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江青和尼克松的合影,看那位女翻译,气质不凡,她是谁?

小刀三国 2025-03-31 17:52:56

1972年2月21日到28日这七天,美国领导人尼克松完成了对中国的破冰之旅。中方以最高礼遇接待了这位特殊客人。后来尼克松在自传里详细记录了他眼中的中国人形象。

中国人给人感觉更随和,这和他们谦逊的性格分不开。不像苏联人总爱强调自己什么都最厉害,中国人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还主动向别人请教如何提升。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72年2月24日,地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当时江青陪同来访的尼克松夫妇一起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画面中,尼克松正和江青说话,他们身后站着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女士,负责为两人做翻译。

这张照片当年火遍全网,大家都在好奇这位举止优雅的女翻译到底是谁。能出现在重要场合且照片未经处理就公开,可见她身份特殊。她就是外交部赫赫有名的"五朵金花"之一,唐闻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界有五位杰出的女性外交官广为人知,分别是王海容、唐闻生、齐宗华、罗旭和章含之。她们出色的工作能力不仅展现了个人才华,更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

外交翻译责任重大,外交官肩负着传达国家立场、促进国际交流的重任,必须能力出众。唐闻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70年代,她就为毛泽东、周恩来担任翻译,参与了"乒乓外交"、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等历史性事件的翻译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关键场合,总能看到唐闻生沉着自若的表现。这位祖籍广东恩平的女士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父亲唐明照是新中国首位联合国副秘书长。

唐闻生曾提到,父亲对她的成长影响深远:"爸爸为人正派,做事有原则但通情达理。他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她的母亲张希先同样出色,年轻时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参与过一二九运动,之后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最终投身于儿童教育领域。

唐闻生从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获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1950年秋天,她随父母回到中国,并在1962年成功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得益于过人的语言天赋,唐闻生回国时就已经掌握了地道的英语表达能力。

据记载,唐闻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经历令人惊叹:她仅用3年就完成了5年的学业,先后跳过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年级。这种超常表现让北外师生们深感佩服。多位著名教授曾指导过她,包括已故的王佐良先生。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急需大批外语人才。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有关部门从北京外国语学院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翻译队伍。1965年4月,唐闻生通过选拔,正式进入外交部工作。

唐闻生刚加入外交部就意识到自己担子不轻,工作格外认真。1971年基辛格秘密来华期间,毛主席亲自会见他,当时唐闻生负责现场翻译。为了这次重要任务,她做足了功课。

基辛格在其回忆录中提到:

唐闻生,这位来自布鲁克林的女士有个绰号叫"难对付的南希",说着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我总爱打趣她,说她生在美国真幸运,不像我受宪法限制当不了总统。不过她对这事完全没兴趣。她是个既机灵又充满活力的人。

尼克松访华期间,唐闻生作为翻译多次参与重要外交活动。在著名的毛主席会见尼克松合影中,她坐在主席右侧,这个珍贵瞬间成为她翻译事业中最难忘的巅峰时刻。

唐闻生后来回忆道:"那时候送到毛主席桌上的国外关键信息,比如尼克松对中国的表态,全靠翻译精准转达。可以说,翻译在中美建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事们都很佩服唐闻生的专业水平,认为她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比如她为毛主席和尼克松做翻译时,措辞精准,几乎不需要调整。外交部礼宾司的唐龙彬当时在场,他回忆说:

唐闻生镇定自若,当场就把尼克松总统的即兴发言精准无误地翻成了中文。后来按照周总理要求全文刊登的指示,核对录音后,仅调整个别字词就发布了完整译文。

谈到上世纪70年代对中国外交的付出,唐闻生显得十分谦逊。她表示:"我不过是个普通工作人员,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多年来,唐闻生始终致力于外交工作和国际交流,曾历任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中国侨联副主席及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