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倒数第二集,裕王府得到了一只据说是从汉文帝时期活到明朝嘉靖时期的乌龟,准备利用这个“祥瑞”营救海瑞。而剧中的冯保在给年幼的万历帝朱翊钧解释乌龟来历的时候说:“世子爷,看龟甲上的字就知道了,后元是汉文帝七年立的年号,戊寅是后元初年”。
不过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是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的年号“建元”,汉文帝时期是没有年号的。但根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确实是以“前元”和“后元”纪年的。那么没有年号的汉文帝为什么会有“前元”和“后元”这种纪年名称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中国在先秦时期的纪年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持续至今的干支纪年,比如甲子年、戊戌年、辛亥年、庚子年、甲辰年等等;第二种是以君主在位纪年,比如共和元年,鲁隐公元年,周安王二十六年等等。因为干支纪年每六十年会重复一次,所以史书记载纪年一般以君主在位纪年为主。
到了社会体制全面变革和中央集权正式确立的战国时期,以战国七雄为主的诸侯一方面身份开始变化,比如徐州相王,五国相王等等;另一方面有些君主将纪年方式视为提高自身威望的宣传手段。战国时期有些君主(主要是七雄)开始搞“更为元年”,比如秦惠文王的“十四年,更为元年”。
“更为元年”的意思是重新纪年,君主用“更为元年”来向士人百姓宣传这一年发生重大变革,需要“重头再来”。比如秦惠文王的“十四年,更为元年”就是秦国正式称王后的“更为元年”。不过战国到西汉建立之时的“更为元年”都是临时性的,没有形成定制。秦始皇和汉高祖称帝后都没有“更为元年”。
汉文帝是诸吕之乱后在功臣拥立下继位的,自身威望不足。因此汉文帝虽然“无为而治”,但一直在推动皇帝权威的加强和中央集权。文帝十七年(前163年),汉文帝得到一个刻有“人主延寿”的玉杯,以此为理由宣布“更为元年”(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於是天子始更为元年)。
正因如此,史书记载便以“更为元年”为界将汉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分为两个阶段:“更为元年”之前的十七年称为“前元”,“更为元年”之后的七年称为“后元”。而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他搞了两次“更为元年”,导致汉景帝在位时十六年分为“前元”、“中元”、“后元”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