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刚爆发那会儿,不少人都琢磨着,俄军那浩荡的铁甲大军,肯定嗖嗖地就能把基辅给拿下。这种想法吧,其实源于大家对苏联那种大范围、深层次作战策略的老印象。
这种老旧的看法连美英的高层都受到了影响。他们原本以为,乌克兰的抵抗可能撑不过阿富汗政府军那时候的长度,于是打算派人去把泽连斯基接出来,接着扶持乌克兰的游击队伍,让他们来打那种维持治安的战斗,就像是阿富汗战争那套做法的翻版。
可谁能料到,泽连斯基硬是在基辅站稳了脚跟,这一下子就把俄军看似不可一世的势头给戳破了。原本大家伙儿以为这会是一场轻松搞定的治安行动,结果愣是拖成了三年的艰苦正规战,战斗的激烈程度,说是二战以后最厉害的也不为过。
为啥俄军战斗力看起来不太行呢?说白了,就是因为现在的俄罗斯,经济根基和征兵来源都大变样了,早就没了当年苏联那股子勇猛劲儿。咱们来好好聊聊,苏联和俄罗斯到底有啥不一样。想当年苏联时期,那真的是全民皆兵,尚武精神深入人心。可如今的俄罗斯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经济基础方面,俄罗斯经历了不少波折,跟苏联那会儿的强盛没法比。再说到兵源阶层,现在的年轻人跟以前也不一样了,心态、观念都变了。所以说,俄军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它背后反映的是俄罗斯整体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苏联那种全民尚武的氛围,现在已经很难找回来了。
【苏军强大军事力量的来源】
在苏联那会儿,当兵是强制性的,虽然表面上看,军队给的钱不多,但实际情况可没那么简单。苏联搞了好多国营大厂子,这些厂子专门负责给退伍的士兵找工作。要是退伍后没法进大厂子,回到老家村里,也能给安排个村干部啥的当当。总而言之,只要你当过兵,回来后在社会上那可是相当有面子,受人尊敬的。
说起来,苏联的那些国有企业啊,它们的目标可不单单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为了应对大战而设的。虽然从经济效益上看,它们可能没那么亮眼,但要是说到动员能力,那可真是一绝。一声令下,几百万大军就能迅速集结起来,这效率,让人惊叹。
因为这种挺不错的安顿环境,即便薪水不算高,苏联士兵们还是有着很强的战斗意志,说到底,士兵爱国可不是白给的。在那些国有企业里,有很多预备役的士兵,他们平日里忙着生产工作,但一旦打起仗来,就能立马转换成军人。苏联的架子师制度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设计的。平时呢,部队里就只有少数军官守着,等到要开战了,再把那些被动员的士兵收进来。
说起义务兵为啥愿意上战场拼命,说白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家给出的安置待遇吸引着他们。就拿苏联那会儿来说,他们的国有企业就在提高士兵积极性这块儿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苏联解体,俄罗斯政治基础发生改变】
不过,如今的俄罗斯,社会面貌已经大大不同了。自从苏联不复存在后,大量的国有企业落入了少数大老板,也就是寡头们的手里。这些大老板们通常不太愿意让国家的退伍军人加入他们的公司,更不会轻易让国家调动他们手下的员工。
要是义务兵没法享受国家给的那套安置待遇了,他们打仗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那么拼命了。这事儿在两次车臣战争里头体现得挺明显,义务兵们的战斗力掉得那叫一个快。回头看看苏联军队,那战斗力可真不是盖的。不管是镇压捷克还是匈牙利,他们都是速战速决,一点不含糊。就算是在阿富汗战场上,苏军也是雷霆万钧,两个星期就把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给拿下了。当然了,后来他们在阿富汗打了十年的治安战,但一开始那势头,可是真猛。
俄军后来调整了他们的兵役制度,在义务兵战斗力下降之后,他们尝试用雇佣兵来代替。不过,由于资金紧张,他们还是保留了义务兵的部分,但这些义务兵现在只服役一年,战斗力并不强。当乌克兰军队进攻库尔斯克时,这些义务兵部队很快就崩溃了,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
说起改成合同制后的俄军,他们表现咋样呢?说实话,战斗力是比之前苏联解体那会儿的义务兵强了点,但要是跟苏联最厉害的时候的义务兵比起来,那还是差了不少。
【募兵制拖累俄军战斗力】
那些当了很久雇佣兵的人,打仗的能力确实挺强,但有个大问题,就是他们的高收入啊,只有活着才能享受到,一旦牺牲了,钱也就没了。这样一来,他们在战场上就总会想办法保全自己,不想轻易冒险。虽说保护自己没啥不对,可要是连硬仗都不敢打,那就不太行了。特别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雇佣兵,越是这种时候,越容易躲着硬仗走。
不过,仗还是得打,因此就得找些人来充军,这些人往往是死刑犯,也就是大伙儿说的“贼配军”。接下来,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生活拮据的穷人,还有欠了一屁股债的人,也都来参军了。这样一来,军队的整体水平可就大大降低了。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觉得这样做也还行,不就是拿这些人去顶顶位置嘛,还能保护咱们国家那些真正厉害的人才不受影响。但话说回来,啥事能没点儿后果呢?这后果啊,就是咱们丢了灵活性!
这帮素质不太高的士兵聚在一起时,咱们得盯紧了,免得他们溜走或者战斗时不积极。对他们,咱们得实施严格的监管,但这样一来,整个部队行动起来就不那么灵活了。尤其是要长途跋涉时,要是稍微放松点看管,这些人很可能就开溜了。
为啥乌军攻入库尔斯克后,俄军行动起来慢吞吞的呢?说白了,就是对他们自己的部分军队不太信任,得紧紧盯着这些部队,确保他们真上了战场,再一步步展开行动。而乌军那边可就机敏多了,刚从库尔斯克一撤,转头就攻进了别尔哥罗德,俄军呢,还是慢了一步。
募兵制度不光让俄军的行动变得缓慢,还搞得各部队间协作不起来。这些雇佣兵啊,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糊口。他们心里盘算着,只有活着才能领到薪水,要是去救队友把命搭上了,那多不值当啊?因此,在这种制度下,看到友军有难,按兵不动就成了常态。再说了,就算友军立了大功,对自己也没啥实质性好处嘛。
在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这一小块地方,俄军就是没法快速过去帮忙。那些雇佣兵啊,说白了就是为了挣钱,所以他们当然希望战斗能拖得越久越好,毕竟打得久,他们才能赚得更多。
说起俄军和乌克兰的这场对峙,要是俄军碰上一支不怎么卖力的乌克兰军队,他们要想取胜,唯一的招数可能就是跟乌克兰耗时间,一直耗到乌克兰撑不住为止。而乌克兰这边呢,有欧洲在背后撑腰,每年都能从西边得到不少军事援助,源源不断地送进国内。
俄罗斯军队要是打算用他们那不太灵活的队伍把乌克兰拖垮,那可得花费老鼻子时间了。可更让人担忧的是,乌克兰的军队啊,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西方国家的军事支持下,那是越来越灵活,装备也越来越先进。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挑俄军的一个点儿猛攻,等俄军被引过去,他们又一溜烟跑到另一个俄军防守弱的地方动手,这样一来,俄军的防线可就难保不住了。
库尔斯克那一仗,其实就是乌克兰军队想摸摸俄罗斯军队的防线到底哪里比较脆弱的一次小尝试。往后啊,这种灵活多变的打法可能还会经常出现。
#百家说史品书季#