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你不知道!北京比肩敦煌莫高窟顶级国宝,被日本人炸得稀巴烂

小题然行迹 2025-02-26 10:39:07

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180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北京的共有18处。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的云居寺塔及石经便是其中之一。

云居寺塔及石经的历史文化价值究竟有多高呢?国际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评价道:“云居寺是’北京的敦煌’,敦煌是‘甘肃的云居寺’。两者皆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

在此之前,北周武帝宇文邕为实现江山一统的宏图霸业,发起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短短数年之间,国境之内寺庙均被充公收为国有,佛像悉数捣毁,500余万僧侣道士均被勒令还俗。

在古代,每当日益兴盛的佛教遇到开疆扩土的君主时,便容易招致灭顶之灾。

历史上最轰烈的灭佛运动当属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分别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周世宗灭佛,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

云居寺隋代千佛碑

尤其是唐武宗会昌五年的灭佛运动,也是导致中国现存木构建筑没有早于唐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亲眼目睹“佛教法难,周武之厄”惨相的高僧静琬内心中,“末法时代”到来的紧迫感日益强烈。

为应对末法时代的“山从水火,此方无坏”,到隋炀帝大业年间,他便利用房山白带山的洞穴,开始磨石刻经。

这一刻,就是几十年。刻完一个洞,即予封闭,共计9个藏经洞。

藏经地宫

在组织刻经的同时,静琬四处化缘,在王公贵族、民众的鼎力支持下,建起寺院,因寺周常有云雾缭绕,故名云居寺。

在之后的上千年间,静琬和他的弟子以及继任者,一代又一代僧侣,刊刻石经多达4000余部,封存于白带山中。

云居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山上山下发展成两座寺院,山上的称云居寺上寺,山下的称云居寺下寺。

因为藏有石经,白带山后来也被人们称作石经山。雕刻于隋至明代跨越千年的石经,堪称“国之重宝”、“石经长城”,使云居寺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琬公塔

100年前的1924年3月,有传闻日本文物窃贼准备用炸药炸开雷音洞窃取石经,大总统曹锟命令时任京兆尹的刘梦庚抓紧行动,保护石经。

官方原本计划将镶在石壁上的石经取下运进城保管,但是在士兵凿取石经时,造成破坏。同时,作者心艮在《图画周刊》发文指责当局“佯言保存,实则售卖(闻每方估价千元)”。于是,在刘彦等议员的抗议下,曹锟又下令:将石经运回雷音洞,重新镶在石壁上。

云居寺辽塔和唐塔(右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华北大地遍地狼烟、生灵涂炭。

1938年冬,因奸细报告云居寺内有老便、八路军,日军派出轰炸机对云居寺轮番狂轰滥炸,千年古寺被夷为平地,只残存一对石狮、几座古塔和一处残破的山门。

云居寺现存珍贵文物中,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当属北塔旁四座唐塔中,西北角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的景云塔,它也是北京最古老的唐塔。景云塔塔基佛龛保存有浮雕佛像,塔和造像代表了唐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

云居寺“三绝”四宝包括:

三绝,数量为世界之最的石经、《清藏乾隆版大藏经》木板经、纸本舌血真经《大方广佛华严经》;

四宝,佛舍利、明代造像毗卢遮那佛、清乾隆年间铸造的铜钟和古塔(7座唐塔、5座辽塔、3座清代覆钵塔)。

0 阅读:1

小题然行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