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前妻又离婚了,凤凰男幸灾乐祸:她那么差劲,不可能婚姻幸福

笑南谈情感 2024-05-03 06:29:48

在古往今来,人们深信行善可获得善报,恶行必招致恶果,此乃天理昭然,公平之至。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遵循这一逻辑,常见“良善之辈受累,狡猾之徒得利”之景,此现象说明品行与福分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追求公平而寻求心理平衡,本是人性使然。然而,现实往往令人无奈,正如周国平在《思想的星空》中所述,一位勤勉的科学家因取得重大成果而获得丰厚报酬,虽然其勤勉是成果之基础,但报酬显然是对其成果的认可,而非对其品行的奖赏。同样,世间无数勤勉之人因无成果而无所获。

在现实世界中,唯有成就非凡,展现超凡价值,为他人带来利益,或被视作有价值之人,在利益分配中才能占据优势。人们甚至会因此在他身上寻找品行,哪怕他品行不端,也可能被美化成为好人。

这种现实,每个人都应正视。无论是面对婚姻,还是人际交往中的利益交换,人们都会进行价值评估。评价的一致性,决定了婚姻的顺利与否。例如,若男子觉得女子要求过高,便会贬低其品行;女子若感到委屈,也会否定男子的品行。此类情形,只会阻碍婚姻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不应单一地以品行断定福分,而要全面考量一个人的价值与贡献。在利益面前,品行固然重要,但价值创造才是关键。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赢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假设一个人在踏入婚姻殿堂之前就已经领悟到“品格与回报”的相互关系,懂得致力于提升自身的价值,避免给他人留下“由于你的价值不足而轻视你的品格”的余地,那么,他的婚姻生活就能够顺利起航,并且常常高质量的运行。

相对地,如果一个人在婚前未能理解这一法则,仍旧天真的以为“善有善报”,认为只要品性优良便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婚姻,必定会受到珍视和优待,因此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婚姻往往难以美满起步,因为你的自我认知与对方对你的评价出现了分歧,如果对方不能看到你的价值,那么他就不会仅仅因为你的品格高尚而屈从于你的要求。

我的朋友小茹就深有此感,她的两次婚姻都因这个问题而陷入困境。

在第一段婚姻中,她嫁给了一个家境普通的男性。虽然婚姻的初始阶段尚算和谐,但很快便出现了裂痕。她的前夫小段及其家人认为,既然他们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小茹就应该无条件地服务于婆家,每个人对她都指手画脚,提出各种要求,觉得他们家支付的金钱应当购买到相应的服务。

婆家人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而小茹则坚持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婆家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肯扮演婆家的免费保姆,因此与婆家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不愿盲目服从。结果,婆家人开始质疑她的品格,指责她不懂事、没有教养,不配得到婆家的投资。她的前夫也赞同家人的看法,这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小茹在第二段婚姻中的失误,在于她未能深入思考问题的核心,只是简单地归咎于遇人不淑,继续坚持“善有善报”的观念,未能跳出前一段婚姻的教训,结果又是以离婚告终。

当她的前夫得知她再次离婚的消息,竟幸灾乐祸地向他人炫耀:“我的前妻如此无能,她怎么可能拥有幸福的婚姻!”这些话传到小茹耳中,促使她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她意识到,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种。这次反思让她产生了自我提升的念头,她认为只有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才能承受他人的评判,避免再次遭受轻视。

许多人奋斗在事业之途、情感之海,却往往误入迷途,其根源与小茹所遭遇的困境相似。他们未能及时洞察“德行与回报”之间的紧密联系,依旧固守着父母及周遭环境所灌输的“善有善报”的旧观念,因此,过分强调德行而忽略了在价值层面的自我提升。

这种倾向并不难理解。试想在职场之上,管理者会单纯因为一个员工的诚恳与勤劳便委以重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员工能为公司带来多少效益。尽管他们时常表面上要求员工要有高尚的品行,要勤劳、忠心、服从,但私下里,他们真正渴望的仍旧是利润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那些品行有缺失但却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往往更受青睐。而对于那些品行端正却不能创造价值的人,往往不会被重用。,仍旧追求“好人有好报”的理念,无疑是行不通的。

婚姻之路亦是如此,仅有良好的德行而缺乏价值的人,想要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你所珍视的德行,未必会得到对方的认同;即便对方有所认同,对方的家人却未必如此。你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等价交换”的需求,自然难以得到他们的善待。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将德行与价值并重。尤其是像小茹这样,因为年轻无知而走过弯路的人,在感情上经历过“求而不得”和挫折的人,更应学会自我约束,更加努力地在“德行与价值并存”的道路上前进。若你已确信自己的德行无懈可击,那就更应该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价值。当你价值凸显,别人自然不得不承认你的价值,到那时,一切都将由你主导,你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过上轻松自在的生活。

0 阅读:10

笑南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