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三言故事(2):我喜欢我的小学同学,她也喜欢我,后来我俩一起跳了钱塘江……

爱读书的黄鹂 2020-01-16 17:15:46

◎文/黄鹂

小学五六年级那会儿,你有喜欢的人么?

反正我有。

后来,上了初中,高中,我就把他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九百多年前,南宋临安城里的乐和也喜欢他的小学同学,她叫喜顺。

和我不同的是,乐和喜欢喜顺之后,并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忘记她,而是朝思暮想,多年不忘。

乐和小学毕业后,和喜顺姑娘各奔东西,一过就是三年。

那时候的临安还不叫杭州,那时候的西湖却叫西湖。

临安人游湖时有带子携妻的风俗,于是乐和便趁游湖又一次见着了喜顺。

那日喜顺紫罗衫,杏黄裙,比三年前更加绰约可爱。

二人隔着厚厚的空气,凭几个你来我去的眼神,深深地相爱着。

乐和回家后,难耐相思之苦,先后央求爹爹和舅舅去喜家提亲。

他二人不约而同,一口否决:咱家虽七辈衣冠,如今衰微,靠做小买卖为生,拿什么去求娶名门富室的千金呢?

乐和大失所望。扭头回家给喜顺立了个……牌位——没错,是代表活人的牌位,上书:亲妻顺娘生位。

乐和吃饭对着牌位,睡觉抱着牌位,没事就对着牌位说话。

乐和还发誓说,喜顺嫁人前他绝不娶妻。

喜顺却也迟迟未嫁。

不觉又是三年,乐和十八,喜顺十七了。

这一年,趁着八月十八钱塘观潮,乐和隔着人山人海,又看到了紫罗衫,杏黄裙的喜顺。

他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她,巨潮扑来——她掉水里了!

乐和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完全忘了自己不会游泳。

众人七手八脚救上来时,他们双手搂抱,拆分不开。

乐和爹放声大哭:“儿阿,你死了终于得偿所愿了!”

喜顺爹泣不成声:“乐和爹,你在说什么阿?”

听乐和爹讲完乐和求亲、造牌位、立誓等种种痴举,喜顺爹擦着眼泪说:

“你怎么不早说!我还就想找个七辈衣冠的旧族联姻呢——就乐和这样的!”

……

这时,乐和悠悠转醒,看了眼刚睁开眼的喜顺。对着喜顺爹扑通一声跪下:“拜见岳父大人!”

后来,乐和、喜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从此,临安城里每逢婚姻配合,总用“喜乐和顺”四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下道理:

一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并非是你以为的。

乐和爹和舅想当然认为喜顺家会拒婚,理由是自己家门第太差,配不上富家千金。这两位连试都没试,就使足了劲把自己的价值观硬加在了喜顺爹身上。实际上,喜顺爹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喜顺爹阿,他也许正痴痴地等着七辈衣冠的旧族来求亲呢。

二  真爱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可以超越世俗门第,甚至生死存在。

乐和真爱喜顺,他不顾生命纵身跳入钱塘江。祝英台真爱梁山伯,化蝶成仙,生死相随。

没什么力量可以阻碍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什么我爱你可是我妈不同意,我爱你可是你没房没车,我爱你可是咱俩不在一个城市……统统都是借口,那只能说明你更爱自己。所有以世俗观念为借口的分开都是伪真爱。

这世间,真爱十分罕见。正因如此,几千年来,人们淘汰了无数故事类型,却对恶俗老套的爱情故事欲罢不能。文学的主题千百种,真爱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没办法,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只能诉诸各种形而上的载体了。

三  不是所有真爱都得死人,追求真爱和放弃生命很多时候不相关。

乐和喜顺这对有情人,只需家长放下面子多说句话,问题就能解决。用生命追求真爱的动人故事,绝大部分发生在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着的人们完全不必说“死了都要爱”,只需在为了真爱做出妥协和让步,只需提前研究出争取真爱的可行方案,把“追求真爱”和“放弃生命”这一组在文学作品中紧紧搂抱,密不可分的亲密组合拆分开来。

四 本故事情节老套,想必作者也知道,所以他非常聪明地增加了金国使臣高景山携宋翰林范学士钱塘观潮,即兴填词的情节,让这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借助历史事件顿生光辉。

这个技巧对于写故事非常好用。《桃花扇》之所以那么凄婉动人,和明末国破家亡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只写李香君侯方域的悲欢离合是不是就差那么点味道?琼瑶原著小说《烟雨蒙蒙》本来就是一部客厅戏,主人公爱很痴缠难舍难分,女二陆如萍因情殇开枪自杀,男主何书桓女主陆依萍愧疚自责没在一起。但改编之后的《情深深雨蒙蒙》却将故事背景改成了抗战期的上海,男主何书桓,女二陆如萍在故事的结尾都走上了抗日战场,是不是境界都高了很多?也更好看了?

参考书目:

1 .冯梦龙 《警世通言・二十三卷 乐小舍拼生觅偶》

2. 琼瑶 《烟雨濛濛》

(读书随笔一篇,素材选自《警世通言》.二十三卷.乐小舍拼生觅偶)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