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伶牙俐齿的林徽因遭美国同学嘲笑,咬着牙没反驳一句

爱读书的黄鹂 2023-08-30 15:44:13

1925年,21岁的林徽因正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室里认真画图,突然,一位美国同学走过来,翻着白眼说:

“第一名有什么用!你的祖国根本没有建筑史!你回国后的研究,完全无从谈起。”

一向伶牙俐齿的林徽因紫涨了脸,一句反驳的话也说不出——美国同学说的是事实,中国根本没有系统完整的建筑史。

几个月后,林徽因和梁思成收到梁启超寄来的包裹。

林徽因打开沉甸甸的包裹,眼前一亮——包裹里是国内学者陶湘最新出版的《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建筑学家李诫所著,千百年来流传民间,错误颇多。

陶湘汇集多种残本,认真校对,正式出版了最具权威的陶本《营造法式》。

林徽因拿着书,眼含泪光:“谁说中国没有建筑史!”

但当她和梁思成翻开陶本《营造法式》时,失望又如寒夜冷风中的一盆冷水兜头泼下。

《营造法式》用了大量宋代的建筑术语,而这些建筑术语早就失传多年,整本书对林徽因梁思成而言,如晦涩的天书,别说做参考了,读懂都成问题。

尽管难懂,林徽因还是一点一点通读了多遍《营造法式》,她每读一遍,都在思考怎样解读它。

直到6年后的1931年,《营造法式》的解读才迎来转机。

那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

两人一回到北平,就接到了中国营造学社的邀请。

中国营造学社是私人团体,主要目标就是解读应用《营造法式》。

林徽因之前在东北大学任教,月薪400银元,而中国营造社只给200银元,梁思成的月薪也同样减半。

月薪减半,意味着消费折半,生活质量下降一大截。

但林徽因夫妻毫不犹豫接受了中国营造社的邀请,并立刻投入工作。

林徽因梁思成和营造社成员一起殚精竭虑数十日,终于制定出一套解读《营造法式》的可行方案。

他们决定先解读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借此梳理中国古建筑知识,古今映照,为攻读《营造法式》打下理论基础。

他们还决定研读《营造法式》的同时,开始实地考察中国古建筑,在实践中摸寻《营造法式》的真正含义。

方案成形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带着一腔热忱忘我地投入工作。

他们从未想过,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如此多的愤怒,震惊,意外和喜悦。

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古籍中找到了有关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记载。

梁思成推测独乐寺是辽代建筑,如果这得到证实,对《营造法式》的研究意义重大。

正当他们兴致勃勃准备立刻动身前往天津蓟县去寻找独乐寺时,却遭到当地军阀的拒绝。

当时小军阀正在混战,平民百姓都被驱逐离乡,考察寺庙更是不被允许。

尽管梁思成动用私人关系和当地军阀几番交涉,还是未能成行。

直到1932年,林徽因梁思成才几经辗转来到蓟县,细致考察印证了独乐寺的结构和特色。

正当林徽因一行准备向国际学术界公布这消息时,日本人建筑学者关野贞却说,他在一年前已经发现了乐独乐寺!

一年前,天津蓟县的小军阀拒绝林徽因梁思成一行前往考察独乐寺。

可当他们面对拿着日军通行证的关野贞时,却大开绿灯,任日本人大摇大摆走进国宝级的庙宇独乐寺!

令林徽因和梁思愤怒,震惊的还不只这些。

当时日本建筑界,正在中华大地上地毯式的考察古建筑,声称要据此编写《中国建筑史》!

中国的建筑史竟要日本人来书写,这不只是中国建筑界的耻辱,更是所有中国人的耻辱!

林徽因耳畔又响起当年那位美国同学的嘲讽:“你的祖国没有建筑史!”

她坚定地对梁思成说:“一定要赶在日本人之前,写出我们自己的《中国建筑史》!”

日本人对中国古建考察研究,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

比如,他们尚未考察完中国的全部古建,就向国际学术界宣称:

“中国本土没有唐代木结构建筑,要看唐风木建筑,必须去大日本!中国人根本没能力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但林徽因和梁思成坚信中华大地上一定还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古建。

为此,他俩不只收集了大量国家图书馆的古籍资料,还多次前往民间收集古籍资料,夜以继日地研读考证。

1937年盛夏,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一本古代图录中发现了有关唐代佛光寺的记载。

他们立刻打点行装赶往山西五台县豆村。

1937年的夏天特别热,林徽因他们一路坐火车,转汽车,雇骡马,遇到险峻难走的山路,只能没日没夜地步行赶路,所有人心里都只有一句话:“一定要赶在日本人之前。”

林徽因的西式短衫常被汗水浸透,未来得及更换,又被毒辣的太阳晒干,被闷热的空气烘干。

曾经养尊处优的林大小姐,在山间风餐露宿,忍受臭虫,蚂蚁,蚊子,苍蝇的叮咬,弄得满身满脸是包。

有时,林徽因一连几天都没机会洗澡换衣服,她浓密的头发起油了,粘满了白腻的头皮屑。

一向整洁爱美的林徽因顾不得这些,她一心赶路,脚步飞快地行走在通往五台县的路上。

当林徽因梁思成一行终于到达五台县豆村时,迎接他们的只有比人还高的荒草和成群结队的老鼠臭虫,哪有什么佛光寺!

这种事太常见了,古籍中明确记载的寺庙建筑,被军阀们当了掩体,门窗被百姓们砍下来当了柴烧,日子久了,变成一片荒草。

战乱年代,活着就不错了,谁还在意那些木头石头。时代的悲哀,无奈,苍凉又沉重。

正当大家沮丧绝望准备放弃时,林徽因抹着脸上的大汗,大喊一声:“你们快看!”

众人定睛一看,果真看到浓密的大树枝叶后面隐隐有大殿屋脊的影子!

林徽因一行就这样走进了佛光寺。

这座寺庙的建筑风格的确符合唐朝风格,但众人在测绘中又开始担心:怎样找到证据证明这就是唐代建筑?我们怎样说服气焰嚣张的日本人?

这时,林徽因在大殿的梁上再次大声疾呼:“你们快看这里!”

原来,大殿的梁上有一行模糊的字迹,林徽因小心擦拭,发现写的是: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接着,林徽因又在大殿塑像上发现一行字:

“唐朝大中十一年女弟子宁公遇。”

至此,林徽因梁思成一行,用他们的考察结果狠狠打脸日本人,有力地证明了中华大地上仍有唐代木建筑,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研究,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佛光寺被发现两天后,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

漫长的战乱并未中止林徽因和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考察,他们一起走过了全国190个县,考察了2738处中国古建筑,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测绘图纸和考察记录,为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编写。

《中国建筑史》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代中国建筑人民族精神的凝结与体现,里面字字句句,严谨而坚定地诉说着,我泱泱华夏,横竖撇捺,皆是脊梁。

4 阅读: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