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毛主席当年为啥非得让那么多年轻人去农村,跟贫下中农一起再学习呢?他还说了,“农村天地宽,去了那儿能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到底是为啥呢?
这里面到底藏着啥特别的讲究呢?
【典型例子】
新中国成立后,美西方那边大多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咱们。那时候,美国有个叫托勒斯的国务卿,自称是战略高手,他公然抛出了一个叫“和平演变”的主意。
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会儿,真的是让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头疼。苏联的综合实力太强,让西方心里直打鼓。于是,美国就开始动脑筋,琢磨怎么对付苏联的年轻一代。他们使出了好多招数,就是想让苏联的青年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结果这一搞,苏联最后真的分裂了。
斯大林离世后,赫鲁晓夫接过了大权。他为了尽快显摆自己的成果,就动手全面推翻斯大林,使劲儿贬低他在苏联立下的那些大功,结果搞得好多年轻人对共产主义信念都开始犯嘀咕了。
另外,赫鲁晓夫大力推崇说话自由,想让苏联的年轻人们多了解西方的观念。结果,不少学生反倒开始宣扬起西方的社会制度来了。
后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些人也跟着走上了那条路,一路把国家拽进了分裂的漩涡,结果就是让曾经强大的苏联分崩离析。
说到这事儿,毛主席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老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他有那种特别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头脑,所以他才会早早地动手,想办法预防问题变大。他提倡城里的知识青年去农村,和广大的农民朋友一起生活工作。
这样安排,一来能大大减少城里知识青年跟群众疏远的问题,二来也能给那些特别缺知识、缺技术、缺劳力的农村带去新活力,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因此,毛主席发表了那段广为流传的话:“乡村是个无边的舞台,在那儿能闯出一番大事业。”
【上山下乡】
把众多知识青年安排到农村去,主要是考虑到那时候国家的实际情况。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城市里的人口嗖嗖往上涨,没几年,各大城市里就冒出了一大批没找到工作或等着上岗的年轻人。可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根本没法提供这么多工作岗位给他们。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群失业年轻人的工作安排,会给社会进步埋下不少麻烦。所以,去广阔的乡下历练一番,就成了个挺不错又紧迫的出路。
另外,到了1968年,有个特别的事儿发生了,那就是六届初中生和高中生竟然在同一年毕业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大家管这叫做“老三届”。
很明显,城市里挤满了大堆毕业生,可工作机会却没那么多。这种情况下,到广阔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实践教育就显得十分关键了。
一方面,这能帮大城市减轻人口过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能给缺人才、少知识的农村带去新活力。说真的,当年那些知青到了农村,不少人真找到了发挥才华的舞台,做到了毛主席讲的“能干出一番事业”。
他们里头,有的人忙着给农民推广新的种植法子,有的人靠着学的生物学问帮农民防虫治病,还有那些稍微懂点医学的,干脆就在村里当起了“土医生”。
邢燕子可是个代表人物,她算是下乡知识青年的先行者。一毕业,她就回到了宝坻县司家庄村,心里头有个大目标,就是要当“咱国家头一拨有文化的新农民”,一门心思扑在了农村的土地上。
邢燕子看到村里粮食紧缺,便挺身而出,带着大伙儿想办法自救。她动用自己脑子里的知识,帮村民们解决种地时遇到的种种问题。就这么干了一年,村里竟然多收了四万多斤粮食。
邢燕子这样的杰出榜样,让毛主席更加确信,应该让广大的知识青年深入到贫下中农中去,接受再教育和锻炼。她的事迹给了毛主席很大的鼓舞,让他下定决心,相信这样的安排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过,农村的日子可不好过,衣服少粮食缺。有些有文化的年轻人去了农村,常常是肚子填不饱,身上穿不暖。慢慢地,他们就开始对以后的日子没了方向,心里头老想着家,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好多写知青心里没底的作品,比如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还有张抗抗的《北极光》这些书。
这事儿传到了毛主席耳朵里,他老人家特别上心。经过一番仔细琢磨和开会商量,决定从好几个方面给知青们提提待遇。安置费、住的地方、吃的粮食、看病的事儿,还有学习教育,这些都给好好改善了一番。
高考重启之时,那些下乡的知青们一个个回到了城里,地方政府也着手给知青们找工作,安排岗位。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经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深深烙印在心里的。
关于这事儿,你咋看?有啥想法不妨在评论区说说,咱们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