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吃饭喝酒,常常会提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句话,意思是饭局即将就要结束了。

那“三巡”和“五味”就是喝三杯酒,吃五种菜的意思吗?
“三巡”并不是三杯,而是三轮。“巡”原意指巡行,出门巡视之意,如《周礼·夏官》的“昼三巡之”就是白天巡视三次的意思,而引申到酒桌上,则是唐代之后。
我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早在周朝就有了比较规范的喝酒礼仪,比如对喝酒的时间、敬酒的顺序等等都有要求。

不过此时人们实行分餐制,席地而坐,一人一个小桌子一副餐具,喝酒也没有“巡”的概念。隋唐之后,随着桌子的流行,分餐制转变成合餐制,酒桌上的“巡”在这儿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唐代元稹就曾写出“各称千万寿,共饮三四巡”的诗句。
那怎样才叫“一巡”呢?
过去喝酒,大家围坐在一起,主人家拿起酒壶,给每位客人按照老幼尊卑的顺序依次斟酒,这一轮下来,一桌子人都喝过了,就算是一巡。

那为啥是“三巡”呢? 实际上人们对于酒席间喝几巡酒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这个“三”也只是一个泛指。
古人喝酒讲究“时、序、效、令”,这个“效”说的就是喝酒要适可而止,不能失语失态,因此三巡之后一般便不再相互斟酒,点到为止。
就像出自《诗经》的“三爵而止”也是这个意思,并不是只能喝三爵(杯),而是要喝酒有度。
三巡酒下肚,每个人都带着微醺的惬意,而又能自持不出丑,这就是所谓的“酒过三巡”,它不仅仅指喝了三轮酒,更是一种情绪和氛围的递进,状态差不多了。

当然,到了“酒过三巡”的时候,便代表酒席即将结束,时候也差不多了!
再来说说这个“菜过五味”。
“五味”指的是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基本味道,对于一桌好菜来说,这五种味道的巧妙融合是必不可少的。
可众口难调,并不是每位客人的口味都会一致,为了照顾每位客人的口味,主人家一般会准备几道凸显“酸、甜、苦、辣、咸”的菜,不至于有些口味独特的客人没有吃的。

也有说这“五味”指五道极具特色的佳肴,不过在这里意思大差不差,反正就是不一般嘛。
“菜过五味”,就是这几道特色菜都已上桌,客人都已经品尝过了,那这顿饭不就吃得差不多了嘛。
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人们既享受了美酒带来的愉悦,又品尝到了美食的丰富滋味,此时宾主尽欢。
所以并不单指在时间上差不多的意思,而是宾主双方感情也在这推杯换盏和品尝佳肴中得到了升华,达到一种“到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