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对发达国家的名号极为执着,一直渴望加入被称为富国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历经多年申请后,韩国成功加入该组织。彼时,OECD的成员国均为欧美发达国家,韩国的加入意味着其金融市场获得了西方资本的认可。
此后,韩国的银行和大型企业能够较为轻松地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取美元贷款。当时的1996年,美元指数处于历史低点,美元数量充裕且成本低廉。
韩国的财阀和银行纷纷大举借入短期外债,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投资活动。
例如,三星动用美元涉足汽车领域,却遭遇失败,亏损严重;
大宇集团拿着美元向前苏联地区扩张,其工厂从东欧一路延伸至中亚,最终投资付诸东流;
起亚则投入巨额资金试图打入美国市场,结果也陷入了严峻的财务困境。
在此需着重指出,韩国对外举借的均为短期债务,而所进行的却是长期投资项目,也就是所谓的“短贷长投”。一旦西方资本停止为这些贷款续期,韩国便会陷入极为艰难的境地。
从1994年至1997年,韩国前30大企业集团的外债规模从439亿美元攀升至1208亿美元,其中外债的60%为短期债务。
1997年初,美联储开启货币紧缩政策,美元借贷难度骤增。大型财团深切感受到债务压力,十五大财阀之一的韩宝集团甚至出现债务违约情况。
1997年5月,索罗斯引领全球上百家对冲基金对泰铢发起做空行动。7月2日,泰国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亚洲金融危机由此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东南亚地区。同年10月,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同时下调韩国国债和企业债的信用评级。
金融风暴最终蔓延至韩国。西方资本迅速撤离,并且停止了对韩国短期贷款的展期操作。由于短期贷款无法续借,韩国只能动用外汇储备来偿还债务。然而,相较于庞大的外债数额,其外汇储备不过是杯水车薪。
韩国民间积极响应,民众纷纷捐献黄金和美元,但仍无法阻挡外汇储备的枯竭。韩元失去外汇储备的支撑后,开始大幅贬值。1997年7月,886韩元可兑换1美元;到了1997年12月,1701韩元才能兑换1美元,韩元在半年时间内贬值幅度高达一倍。
对于韩国企业而言,同样数额的美元债务,如今需要两倍的韩元才能清偿。原本负债累累的韩国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当走投无路的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时,美国收割韩国的最后一步也随之而来。
IMF同意救助韩国,但提出了三个极为苛刻的条件,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要求韩国必须开放金融市场,将外资在韩国银行和企业集团的持股上限从50%提升至100%。处于困境中的韩国根本无力反抗,为了获取IMF的550亿美元贷款,只能无奈签署这一城下之盟。
经此1997年的危机,美国获取了韩国银行和大型财阀的大半股权。韩国第一银行51%的股份被美国新桥投资收购。汉城银行原本计划出售给汇丰银行,然而因英国人过于贪婪,最终交易未能达成。韩国全部商业银行超过1/3的股份被外资掌控,外资一旦控制了银行,也就自然掌控了韩国的经济命脉。
韩国的标志性企业三星电子在1997年后也转变为美资企业。如今,三星电子外资持有的普通股比例高达55%,优先股的持股比例更是惊人地达到89%。三星每年分红的大部分都被外资收入囊中,说三星在为美国人打工毫不为过。
东亚地区大体上都是如此,从事着利润微薄且辛苦的工作,还时常遭受美国的经济收割。这种压抑的经济模式必然会致使年轻人丧失对物质的追求欲望和出人头地的渴望,生育率也必然会持续走低。
债券市场存在两大令人胆寒的情形,一是做空日本国债,二是做多俄罗斯国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央行持续实施降息政策,先是降至零利率,随后进入负利率时代,利率一降再降,日本国债价格几乎呈现单边上涨态势,多年来因做空日债而遭受重创的交易员不计其数,做空日债也因此被称为“寡妇交易”。
而做多俄罗斯国债方面,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出现过三次国债兑付危机,卢布在同一时期也经历了三次大幅贬值,其中最为夸张的是在1990年至1995年期间,卢布贬值幅度超过2000倍。
债务兑付困难,再加上卢布的持续贬值,这就使得做多俄罗斯国债往往以巨额亏损收场。1995年,日本央行的基准利率为0.5%,而同期俄罗斯国债收益率接近20%,日债与俄债之间的息差极为显著。这意味着只要从日本借入日元,然后兑换成卢布投资于俄罗斯国债市场,便能轻松获利。
从1995年起,美国对冲基金大规模做空日债,同时做多俄债,大肆掠夺俄罗斯的财富。然而,这种好日子仅仅维持了两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至俄罗斯。
1998年8月17日,在香港金融保卫战的决战关键时刻,叶利钦政府突然宣布俄罗斯国债对内违约,对外暂停付息。西方资本对此毫无防备,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因在俄债上的风险敞口巨大,直接宣告破产。
金融风险通过对冲基金迅速传导至美国金融体系内部。由于无法确定谁会成为下一个长期资本,美国银行纷纷收紧银根,停止向对冲基金提供资金。由于流动性收紧,融资成本急剧飙升,索罗斯等一众金融大鳄被迫平掉做空东南亚的头寸。亚洲金融市场压力陡然减轻,香港银行间市场的港币拆借利率回落,恒生指数回升。
1998年8月底,历时一年多的香港金融保卫战在俄债危机爆发后,竟然神奇地落下帷幕。俄债违约的影响极为深远,一方面,它间接拯救了深陷危机的东南亚各国;另一方面,它也给俄罗斯的国家信用带来了沉重打击,自此之后,外资再也不敢轻易涉足俄罗斯投资领域。
那么,家大业大的俄罗斯为何会出现国债违约呢?俄债违约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前苏联遗留的包袱过于沉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仅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资产,同时也背负了巨额债务,其中内债约1万亿卢布,外债约1200亿美元。
其二,休克疗法耗尽了俄罗斯的国力。1992年,叶利钦在国内大力推行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经济崩溃,国内生产总值在极短时间内缩水40%。休克疗法掏空了俄罗斯的家底,这实际上是俄债违约的根本原因。
那么,休克疗法究竟是什么?叶利钦又为何要大力推行休克疗法呢?
1985年,由于经济政策连续失误,南美小国玻利维亚通货膨胀率急剧飙升,一度高达24000%。为拯救经济,玻利维亚政府聘请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担任经济顾问。萨克斯被誉为“休克疗法之父”,他将玻利维亚作为试验田,大胆尝试自己创立的这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
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仅仅推行了一周,该国飞涨的物价便神奇般地趋于稳定。一年之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以下,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实现了多年来的首次正增长。
1989年,萨克斯又被波兰政府聘为经济顾问,在其指导下,前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同样迅速稳定了物价,并顺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萨克斯
当时,苏联刚刚解体,刚刚独立的俄罗斯正饱受高通货膨胀之苦。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和波兰的连续成功,不仅为萨克斯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使得这套神奇的疗法进入了俄罗斯高层的视野。
俄罗斯经济长期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即重工业过度发达,而轻工业极度落后。由于民用物资匮乏,在1991年刚独立时,俄罗斯食品价格暴涨1500%,所有商店门前都排起了抢购生活物资的长队。物价飞涨,经济停滞不前。叶利钦政府对此束手无策,迫切需要一位总设计师来主导国内的经济改革。
1991年10月28日,叶利钦在全国第五次人代会上正式宣布对俄罗斯经济实施休克疗法。他将当时年仅35岁、深受西方经济学影响的叶戈尔·盖达尔提拔为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同时聘请大名鼎鼎的杰弗里·萨克斯担任经济顾问。在盖达尔和萨克斯的共同主导下,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全面推行。
休克疗法实际上就是一次性将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在实施休克疗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计划经济的基础是公有制,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包括土地、工厂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均归国家所有。以生产面包为例,农民会依据国家的行政指令种植小麦,按照行政指令将小麦交付给指定的面包厂,面包厂再依照行政指令生产面包,并将面包分配给民众。
由于土地和面包厂都归国家所有,所有资源都在一个庞大的国有体系内部流转,因此商品无需定价,小麦交付和面包分配过程也无需货币交易。农场和面包厂也无需核算利润。
然而,市场经济则截然不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和面包厂归私人所有。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农民和企业主都会自主决策、自主生产。农民会根据粮食价格的高低决定种植小麦还是玉米,面包厂会依据面包价格来确定面包的生产数量。
由此可见,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指令分配资源,而市场经济则凭借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分配资源。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是否具备完善的价格体系,二是财产是私有还是公有。
若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完成两件事,一是放开物价管制,二是推进私有化改革。而这两项恰恰是休克疗法的核心内容。
改革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循序渐进、摸索前行的渐进式改革,另一种则是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困境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俄罗斯当局没有选择循序渐进的改革路径,而是妄图一步到位地完成经济体制转型。休克疗法的第一步是全面放开物价。
按照萨克斯的理论,物价在放开后会经历一段短暂的暴涨,但上涨的物价一方面会抑制居民消费,另一方面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随着需求萎缩而供给增加,物价在上涨一段时间后便会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
1992年1月2日,俄罗斯政府采纳了萨克斯的建议,一次性放开了全国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物价放开后,俄罗斯的物价犹如脱缰之马,一路狂飙,根本无法遏制。在休克疗法实施半年后,俄罗斯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了14倍。
由于生产成本急剧增加,俄罗斯众多企业亏损加剧,不仅无力扩大生产,反而纷纷缩减产能,俄罗斯的整个经济体系陷入了物价上涨、供给下降的恶性循环。物价越调越高,国内民众怨声载道,叶利钦政府焦头烂额。
为了稳定物价,萨克斯又向叶利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即休克疗法的第二步,通过财政与货币双紧缩政策来降低社会总需求。萨克斯认为,俄罗斯物价失控的根源在于总需求过于旺盛,只要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大幅削减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供需就能重新达到平衡,物价也就能再次稳定。
但不幸的是,这又是一套看似有理,实则执行起来错误百出的理论。所有物价上涨都是因为商品供不应求,这一点没错。但进一步分析,商品供不应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供给侧,商品生产数量过少;二是在需求侧,民众需求过大。俄罗斯民众生活困苦,国内物价飞涨,显然不是因为民众需求过多,而是因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
俄罗斯的问题出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要解决俄罗斯通货膨胀率爆表的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在供给侧发力,促使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商品供给。然而,萨克斯提出的方案却背道而驰。
在休克疗法的第二阶段,俄罗斯央行大幅加息,同时俄罗斯财政部不断提高增值税,并取消了对企业的各种补贴。由于利息和税收负担加重,俄罗斯企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商品供应短缺。
俄罗斯的高通货膨胀不仅未能得到控制,反而愈发严重,到当年年底,俄罗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已经飙升至惊人的2510%。卢布也彻底失去价值。休克疗法的前两步已经使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但休克疗法最为关键的第三步——国企私有化改革,却养肥了俄罗斯的财阀寡头和政府官员。可以说,正是这一私有化改革,彻底断送了俄罗斯的发展国运。【文本来源@春阳笔记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