其成员也未接受纳粹政治教育。
武器装备:各连均配备“98型步枪”或意大利、法国造步枪。被派往维尔腾堡要塞的第4连60人,还额外装备了2挺MG42机枪、40枚“铁拳”反坦克武器、125 枚手榴弹。所有武器的弹药储备充足,唯独意大利造步枪弹药不足。战斗力:第一、二连具备一定战斗能力,其成员主要是前警察,基本能熟练操作步枪,纪律性较强。然而,他们的体能耐力不足(平均年龄45岁),且缺乏重武器。被派往维尔腾堡要塞的第四连60人情况更糟,其军事训练和纪律更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日常工作并不涉及武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