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多米诺骨牌”效应:财政困局怎么解决?有哪些影响?

围炉话今朝 2024-12-22 09:54:43

财政,这一关键要素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公务员和老师的薪酬待遇,到地方企业的税收福利,再到个人居民的福利补贴以及当地公共设施建设,无一不需要财政的有力支持。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财政似乎一直处于一种相对缺钱的状态,尤其是地方财政。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全国普遍贫困导致财政余粮不足,这尚在情理之中。可是,改革开放至今,历经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为何财政依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今天来深入探究财政在这些年的变化,同时分析这些变化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将会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国家就如同一个庞大的企业,也有着自己的 “财务报表”。

财政,本质上是一国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选择某种形式获取一部分国民收入而实施的分配行为。

简单来说,国家这个 “大企业” 也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国企、央企的收入,税收、国债收入,以及一些罚款、过路费、机关服务费等公共服务收费。

支出方面,则主要涵盖给公务员等人发放工资、国防建设、医院和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抗震救灾、社会福利发放等诸多领域。

了解了财政的这些利益关系,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一些事件和政策。

地方财政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一项当属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收入并不仅仅局限于土地出让金,还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与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

以 2021 年为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中来自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的收入高达 17515 亿元,其中契税 7428 亿元,土地增值税 6896 亿元,耕地占用税 1065 亿元,城镇土地使用税 2126 亿元。

若再加上 870511 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土地财政的总规模实际上达到了 104566 亿元。这也就意味着,除了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来源于土地财政。

如今,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地方政府比任何人都着急。

他们纷纷出台众多政策来促进刚需购房,为一些房企提供贷款,督促银行降低房贷利率等等。

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房地产相关产业对当今中国的影响依然巨大。也正因为如此紧密的 “裙带关系”,在过去的许多年里,那些房企才敢肆无忌惮地加杠杆,敢去赌地方政府不会放弃中国房地产。

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时至今日仍然无法完全舍弃房地产。

不过,这些房企没有料到的是,对于政府来说,房地产固然重要,但某些房企是可以被放弃的。

房地产走到如今这般境地,与土地财政紧密相关。

而这种模式之所以能一直延续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90 年代的分税制。

当时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收入占比过低,但地方又渴望建设发展,所以只能通过卖地来获取收入,再用这些收入去推动发展。

但实际上,分税制只是一个规则,真正促使政府卖地的根本原因是政绩考核。早年的政绩考核主要以GDP论英雄,想要提升GDP就必须进行投资建设、大力发展。

所以政府选择通过卖地、大量发行城投债等债券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进而进行建设发展,这样一来,一切就变得有逻辑可循了。

近些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出现了几项重要变化。

一个是不再单纯以 GDP 论成败(但 GDP 仍然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有改变但未完全改变,仍在改革的道路上)。

同时,对地方债务等问题实行官员终身问责制,即这个项目是你负责的,将来出了问题,即使你退休了也会被处罚。

再者,地方发债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专项债,中央直接规定这笔钱的用途,建水坝的就只能用于建水坝,铺路的就只能用于铺路。

地方政府再想把钱挪去搞房地产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

总结来看,土地财政到了今天仍然是财政收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这是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但我们也看到政府从很多年前就已经察觉到问题,并开始逐步改进。

然而,如果此时你就开始盲目乐观,那还为时尚早。

如果你是老师、公务员,或者从事与政府打交道的企业工作,再或者与地方财政有一定关联的人员,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待遇开始下降,福利补贴开始延迟发放,或者发放条件变得更加苛刻。

这种变化基本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 2022 年最为明显。2022 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相较 2021 年减少 2 万亿元,同时这一年我国还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税收收入增速为负的 3.5%。

财政赤字实际收支差也大于预算。从这些宏观数据可以看出,财政在这两年确实不太好过。

不过我国的情况往往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任何一个事情既要从整体上看,也要分地方来看。

从地方财政厅的公开数据可以得知,全国多个省份中并非全都表现不佳,吉林、西藏、云南排在了末尾。2022 年有 22 个省市财政自给率不足 50%,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

9 个省市区财政自给率高于 50%,主要是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浙江、江苏、山西、山东和福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由于这些地方的财政状况较好,所以在人才补贴和政策上更加敢花钱。

比如前两年过年时,只有这些地方的政府能够拿出钱来给留在当地的打工人发放千元补贴红包。

由于历史政策和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同地区的人被分隔开来。一些财政富裕的地方对企业和人才的待遇更好,公共服务也更优秀,这样人才就更愿意前往,从而创造更多的 GDP 和税收,形成正向循环。

反之则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财政问题并非全国性问题,同理,当下的人口问题等也不是全国性问题,人才往往会趋向于正向循环的地方,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土地财政问题十分棘手,虽然目前无法立刻改变,但改变是必然趋势且已经在发生。因为土地总有卖不动的一天,房地产也总有低迷的时候,所以土地财政需要被慢慢替代。

我们大体可以预见几种情况的发生。

第一种情况是地方政府会继续在土地上想办法,比如盘活存量城市低效用地,部分用于住宅开发,建设保障型住房。

这样政府既能卖地,又能促进经济发展,还能获得保障性住房的收入,同时给居民优惠价格,解决居民居住问题。盘活现存土地,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农村集体用地,都是地方政府短期最有效的方式。

第二种情况是新增税种,目前被提及较多的是征收房产税。

但房产税的预期一旦大面积形成,会给当前楼市销售带来巨大压力,所以政府选择暂缓,不过其实施的概率非常大。

从上海等地的试点来看,房产税税率基本上在 0.4%-0.6% 之间。理论上,地方政府利用房产税收入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纳税人也因道路、学校、医院、治安等改善而使房产升值,形成良性循环。

但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房产税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在中国,房产税的征收目前也存在一些争议,所以此事目前下定义还为时过早。

第三种情况是利用好通货膨胀和债务转移。

通货膨胀可以稀释价格和债务,债务转移则可以通过借钱来解决问题。就像企业缺钱时会扩大营收、融资或减少支出、裁员缩编一样,国家财政也有类似的应对方式。

财政与公务员和教师的收入息息相关,土地财政问题虽然影响广泛但最终也会被解决。

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在分税制之前财政也十分吃紧,但最终都走了过来。

就如同一个城市的供电线路,出现问题需要及时抢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希望自己不在故障线路上。

文本内容源自@老丁是个生意人的视频内容

0 阅读:5

围炉话今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