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排队是经常出现的事情,去超市结账得排队,在银行办业务得排队,就连坐地铁进站也得排队。

不过,在每次排队的时候,就老是觉得自己这一队走得特别慢,就算换到其他队伍,只要自己一过去,速度马上也会慢下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自己倒霉?
其中的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就是概率的原因。
从概率上来说,几个排队的队伍之中,只有一个移动速度是最快的,而我们恰好选中最快那队的概率也是不同的。
假如有三列队伍,那选中最快队伍的概率是33%,而当队伍变成四列时,概率就变成25%了,以此类推,队伍越多,排到最快队伍的概率越小。

所以从客观上来说,我们本身选中最快队伍的概率是极低的,当然,我们排到最慢的队伍概率也与此相同。
不过人的眼睛是容不得沙子的,就算我们排到不快不慢的队伍里,只要周围有比我们快的,我们心里就会觉得自己这一列是最慢的!
同时,我们排队时的注意力也是一大因素。
每个人都不愿意在排队这种事情上白白浪费时间,当咱们排到队伍里,眼睛一般会随时盯着前面的动静,每挪动一小步,都盼着能快点轮到自己。

这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己队伍缓慢前进这个焦点上,稍微有一点点停顿都被无限放大,就好像被加上了让时间变慢的滤镜,所以人们总说“痛苦的时光总是很漫长...”。
而对于旁边队伍,也许只是偶尔扫一眼,人家正好快速通过时,好巧不巧被我们看见,就会觉得他们一路顺畅,压根没注意到其实他们也有停顿、缓慢的时候。
于是,注意力的不均匀分配,让我们产生了自己这队最慢的错觉,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普遍受害者理论”。
再一个,当随机事件发生时,人们总是对某些不好的印象耿耿于怀。

比如说,某一天正好穿上新鞋子,但出门就遇见下雨天,或者说从不逃课的你,一逃课就被点名,这些不好的事情都会让人记忆深刻。
有可能我们排上十次队,只有一次遇到很慢的情况,但事后回忆起来,就那一次让人难以忘记,深深地刻在记忆中。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让人们在排队时总觉得自己这一队走得慢,有一种自己成了“受害者”的错觉。

曾有数学家提出过“排队理论”,理论认为,遇到排队时,所有人排成一列蛇形队伍,当排到自己时,哪一个窗口有空位就去哪儿,这是最为公平的排队方法。
像如今的银行或是政务大厅采取的叫号模式,就属于这一种排队形式,但超市不是。
那你知道为什么超市不排成一列付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