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故里——扬州大明寺(五)

杖游说历史 2024-08-06 22:04:36

平山 堂欧阳修与苏轼像

平山 堂的位置选择非常好,前方视野很开阔。堂前有树,有草,还有栏杆。欧阳修站在栏杆前,手背身后,便可自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欧阳修在 扬州 任职一年,离开 扬州 后一直对 平山 堂念念不忘。八年后,在他好友刘敞出守 扬州 时,曾写《朝中措 平山 堂》一词相赠,词云:“ 平山 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表达了他对 平山 堂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因他文中的词句,后人从此又称他为“文章太守”。

自欧阳修之后,其后又有北宋著名史学家的刘敞于1056年知 扬州 ,之后大文豪苏轼于1092年出仕 扬州 。这段时间 扬州 文坛风景瑰丽多彩,热闹非凡,璀璨的文化为美丽的 扬州 锦上添花。 欧阳修的学生苏轼,曾三次来到 平山 堂。熙宁四年(1071),苏轼离开京城汴梁任 杭州 通判,熙宁七年由 杭州 移知密州,中途经过 扬州 时,苏轼都曾来 平山 堂凭吊欧阳修。苏轼在《西江月》一词中写道:“三过 平山 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欧阳修传世书法

苏轼第三次来到 平山 堂的时候,欧阳修早已去世,但 平山 堂壁上仍刻有欧阳修当年的亲书手迹,其中就有一首《朝中措》的词: 平山 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词有一条小序“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原来刘原甫就是 大名 鼎鼎的北宋学者刘敞,他是欧阳修的好友。 嘉祐元年(1056)刘敞出守 扬州 ,当时在京城汴梁的欧阳修为刘敞饯行。此时欧阳修回忆起自己 扬州 工作的经历,写下了这首送别词《朝中措》,对刘敞的 扬州 之行寄予厚望。 刘敞到任后登临 平山 堂,想起 平山 堂的的创建人、他的好友欧阳修,就将欧阳修的这首饯行词刻在了 平山 堂的墙壁上。

古人送友赴任,通常以诗文相赠,熟悉诗词的同学可以随口说出很多,如王勃送别好友时写下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蜚声诗坛的送别名诗。 欧阳修以词送人赴任,无异是将历来被视为“艳科”的小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可以说欧阳修的这首送别词在词史上是一个创举。 自欧阳修之后,送别好友时,以词相赠,成为很流行的一件事情。如苏轼送钱穆父时写下的赠别词《 临江 仙•一别都门三改火》,辛弃疾送郑厚卿时写下的赠别词《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等,也都成为词坛送别佳作。

欧阳修的这首送别词没有用绮靡的情调去表现内心的细微活动。它写景物,抒感慨,不加藻饰,直诉怀抱,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种自具艺术风格的写法在北宋豪放词的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开篇句“ 平山 阑槛倚晴空”,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登临 平山 堂之后视野的辽阔,为全篇营造了突兀的气势,初读这一句顿时使人感到 平山 堂凌空矗立的气势。 这不过是词人对 平山 堂赋予的修辞色彩而已。其实 扬州 大明寺的 平山 堂并不太高,只因 平山 堂建在一个地势略高的叫蜀冈的山冈上。在 平山 堂环顾四周,周围地势平坦,视觉上就感觉很宽阔,所以 平山 堂也就显得格外突出了。

但词人在对 平山 堂的视野描写上,揉进了文学的色彩与手法,一经吟唱之后, 平山 堂的形象便脱颖而出,给人留下了壮观与雄伟的印象。由于这一句写得恢宏大气,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豪迈的基调。景与情的交融是鉴赏词作的一个标准,正所谓“景为情设,词为情作”。 第二句描写的是词人在 平山 堂凭阑远眺的情景,但是词人对目之所及的景物没有做过多的描摹,只一笔勾勒了远处若隐若现的山色。 在 平山 堂环顾四周可以看见什么呢?此人没有明说,但南宋学者王象之有过具体的描写,有一次王象之来到 扬州 ,他登上 平山 堂,看到的景象是“负堂而望, 江南 诸山,拱列檐下”。 可以说, 平山 堂的视野是极其开阔的,远山的形貌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但欧阳修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

堂前的行春台边的 大理 石栏槛,留岁月的痕迹

人物像

上面龙, 水里鲤鱼。

菊花和凤凰

花卉

鹤、鹿、猴

栏杆下面是花园,远处有山,好像是众仙持笏来拜。此堂与远山相齐,便起名 平山 堂。山门外的“淮东第一观”和大雄宝殿广场西侧的“仙人旧馆”说的就是这座 平山 堂,那真是“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不过,这里只是欧阳修的郊外 别馆,他日常办公吃住还都是在城里府邸。 平山 堂南有庭院,为清时行春台遗址。行春台,宋 丹阳

0 阅读:0

杖游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