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是中华老祖宗“通病”,秦始皇不盲信,这么做,终成千古一帝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12-08 11:04:39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出现了罕见的思想大解放现象。但凡肚子有点墨水、读了几本书的人都梦想着提出一套“独一无二”的治国绝学,并被统治者采纳欣赏,进而推广应用,自己则荣登思想家之鼻祖,从此光宗耀祖、万世流传。

在此想法驱使之下,春秋时期诸多读书人都为了自己思想能够荣登大宝,纷纷敞开了心扉、玩命提出自己的治国思想,代表的有道家、儒家、法家、名家、墨家、农家等,被史学界称之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实际站在今人角度,这算不上百花齐放,因为他们的视野都非常狭小,想法也很简单,理想化成分过高。

不论儒家还是法家,理想化都是中华老祖宗“通病”

由于各家思想创始人都不是治国的实际操作人,而是单凭脑袋臆想出来的理论家,故而考虑问题欠周全,想法单纯理想在所难免。比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只要人人都遵守孝悌忠顺的“德”,并严格按照尊卑之“礼”行事,那么将会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景象。

站在今人的角度,此种做法显然太过单纯了,孝悌忠顺的“德”对于平头百姓或许还能接受,但对于天生有反骨的野心家们,何以能让他们效忠于一个他们认为不如自己的庸主?否则历史上的权臣篡位也就不复存在了。

即便是孔子树立的“至德”榜样周文王,从现今人的角度可以看出:周文王也不是真的效忠于殷商,而是为了不背骂名,搞了一出虚情假意的忠顺戏码,暗地里却密谋筹划推翻殷商江山而自立。为了蒙蔽天下人,周文王搞了一出天命所归的戏码,并在临死前告知儿子周武王: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做这“大逆不道”的篡位之事。

周文王骗的了孔子却骗不了后世权臣曹操和司马昭。二人也是“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沽名钓誉之辈,为了掩盖自己篡夺前朝江山的阴谋,二人借着儒家树立的周文王榜样,纷纷表示要做周文王,要做“至德”之表率,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同时也不禁让人对儒家思想提出了质疑:忠顺之德这么快就土崩瓦解,尊卑之礼还能有约束力吗?

相比于儒家思想对道德的理想化期盼,法家思想务实得多:制定法令,并派官员监督执行。由于法家创始人不完全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反他们认为人存在恶之一面,对于恶之约束,单凭道德教化如同天方夜谭,故而他们主张通过刑罚予以震慑。而实现过程必然离不开执行者督导执行,这便是官吏。

为此,对于民众的治理,如何帮助统治者实现“治人”目标,法家思想创始人提出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指导思想,认为只要法度订立得够细,并且有足够的官吏严格执行,久而久之,自然百姓慑于法之威严,不敢造次,天下也就太平了。

法家思想创始人显然也走了理想化的极端。首先天下事存在很多未知数,皇帝和官吏也不是神人预料得那么准,法度治理得也不可能那么准确,难免出现漏洞和有失偏颇之处。

其次,将秉公执法的希望寄托于各级大大小小官吏之上,这本就是天方夜谭之说法。对于百姓犯法,官吏或许能够秉公执法,但官吏自己犯法呢?所谓“执法犯法”,还能秉公处理吗?其次法家思想将皇帝和官吏、官吏和百姓之间设置了天然的势差,强化相互之间的等级制度,必然纵容了手握特权的官吏对百姓的盘剥压榨。

其次,自古中华大地就是一个人情圣地,良心、正义、有情有义等情感场景往往凌驾于法制之上,如果秉公办案,必然贻人口实,戴上了“冷血动物”、“不知变通”的大帽子,不仅无法被懂得人情世故的官僚队伍所排挤,更会为本家族人所不容,何去何从不言而喻。

务实者秦始皇不盲信,这么做终成千古一帝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各种治国思想都不可避免坠入“理想化”深渊,但因为提出者都不是治国之人,存在荒谬之处也无伤大雅,可这却苦坏了治国君主们。采纳吧可就要为他们的天真埋单,自己则落了个身首异处的结局:徐寿辉、崇祯皇帝的教训不可谓不历历在目。

不采纳吧,每种治国思想后面都跟着一群粉丝,不采纳意味着要开罪于他们,失去民心可是大忌,况且自己短时间内又提不出新的治国思想,只能硬着头皮采纳了。实践证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90%的皇帝都为中华老祖宗“理想化”的治国思想买了单,轻则挨上历史骂名、令人唏嘘不已,重则身首异处、遗臭万年。

在我看来,面对汹涌澎湃的治国思想,唯有秦始皇一人做到了独立不盲信,最终也助推其成为了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

作为法家思想的坚决拥护者,秦始皇对法家思想是极其推崇的,这在秦代刻石文中得到了印证。但是对于法家思想提出的“无为而治”,则没有盲信。

在法家思想创始人看来,只要法度规定得够细,监督执行的官吏安排得够多、相互职责分得够清,那么“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一切规矩法令制定好后,秦始皇的子孙后代只需接受、继承,无须变革,就可以实现“后嗣循业,长承圣治”子子孙孙永为皇帝的目标。

但政治家兼实践家的秦始皇根本不相信法家思想的躺平式治理方式,于是依旧“我行我素”夜以继日处理政事,诸事秦始皇都要事无巨细地亲自过问、决断,他每天给自己订立了阅读奏章的数量,没完成不得休息,为此经常工作到深夜。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曾记载了秦始皇忘我的工作方式: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琅琊石刻记载: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东观刻石记载:“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试听不怠。”

也正是因为秦始皇不盲信法家思想中编制的“无为而治”的理想梦幻,而是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政务和法令,故而没人蒙得了秦始皇,人人都惧怕秦始皇,也促使他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成为千古一帝。

可是等到秦始皇一死,他的儿子胡亥堕入了“无为而治”的理想化圈套,终致七世基业毁于一旦,让人可悲可叹之余不免唏嘘:中华老祖宗治国思想过于“理想化”的通病,导致谁盲信谁倒霉。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