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故里——扬州大明寺(十三)

杖游说历史 2024-08-22 22:58:38

石涛墓塔 石涛墓在西苑的西部、南面水池的西递角。 石涛(1642-约1718),俗姓朱,名若极,亦署原济,字石涛,号瞎尊者、苦瓜和尚,别号有颠僧、清湘遗人、清湘陈人、老涛、清湘石道人、钝根、大涤子、小乘客、无发人、零丁老人、半个汉、箬笠翁等数十个之多,以字行世。清画家。 全州 (今 广西 全县)人,生年有1636、1640、1641、1642诸说。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朱享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处死于福州 。时石涛尚幼,被太监带走。后为僧,早年云游四方,一边修佛,一边习画。曾居 安徽 宣城 敬亭山,作画多以黄山为题材,为“ 黄山 画派”的重要成员。

明朝桂藩 靖江 王朱亨嘉之子。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在 中国 绘画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隆武中,国破家倾。明亡,遁入空门。大半生云游四方,修佛、作画。博通世学,工诗善画,尤精草隶。康熙二十年(1681年),迁居金陵,后又旅居京都,与著名画家王原祁等人交往甚密,艺术上获极大提高。

康熙三十一年(1692)定居 扬州 。在大东门外,临河结草屋数椽,吟诗作画,名“大涤堂”。所画山水、人物、花果、兰竹等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自创一格。其构思之奇妙,笔墨之神化,题诗之超逸,均表现出他的风格。他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搜尽奇峰打草稿”,要“借古以开今”,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

石涛塑像由国家一级雕塑师陈古魁创作

他以“搜尽奇峰打草稿”作为一生的艺术追求,强调画家要“借古以开今”,主张“门户自立”,反对一味“摹古”。所绘山水、花卉,任意挥洒,脱尽前人窠臼,开清代 扬州 画派先河,这对后来“ 扬州 八怪”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画语录》。他又善叠石。 扬州 余氏万石园即出其手,今何园片石山房存其遗迹。康熙四十六年示寂,葬于 扬州 城北蜀冈 平山 堂后。诗人高翔每岁寒食,必祭其墓。据旧志记载,墓有石碑。直到清末,当地文人清明时节尚有前往祭扫者。墓碑可能毁于民国年间,此后知晓者渐少。

石涛墓在楠木厅的西侧

石涛在当时画坛上独树一帜,为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其画风对后来“ 扬州 八怪”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其代表作有《十六阿罗应真图卷》、《云山图》、《泼墨山水卷》等。并著有《石涛画语录》,以及后人所辑《大涤子题画诗跋》等。据《嘉庆重修 扬州 府志》载:万石园即以石涛和尚画稿叠置的。钱咏《覆园丛话》亦记有:何园片石山房系缘于石涛和尚手稿。康熙四十六年,石涛老死于杨州,葬于蜀冈隆庆寺后,其墓建于蜀冈 平山 堂后,无塔无碑。石涛生前曾自画“墓门图”,并题“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原墓已湮没难寻。1953年,建纪念塔于“谷林堂”后,包契常题写“石涛和尚纪念塔”。塔阴由李梅阁题文:“石涛和尚画,为清初大家,墓在 平山 堂后,今已无考。爰补此塔,以志景仰。

1958年6月,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园艺家周瘦鹃先生来 扬州 ,游览 平山 堂。他在《绿杨城郭新 扬州 》一文中写道: 庭中的一座石涛和尚塔,顿时引起了我的注意,凑近去看时,见正面的石条上刻着几行字:“石涛和尚画,为清初大家,墓在 平山 堂后,今已无考,立此塔,以资景仰。” “六石年代,纪念塔被毁。1980年, 扬州 市文管会拨款4000元,筹立石涛和尚墓塔和清代画家莲溪和尚墓塔,经多方收集,在 平山 乡征集到旧塔四座,并修复齐全。1993年秧, 大明寺能修 法师立石涛墓塔于楠木厅北侧,同时,立莲溪和尚、能勤大和尚、瑞祥大和尚墓塔于其附近。

旅居台湾的扬州耆旧杜负翁先生在《石涛与 扬州 》一文中对此也有描述:石涛卒于康熙四十六年,年六十七岁,葬 扬州 平山 ,史无记载。负翁先考妣之墓,在 平山 后,地名蔡家山,墓前一溪,溪之南为平山之北,即蜀冈之北。溪中冬令水涸,可通行人,负翁于某年冬祭墓归时,乃从溪之小径,登临蜀冈。岂知石涛之墓,即在此处。墓前有一石碑,为泥土沾污,已不能辨识。高只二尺,甚狭小。经拂拭后,见其文曰:石涛上人之墓。此地在 平山 堂后围墙之外,地临蜀冈中峰之背,虽在峰上,已近边缘。立石涛墓前,向前右方隔溪遥望,可见先考妣墓。又云:“若干年前,曾著一文,题为石涛墓在 平山 阴。今之考证石涛墓者,皆以负翁之文,以为依据”。

以书画巨匠石涛和尚名字命名的书画院与竹石相邻

石涛画院

他的名句“搜尽奇峰打草稿”嵌于谷林堂后墙。

0 阅读:3

杖游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