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璨若星河,遍地的文物古建一辈子都看不完。
清末至民国近百年间,中华大地被欧美列强的洋枪利炮攻破之后,各国探险家纷纷深入内陆腹地探宝,将数不胜数的珍贵文物通过盗窃、购买等方式掠走,被西方各国的私人藏家和博物馆视若珍宝。时至今日,文物盗卖现象仍时有发生。
中国究竟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据中国文物学会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多万件之多。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目前世界各国的博物馆,藏有约160余万件中国文物。
最近的几十年,中国也在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追回流散于世界各地的国宝文物。截至2025年,中国已成功追回超过15万件流失文物。这些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你一定要多认识一下他们。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十二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水龙头,铸造于清乾隆年间,采用精炼合金铜铸造,工艺精湛,融合中西艺术风格。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十二兽首开始流失海外。
截至2020年12月,已有牛首(保利艺术博物馆)、猴首(保利艺术博物馆)、虎首(保利艺术博物馆)、猪首(保利艺术博物馆)、鼠首(中国国家博物馆)、兔首(中国国家博物馆)、马首(圆明园管理处)、龙首(台湾)在内的八尊兽首铜像通过不同的方式回归祖国,剩余蛇首、羊首、鸡首、狗首四尊兽首仍下落不明。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遗失,象征近代中国被掠夺的历史。其回归,标志着民族耻辱的洗刷与文化自信的增强,被誉为“国运的见证”。

⭐️商周青铜器皿方罍(léi)
皿方罍因器口铭文为“皿而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民国八年(1919年)出土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漆河镇。
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被誉为“方罍之王”,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1930年,皿方罍器身辗转落入日本藏家浅野梅吉之手,后转由日本藏家新田栋一收藏。器盖则留在国内。
2001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皿方罍器身,最终由一位法国买家以924万美元拍得,创下当时中国青铜艺术品拍卖价格纪录。
2014年,纽约佳士得再次拍卖皿方罍器身,中国各界代表组团赴纽约进行洽购,经过艰苦谈判于3月19日达成洽购协议,皿方罍器身回国,与器盖完成合体,永久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系春秋早期曾国贵族青铜器群,包括鼎、簋、壶等8件。铭文记录曾国的政治与礼仪制度,为考古发现所未见,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曾国宗法世系以及青铜器断代与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学者经过锈蚀产物分析与锈蚀层性状的观察等,可判断其为近年来被盗掘出土。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流失日本多年。2019年在日本拍卖前,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紧急追索,持有人主动上交,回归中国,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系首次通过“法律+外交”组合拳实现回归的国宝。

⭐️商代青铜鼎:子龙鼎
子龙鼎是现存最大商代青铜圆鼎,高1.03米,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推测为商王室祭祀重器。
子龙鼎的出现,填补了商代大型青铜鼎空白,为研究商周礼制与青铜铸造技术提供重要依据
据传,子龙鼎系1920年代出土于河南省辉县,后流入日本,2005年于日本发现,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丰邢叔簋
丰邢叔簋于1978年出土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一处西周晚期青铜器窖藏,1984年11月被盗,流失海外。
2024年1月,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被盗流失的西周丰邢叔簋,结束其40年海外漂泊经历。

此簋内底铸有铭文3行18字(含重文2个)“丰邢叔作伯姬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书法艺术精湛。丰邢叔簋铭文记载邢国与周王室关系,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丰邢叔簋目前收藏在国家文物局。

⭐️宋代米芾书法:《研山铭》
《研山铭》是米芾仅存的三件大字作品之一,风格狂放奇崛,卷末附手绘研山图。
《研山铭》创作后,先后被北宋、南宋宫廷收藏,后被丞相贾似道收藏,清中期被成都知府于腾收藏,近代流落日本。
2002年12月6日,《研山铭》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马未都以2999万人民币定向竞拍购回,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处直墓浮雕
王处直,唐朝至五代时期将领,义武军节度使,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1年)被养子王都发动兵变、囚禁而死,死后厚葬。
王处直墓浮雕是一对精美的石刻雕像,原本位于王处直墓甬道两侧,1994年被盗,运至香港。其中一件(凤踏犀牛)2000年出现在佳士得美国纽约拍卖会上,经中国政府交涉,最终归还中国。
另一件(盘龙踏鹿)则由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捐献给中国。
如今,两件国宝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块在B1层古代中国展区,另一个在北区二楼曲阳石雕展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