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内心世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变化的方向与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所经历的种种事件,无论好坏。著名的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在其著作《给女性终生的幸福建议》中曾深刻地指出:“生活里的女性,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丧失了最初的自我。她们可能在青春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结婚后变为丈夫的贤内助,诞下子女后又成为无所不能的母亲。然而,在某个宁静的夜晚,当她们独自沉思,心中往往会涌起一丝空虚,因为她们全心全意地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却忘记了对自己的善待。”
从这一视角出发,每一位能够出色扮演各种角色的女性都显得尤为伟大,她们理应得到生活的温柔相待。然而,生活的变幻莫测往往让人措手不及,那些我们本以为会给予我们善待的人,未必会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就拿“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来说,有的母亲直到晚年才惊觉,自己曾深信不疑的信念其实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幻觉。
这样的现实确实存在。尽管大多数母亲最终都能从子女那里得到养老的保障,但也必定有母亲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对于这部分母亲来说,老年的生活免不了带上几分失落,即便她们试图用“身为母亲,这是我应尽的义务”来安慰自己,内心的遗憾和后悔依旧难以消散。
正如我的朋友小莉所感慨的:“我母亲劳累了大半生,为我的哥哥成家立业,帮忙照看孙子,却未能享受到应有的晚年安乐。最让人心寒的是,我哥哥对嫂子的宠爱远远超过了对母亲。我知道有些家庭的问题源自于婆婆,但我母亲绝不是那样的人,问题全都出在我哥哥身上。目睹了他与嫂子的婚姻,我对于婚姻失去了兴趣,觉得结婚生活了无生趣。”
在探讨“女性应当如何疼爱自身”这一议题时,卡耐基曾深刻地指出:“一个人的终极样貌,虽与周遭环境不无关联,但环境仅能起到间接作用。你完全有能力去规避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主动选择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这番话固然充满智慧,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对于那些正处于个性形成关键期的人们来说,将卡耐基的这席话融入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转变。然而,对于那些已经步入暮年的人来说,这样的话语可能作用有限,因为他们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已经十分有限。
以小莉的母亲为例,她便是那类在年轻时缺乏指导,自身也未能意识到自我珍视的重要性的人。她们常常受环境所摆布,沿袭长辈的观念,坚信女性应接受结婚、生子的宿命,无条件为家庭奉献,并相信养儿能防老。
但是,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不会按照期待的轨迹发展,有的甚至可能走弯路。如果父母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自己的观念,就可能会出现小莉母亲那样的悲剧。
小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她父亲早已去世。她母亲认为女儿最终会嫁作人妇,无法依靠,所以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和儿媳身上。于是,她任劳任怨地与他们同住,然而当她帮助儿子儿媳带孩子长大,她却发现自己在这个家中没有了容身之所。
她抱怨道:“他们从我母亲那里算计钱财之后,如果至少能对她好一些,那也罢了。但事实是,他们只是单纯的算计,甚至拿走算计得来的钱去接济我嫂子的家人,却对我母亲不闻不问。在我嫂子的家中,我母亲甚至无法享受到一顿像样的饭菜。更令人悲哀的是,我嫂子还不允许我母亲下厨,无论她做什么,都被监视得如同犯人一般。”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母亲怎么可能过得开心,怎么可能安享晚年?不良的心情只会让她加速衰老。有一天,我回家看到母亲的样子,心中痛苦不已,与哥嫂大吵一架后,我决定将母亲接走:“我宁愿自己多吃些苦,也不愿意看到我母亲在哥嫂家中受苦。我哥嫂的婚姻观已经对我的婚恋观产生了影响,我母亲的遭遇也对我的整个人生观产生了影响。我真的不再渴望婚姻了,我只想好好孝顺我的母亲,同时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绝对不能重蹈我母亲的覆辙。”
虽然像小莉的哥哥那样的人并不常见,但这种人确实一直存在。这类男人只是口头上的孝顺,只会在外人面前装作孝顺,实际上他们认为只要给父母提供一个住所,只要给他们提供一口饭吃就已经是尽孝了,这种想法实在让人心寒。
尽管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我们仍然需要考虑这种可能性,不能盲目地认为“我的儿子一定会孝顺”。否则,你不给自己留退路,最终可能就会无路可走。
女性在这方面应该有预见性,尤其是越善良的女性越应该给自己留退路。因为你的善良会促使你一直做好人,一直在乎所有人的感受,一直扮演好每一个角色,这可能会让你无形中忽略自己。如果你不提前给自己留退路,就很难应对生活中的变故。
以小莉的母亲为例,如果她在扮演好母亲的角色时,能够同时考虑到自己的晚年生活,考虑到“养儿不能防老”的情况,并给自己留好退路,哪怕只是留足够的钱来维持生活,那也会比在儿子家受苦要幸福。
说到底,这其实是“依靠自己”和“格局”的问题。
女性能够扮演好每一个角色,这说明你懂得依靠自己。既然如此,你“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只用在别人身上,还应该留一部分用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拥有更大的格局,更远大的眼光,针对某种不好的可能性,提前给自己留好退路,这样才不至于想要依靠某人却发现指望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