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想跟您商量个事。”儿子吞吞吐吐的样子,让我心头一紧,像有什么东西轻轻地撞了一下。
我擦干手,走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下,“怎么了孩子?有话直说。”
“我……我找到我的亲生父母了。”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猛地投入我平静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我手中的茶杯晃了一下,滚烫的茶水溅到手背上,我却浑然不觉。六十五年的人生,风风雨雨都经历过了,可此刻,我却感觉喉咙一阵哽咽。
“怎么找到的?”我努力控制着语气,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就像在问今天天气怎么样一样。
“通过DNA数据库比对。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开始找了,只是……一直没敢告诉您和爸。”
我和老伴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能读懂对方眼中的复杂情绪。二十八年前,我们从福利院把这个五岁的男孩抱回家,小小的他,脏兮兮的小脸蛋上写满了不安,从那一刻起,他就成了我们的心头肉,我们的命根子。如今,他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就像放飞的风筝,找到了属于它的天空,我们纵有不舍,又怎能阻拦?
“他们……他们现在在哪里?”我的声音有些颤抖,像是秋风中摇曳的树叶。
“在农村。”儿子顿了顿,继续说道,“说起来也是命运弄人,我小时候是姐姐带我去看戏,不小心走丢的。”
听着儿子讲述他寻亲的经过,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着。原来,他们家还有一个女儿,比儿子大五岁。造化弄人,那个女孩在生下孩子一年后就因病去世了。我仿佛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紧紧抱着她的孩子,眼中充满了不舍和眷恋。而我的儿子,却在懵懂的年纪失去了姐姐,也失去了父母的疼爱。
“妈,您别担心,不管怎样,您和爸永远是我最亲的人。”儿子握住我的手,他的手温暖而有力,像是在给我力量。
我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去见见也好,毕竟是你的亲生父母。”这句话,我说得轻松,可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都有。
接下来的日子,儿子每周都来看我们,陪我们聊天,吃饭,就像往常一样。可是,我却能感觉到他眉宇间的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愁绪,像一片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直到有一天,我在菜市场买菜,遇到了老邻居王叔。他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老刘啊,你家小强真是个孝顺孩子!一口气买了*两*套对门的房子,还找我儿子去装修呢!啧啧,这孝心,现在可不多见喽!”
我愣住了,“两套……对门的房子?”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大大的问号。
“是啊,你不知道吗?装修都快完工了!”王叔一脸的羡慕。
回到家,我的心怎么也静不下来。两套对门的房子?是给谁准备的?我和老伴?还是他那对素未谋面的亲生父母?各种猜测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我,让我喘不过气来。
过了几天,儿子提着两条新鲜的鱼来了,说是特意从市场上买的。
“妈,我想把我亲生父母接过来住一段时间。”儿子低着头,像是鼓足了勇气才说出这句话。
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像坠入冰冷的深渊。原来,那两套房子真的是给他们准备的。我仿佛看到自己亲手把儿子推向了别人,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涌上心头。
老伴看我脸色不好,安慰我说:“别想太多了,儿子现在对我们也很好啊。”
我知道老伴是想让我宽心,可是我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我们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如今他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我们就像完成任务一样,要退出他的生活了吗?
直到那天,儿子在饭店订了一桌酒席,把我们和他的亲生父母都请来了。我的心忐忑不安,像揣着一只小兔子,怦怦乱跳。
“爸,妈,我有一件事要告诉你们。”儿子站起身,端起酒杯,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买了两套对门的房子,一套给您和爸住,一套我们一家三口住,我想和你们住得更近一些,方便照顾你们。”
我和老伴都愣住了,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动不动。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仿佛看到二十八年前,那个瘦弱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叫我们“爸爸妈妈”。
“那你亲生父母……”老伴哽咽着问道。
“他们会住在我现在的房子里。”儿子解释道,“这么多年没见,生活习惯差异太大,住得太近反而不方便。能在一个城市,彼此有个照应就很好。”
原来,我们都错怪他了。他不仅没有忘记我们的养育之恩,反而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他就像一个娴熟的织布工,用爱和责任,编织着两份亲情,让它们和谐共存。
搬进新房那天,儿子抱着他的小儿子,站在走廊上笑着说:“妈,以后您想见孙子,只要推开门就行了。”
我望着对门那扇一模一样的门,心中百感交集。爱,从来就不是一道单选题,它可以像这两扇门一样,通向不同的方向,却都源于同一颗感恩的心。
老伴常说,我们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收养了这个儿子。而我觉得,最大的幸福不是收养了他,而是看着他长大成人,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人。
我们给了他一个家,教会他爱与责任;而现在,他用同样的方式回报我们,让我们明白:血缘之外,还有一种更深的羁绊,叫做相互的牵挂,叫做彼此的感恩。就像一棵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无论风雨如何,都能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