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的后人如今何在

历史海大富 2025-04-08 02:10:15

田埂上走出的实干家**

说起华国锋在湖南那十八年,很多事儿都让人印象深刻,但要论起他那股子干劲儿和解决难题的本事,就不能不提1964年他挑大梁担任韶山灌区工程总指挥那段日子。要在复杂的地理条件下修那么大个灌溉工程,本身就不容易。更要命的是,工程进行到关键时刻,偏偏遇上了一处大面积的塌方险情。按照常规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最稳妥也最省事的法子,可能就是绕着走,重新规划一条线路避开这个塌方区。

可华国锋偏不这么想。他仔细勘察了现场,又和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硬是琢磨出个新法子。他决定不绕道,就在这塌方的地方迎难而上,搞了个“双层钢筋混凝土壁”的方案。这在当时可是个挺大胆的想法,相当于给隧洞穿上两层“钢筋铁甲”,直接加固塌方段,硬是从险境中开出一条路来。更实在的是,直接把原来估摸着得花一个亿的大工程,硬生生给压到了四千万就拿下了。

工地上一下子就汇集了十万建设大军。这些人很多都是附近的农民,自带干粮,背着铺盖卷就来了。没有挖掘机,就用铁锹挖,用锄头刨;没有运输车,就靠一根根扁担和箩筐,硬是用肩膀挑。尘土飞扬的工地上,人头攒动,号子声此起彼伏。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劲,硬是靠着这最原始的办法,肩挑手提,把总量高达三千八百万立方米的土石方给搬走了。

就是在这样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在田埂地头,华国锋被毛主席看到了。那时候的华国锋,跟工地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没啥两样,整天在工地摸爬滚打,脸上晒得黝黑黝黑的,裤腿上总是沾满了泥巴浆水。

也正是这副朴实无华、深入基层的样子,给毛主席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主席看在眼里,评价他是“沉得下去”的干部。这评价,可以说非常精准地概括了华国锋在主持韶山灌区工程时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家本色。

风云变幻后的转身

在湖南那段扎实的基层工作之后,时间来到了1971年初。这时候,一纸调令下来,华国锋离开了奋斗了多年的三湘四水,来到了首都北京,进入中央工作。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工作环境和肩上的担子都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他被任命为国务院业务组的副组长。这个“国务院业务组”啊,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实际上承担着很多重要的政府日常管理职能,是个实权部门。能进入这个核心圈子,并且担任副职,说明中央对他在地方的工作是认可的,对他寄予了厚望。

到了国务院,华国锋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成为了周恩来总理身边一位重要的助手。那会儿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阶段,各种思潮交织,尤其是极左的那一套东西,给国家建设造成了不少干扰。

周总理当时殚精竭虑地维持着国家的运转,试图在各种困难中推动工作往前走。华国锋来了之后,就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投入到了具体的工作中去。他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协助周总理,想方设法地去纠正当时社会上、经济工作中那些过“左”的做法。

同时,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也是摆在面前的紧迫任务。经历了之前的动荡,很多地方的生产秩序受到了影响,物资供应紧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面临不少困难。华国锋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上面。比如,怎么保障市场上的基本生活用品不断供?老百姓买东西的物价怎么能稳住,不至于波动太大影响人心?这些都是非常具体、非常实在,但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跟着周总理一起,研究政策,部署工作,做了大量细致的协调和落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后,华国锋的职务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调整。到了1980年9月,根据中央的决定,他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这个职务了。紧接着,时间来到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这次重要的会议上,他又主动提出,辞去了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这两个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不过,他并没有完全离开领导岗位。在那之后,他继续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参与中央的领导工作,一直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

儿女们各自的人生路

与一些人可能设想的不同,华国锋的四个子女——苏华、苏斌、苏玲、苏莉,并没有因为父亲曾身居高位而选择截然不同的人生捷径。相反,他们似乎都继承了父亲那种脚踏实地的品格,在各自选择的领域里默默耕耘,过着相对普通、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平凡的生活。

大儿子苏华的人生,与共和国的蓝天事业紧密相连。他将大半生的时光奉献给了空军系统,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关于他在空军的具体职务和经历,公开的资料着墨不多,但这半生的军旅生涯本身就意味着纪律、奉献和专业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并没有利用任何可能的“资源”去寻求更好的物质条件。

他依然选择住在单位早年分配的那套老房子里,过着和许多普通退休军人一样的生活。街坊邻居们来来往往,很少有人会将这位看起来温和、普通的退休老先生,与曾经的国家领导人联系在一起。

二儿子苏斌的人生轨迹则显得更加多元和富有时代特色。他最初的起点也是在部队,在北京卫戍区服役。这同样是一段光荣的经历,卫戍区的职责意味着忠诚和责任。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苏斌也做出了人生的重要转向,离开了军营,投身到了商海之中。

他涉足的领域包括了那个年代非常热门的房地产和能源投资。这无疑需要敏锐的商业眼光和敢闯敢干的勇气。在商界的具体成就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段经历本身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人的选择——从相对稳定的体制内走向更具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市场。而到了晚年,苏斌的人生再次转向,他将精力投入到了公益基金领域。

大女儿苏玲的职业生涯同样与蓝天结缘,不过她服务的领域是民用航空系统。她的成长路径非常清晰,是从最基层一步步做起来的,这在任何行业都需要付出扎实的努力和汗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她最终成长为单位的工会主席。工会工作需要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为职工服务的心,这本身就是一种贴近群众、处理实际事务的工作。

2008年,苏玲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这让她有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来反映民意、建言献策。值得一提的是,她提交的一份关于食品安全的提案,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她的这份提案,汇集了基层调研和思考,对后来相关行业规范的制定和完善,都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积极影响。

最小的女儿苏莉,她的人生轨迹与父亲晚年的生活贴得最近。在华国锋退出主要领导岗位、回归家庭生活后,苏莉承担起了生活秘书的角色。对于年事已高、身体可能还有些病痛的老人来说,身边有亲人的贴心陪伴是最大的慰藉。

苏莉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处理日常事务,成为了父亲晚年最温暖的依靠。她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直到2008年那个夏天。

葡萄架下的晚年与归根

当昔日的风云散去,华国锋在北京城里那个安静的小院中,开启了他晚年生活的篇章。他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了侍弄院子里的葡萄上,这几乎成了他退休后的“新事业”。通过学习和实践嫁接技术,竟然培育出了足足四十多个不同的葡萄品种。

这份田园乐趣中,最温馨的画面常常与他的孙女华洁贞有关。这个名字是老爷子亲自取的,寄寓着“玉洁松贞”的美好期望,希望孙女能拥有像玉石一样纯洁、像松柏一样坚贞的品格。在葡萄成熟的季节,看着孙女在架下玩耍,或者摘下一颗饱满的葡萄放进嘴里,然后眯起眼睛满足地说“可好吃了”的时候,是华国锋晚年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之一。

尽管他自己因为缠身多年的糖尿病,需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很多时候只能看着,不能随意品尝这些亲手种出的甜美果实,但孙女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足以让他露出欣慰的笑容。

时间悄然流逝,来到了2008年的夏天。举国上下正为即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而欢腾。就在距离那场盛大的开幕式仅有几天的时候,8月20日,这位从抗日烽火中走来,曾站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点,主持过国家大局的老人,在北京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享年87岁。

他最终还是没能等到亲眼看见奥运圣火在鸟巢上空点燃的那一刻,这或许也成了他人生最后的一个小小遗憾。四天之后,当绚烂的奥运焰火腾空而起,照亮北京夜空时,仿佛也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告慰这位刚刚离去的老人未了的心愿。

他的身后事,也遵循了他一贯的低调和不愿给他人添麻烦的原则。按照他生前的嘱托和遗愿,他的骨灰没有长久安放在通常作为国家领导人安息之地的八宝山,而是最终要回到他的故乡。他的秘书曹万贵,护送着老领导的骨灰,踏上了返回山西的路途。

曹万贵后来回忆说,老领导生前总是念叨着“不给组织添麻烦”,直到此刻他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重量。最终,华国锋长眠于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山西交城卦山南麓。那里青松环绕,肃穆安静,一块洁白的汉白玉墓碑静静矗立,遥望着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

参考资料:[1]韩凯.华国锋:远离政治的晚年[J].国家人文历史,2011(15):38-39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