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故宫博物院游览的朋友都知道,故宫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数不胜数。
在故宫珍宝馆中,展览有一件看似小巧却珍贵无比的文物,且历史意义非凡,这就是田黄三联玺。

田黄三联玺不但是乾隆皇帝的挚爱,更是之后历代帝王代代相传的重要物件。
末代皇帝溥仪,在清朝灭亡、被迫离开故宫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将其随身珍藏。
即便是为情势所迫倒买了大量祖传珍宝,这件田黄三联玺他是一时一刻也不敢大意,甚至将其缝进自己的棉衣里,成了溥仪的“贴身护身符”。
为什么皇家珍宝数不胜数,唯独它那么格外受重视呢?
它的故事,还要从一块稀世奇石说起。

产自福建省福州市东北部寿山的田黄石,因长期被溪水浸润,质地温润凝腻,素有“石中之帝”的美誉,故而在明清两朝被列为宫廷贡品。且其黄色更与“皇”字谐音,成为帝王专属的象征,别人也不敢用。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天梦到玉皇大帝赐予他一块黄色宝石。
醒来后,恰好有地方官员进献寿山田黄原石,乾隆皇帝龙颜大悦,认定此为“天赐祥瑞”,遂命宫廷匠人将其雕刻成三联玺。

这田黄石软如凝脂,要在其上镂空雕出环环相扣的活动链条,殊为不易,一不小心便会导致链断石毁。
工匠凭借高超的链雕工艺,最终纯凭手工完成,堪称巧夺天工。
田黄三联玺的链条环环相扣、灵活自如,且无任何黏合痕迹,展现了清代宫廷匠人的极致高超的技艺,工艺至今令人称奇。

三枚印章上分别刻有:
“乾隆宸翰”(象征帝王御笔)、“乐天”(取自《周易》,寓意顺应天道)、“惟精惟一”(出自《尚书》,体现乾隆“精益求精”的治国理念。)
据说,乾隆皇帝对田黄三联玺甚是喜爱,形影不离,睡觉时都要放在枕头旁。
然而,世界大势浩浩荡荡,王朝更迭无可避免。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开始颠沛流离的后半生。
此后26年间,无论流亡天津、伪满称帝,还是被苏联红军俘获成为阶下囚,溥仪始终将这款田黄三联玺随身携带,将其缝进棉衣里。尽管他被迫舍弃的珍宝有许多,唯独这一件被他格外重视。

据溥仪自述,在苏联期间,为自保他被迫献出大量珠宝,却将田黄三联玺藏于皮箱夹层,躲过搜查。
解放后,溥仪为表接受劳动人民改造之决心,主动上交田黄三联玺,使其结束了长达半世纪的漂泊,最终回归故宫,成为亿万游客必赏的国宝。

从乾隆盛世到清朝覆灭、溥仪流亡,一百多年里,田黄三联玺见证了清王朝由鼎盛走向崩塌的全过程。
它既是皇家奢靡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近代中国波澜壮阔历史的动荡证。其历史价值,远超珍贵材质与高超的工艺本身。
正如溥仪在自传中真情告白:“它是我前半生的影子,也是清朝最后的体面。”
1997年,田黄三联玺被印制成邮票全球发行,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